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谋取一时经济效益,贱卖或破坏民族文化资源,是短视的“文化自轻”,也是一种“垃圾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与审美救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持足够的审美自律和审美空间,审美活动拒绝和反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物化和庸俗化.审美对日常世界的批判性,可以使人们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克服社会的功利性障碍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使人和自然能找到协调一致的审美状态;它能够培养人的高尚的情怀,使人保持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审美是克服信仰危机,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与象征主义之间的联系。分别是“救赎”一词的象征意义,监狱这一语境的象征意义,啤酒、音乐、图书馆的象征意义和荒诞的象征意义。最后得出结论:《肖申克的救赎》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就像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一样,《肖申克的救赎》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但却更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9年初,世界电影界最春风得意的国家是哪里?印度。 2009年初,娱乐界最炙手可热的电影是什么?《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相似文献   

5.
重提GMM不是庸俗的炒作。实在是因为这个名字已成了中国红十字会的耻辱印记,注定要在此后公众的每一次质疑和批评中,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而重启调查的流产,不仅将红会再次拖入丑闻的泥淖,更将先天不足的红会社监委推上风口浪尖。为监督而生的社监委成立不到一年,便无奈声称自己只是座沟通的桥梁。红会重树公信的努力再遇挫折。人道慈善本应体现社会良心。但能否将好事办好、善事善了,不仅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标度。更体现一个政府的善治能力与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6.
沈潜 《前沿》2013,(4):104-106
“温州人”作为独特的创业群像凸显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生活视野。但人们对于其某些创富现象又不乏褒贬誉毁。解读这些现象的文化心理逻辑,即在时空边缘化中形成的边缘意识和生存压抑,唯有以财富经济和调适超越来自我拯救,有助于理解其中包含的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7.
姚羚羚 《求索》2012,(12):158-160
理查德.杰弗里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颇具影响力的自然主义文学家。其作品之一《捡橡果的孩子》用自然主义笔法刻画了英国乡村一个无名男孩卑微的生与死。作者通过多重相互矛盾的话语以及象征符号的运用,间接隐晦地展示了男孩的真实死因:即男孩是在其笃信宗教的外婆针对其原罪而展开的一系列救赎行动中惨死,把原本阴郁的故事引入了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黑暗低谷。本文通过对表层故事背后所隐含的真相的发掘,旨在进一步展示该文本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诗词的救赎     
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我们的唐诗,真的是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同时又是我们民族从古至今代代相传、潜移默化的文化营养。即使过去了上千年,它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精神,还是那样息息相关,而且与我们的距离还是那样的近。  相似文献   

9.
柳璎 《小康》2010,(1):113-113
这不是—个新故事。尽管打着严歌苓的首部英文小说的噱头,还找了一位台湾博士翻译成中文,但抱着“让严歌苓带您进入一场夹杂着欲望与腐化的美食盛宴”的人们可以死心了,这里绝没有什么美食盛宴,我甚至怀疑,  相似文献   

10.
青蛙的救赎     
在反腐倡廉的警示教育中,分析领导干部走向腐败的原因时,“温水煮青蛙”这一说用得很多。这个来源于英国康奈尔大学的“青蛙实验”,现在,已经是非常有名气了,“青蛙实验”说明,由于对渐变的适应性和习惯性,失去戒备而招致致命打击,乃至到死都还不知何故。这是非常发人深省的。  相似文献   

11.
郭芳 《小康》2007,(2):16-23
2006年底.中国接连出现“红心鸭蛋”、“带毒多宝鱼”等食品安全事件。德国之声针对这类事件提出一个假设:在一年后参加奥运会的10500名各国运动员,如果不慎在外误食含有抗生素和激素残留的烤鸭等食品,极可能会被检测出服用了违禁药物。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奥运会的组织方。最近也向各国选手提前发出了郑重警告:误食”毒食”可能造成兴奋剂误测。报道说的只是北京烤鸭,事实上,国人的餐桌上。从肉类鱼类到蔬菜水果类,再到粮油食品类,都或轻或重地遭受污染。  相似文献   

