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发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消极作用。90后大学生又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亚传播圈对90后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苏州大学大学生在自习教室的落座规律的研究来分析大学生的个人空闻感.研究1采用现场观察法总结出大学生个人空间感的五个规则,分别为靠墙规则,前疏后密规则,后方落座规则,远离门规则以及密度等分散性规则.研究2采用实验法,发现大学生的落座顺序有显著差异,但不受性别和进入方位的影响.研究3采用实验法,发现大学生前方个人空间距离显著小于后方.但是前后方的个人空间距离并无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重庆,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东西部现象叠加的城市。实行"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以来,部分人片面将"一圈两翼"理解为一种抓大放小、重抓"一圈"、弱化"两翼"的发展战略,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如何完善重庆的"一圈两翼"协同发展;如何完善其机制体制改革?正确认识"一圈"与"两翼"";制度建设"与"一圈两翼"协同发展;创新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文化‘改革体制;推进"一圈"和"两翼"经济机制协调发展;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学习借鉴韩城乡统筹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6.
重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打破重庆农村人才匮乏的局面,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推进重庆城乡统筹的发展。从重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背景入手,以时间为轴线,以文件政策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提炼出历年重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演变历程及其政策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8.
9.
10.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以及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危害。手机依赖症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其中内因是大学生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从众心理、心理诉求、特殊的人格特质和不稳定的情绪四个方面。因此,学校、教师、学生自身三方面要形成合力,使大学生克服手机依赖心理,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代在校大学生恋爱认同及行为选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2007-2009年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追踪抽样调查原始数据,运用定量模型及定性资料分析了在校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及恋爱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恋爱选择及恋爱认同受大学生个体特征、社会交往及家庭因素的综合影响,其恋爱行为与认同感的差异是一种社会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独立学院教育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大学英语教学。文章从独立学院英语教学工作现状入手,介绍了笔者所在学院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做法和特色,深刻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深化改革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代际公平、向上流动与“穷二代”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以湖南的分析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经验事实和实证研究,通过对湖南的典型分析,探讨规模日益庞大的穷二代大学生群体的生存态势、职业发展和地位提升问题,并从公平正义、代际流动与社会分层视角进行思考。研究发现,穷二代大学生群体的职业发展状况不乐观,就业质量不高,非正规就业居多,职业地位低,职业提升机会少。 相似文献
15.
16.
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重大法律问题之一。个人信息保护涉及多个法律领域、多种法律手段,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来解决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构建个人信息保护的多元法律体系。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2020年3月审议表决《民法典》,还将计划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因此,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将迎来历史性突破,以民事基本法与行政单行法构筑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将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7.
青年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重视的后备培养力量,而青年学生又是其中的重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加强高校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好地为党培养后备力量。从某种意义说,大学生党员的信仰问题关乎我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的长效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发展党员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压力应对方式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性别、专业、年级、家庭来源、家庭管教类型等人口学变量在压力应对方式和性别角色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二是性别角色类型中的双性化、男性化与压力应对方式中的成熟型及混合型均为极显著的正相关,与不成熟型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女性化与成熟型呈显著正相关;三是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学生更倾向于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未分性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