12.
时光进入2009年12月底,京城遭遇了入冬以来最大的一股寒流,温度骤然降至零下十几度。李庄案以这样一种方式曝光于公众面前,对于中国众多正在办理或曾经办理过刑事案件的辩护律师们而言,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相似文献   

13.
路榕 《人大论坛》2010,(8):22-23
不少人说,若想梦回六百年,品味大明时代汉人的遗风,一探故国旧事,那就要到贵州,到安顺,到屯堡看一看!此话不假。在今日的贵州安顺,生活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他们居住在六百年前所建的石头房子中,身着明朝时期汉人的装束,具有的腔调以及生活习俗甚至娱乐方式,就如“明朝那些事儿”重现一般……  相似文献   

14.
张君  李薇 《民主与法制》2020,(12):50-52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耳熟能详的人生格言出自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它的意思是,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司马光也以此训诫子孙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5.
"救赎"是韦伯探讨宗教与现代性等问题时使用的重要概念,韦伯认为人的救赎需求、救赎的形态和方式取决于其眼中的"世界图景".救赎宗教的有意义的世界图景设定了一种有秩序、有目的的理想世界,解释了世界中苦难与无意义等问题,为超越性的价值提供了支撑,明确了"救赎"的需求和路径,并影响了人格的发展、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但在理性化的过程中,宗教性的世界图景为了保持自身的首尾一贯性而逐渐脱离现世,最终在自行其是的现世价值领域的冲击下和支配现世的工具理性的"铁笼"中丧失了统一人格与提供救赎的功能.韦伯不认可回到宗教性世界图景之中寻求救赎的退路,而是要求人从各个理性化的价值领域中寻找自己的现世救赎.在韦伯的人学预设的基础上,这是意义导向的"人"在现代破碎的世界图景中生活的唯一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16.
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以“残酷”著称的天才作家 ,在他对人性恶的焦虑与对基督的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中 ,表现出了一种以人为出发点的异变了的宗教———人道宗教。他认为人生而有罪 ,要忏悔自新 ,即“原罪”与“救赎”。人道与宗教使陀氏陷入了永远也挣脱不出的两难困境 ,这正是其悲剧所在  相似文献   

17.
赵家新  徐涛 《人民公安》2010,(16):24-26
李罂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戒毒帮扶工作中,尽管他也时常遇到你就是粉呆子,有什么资格管我的质疑,但是更多的时候,李罂是用他自己作教科书,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18.
《政协天地》2012,(11):56-56
联想集团掌门人柳传志坦承,他所代表的整个企业家阶层,“是很软弱的阶层。”其一面对政府的不当行为,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与政府抗衡;其二只想把企业做好,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刘文君 《探索与争鸣》2023,(11):97-102+194
“慢速审美”是一种与加速社会对应的“减速”审美方式,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叛。杨向荣、雷云茜将其视为对加速文化的回应与反思,张谡在商榷文章中肯定其对加速的批判的同时,提出技术弊端不能完全依靠思维术来解决,且慢速审美的实践是从属于西方世界的地方性话语体系。在此需要商榷的有两点:一方面,慢速审美不过是人抵抗异化的温和路线,不足以让人们走向诗意的栖居;另一方面,审美资本对大众审美趣味进行塑造,并借助消费主义损害人们对审美的真实追求,慢速审美已是资本的傀儡。戳破慢速审美的幻象,思考社会变革,也许才能摆脱速度对人的奴役。  相似文献   

20.
精神的救赎:白领"义工"与社会服务的结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透过对当今都市白领义工们的社会服务形态、动机、后果与功效等考察,分析了社会结构转型时期青年白领的心理与精神困境、期待与社会的张力,阐述了在政府之外非政府部门与个体所形成的社会服务结构的重塑机制的逐步形成,以及就如何更加激发这种社会服务机制的形成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