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樊洪 《人大建设》2014,(7):40-41
<正>当前行贿犯罪频发原因分析——在社会心理方面,存在宽容行贿人的现象在当下,社会上存在一种宽容行贿的心理。人们往往将行贿和受贿区别对待,对受贿者万分憎恶,往往认为行贿者扮演的是弱者角色,认为行贿是迫于无奈。行贿和受贿是一对共生的毒瘤,互相依存,互为条件,行贿是一系列受贿行为的起点,而受贿又会使更多的人加入行贿的行列中来。行贿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声誉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在经济上,行贿行为存在"高收益低成本"现象  相似文献   

2.
《人民政坛》2012,(3):5-5
据新华网2月16日报道,最高人民检察院2月16日起对检察机关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实施全国联网。届时,有行贿犯罪记录者将被列入“黑名单”无处遁逃。最高检职务犯罪预防厅负责人表示,以行贿犯罪档案查询作为政府采购和招标审查的必经关口,把有行贿犯罪记录者拒之“门”外,将大大降低工程建设领域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几率,有效预防贿赂犯罪。  相似文献   

3.
马利亚 《政策》2005,(10):32-33
当前官员腐败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是受贿犯罪, 而引起受贿的直接原因是行贿。行贿者和受贿者是犯罪共同体,他们互为条件,相互依存。近年来,我国对行贿犯罪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毋庸讳言,在现实中,对行贿犯罪打击不力甚至宽容行贿的现象也相当普遍,有相当一部分行贿犯罪分子没有受到法律的追究。笔者认为,行贿与受贿应一并打击,且打击受贿应从严惩行贿开始。本文拟从立法、执法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宽容行贿的原因,并提出加大打击行贿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从2013年1月起,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行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生效,《解释》最引人瞩目之处,是再次明确了行贿罪的追诉标准。规定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1万元以上的,将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还规定多次行贿的,按照累计金额予以处罚。  相似文献   

5.
反腐肃贪的大背景下,新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九)》及《贪污贿赂司法解释》对行贿犯罪的惩处力度加强。但司法实践中,因受刑事理念、证据制度、社会心理因素等影响,重打击受贿而轻行贿,行贿犯罪立法从严而实践依然可能偏轻的现象短时期内无法转变,如何落实行贿犯罪的从严惩处仍是现阶段的重大课题。对此,在借鉴污点证人制度、"零容忍"原则等基础上,其一,要理性解读"重受贿轻行贿"的刑事理念;其二,要明确"贿赂"的界定范围和"不正当利益"的判定标准;其三,建立行贿犯罪的特殊证据规则与惩处机制;其四,建立行贿犯罪的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给网站主办者和相关部门的建议是六个字:自律、给力、规范。日前,有媒体发表有关印度网站"我行贿了"的蹿红文章,介绍了其成功经验。近些天,国内出现3家效仿的克隆网站,分别是"我行贿了"、"我行贿啦"和"我  相似文献   

7.
民主新事     
《公民导刊》2012,(4):2
天津市:行贿"污点名单"全国同步联网从天津市人民检察院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今年2月16日起,天津市检察机关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已实现全国联网,凡有行贿犯罪记录者即被列入"污点名单"无处遁形。任何单位和个  相似文献   

8.
“公贿”亦称法人行贿,是指某些部门或单位用公款、公物集体向握有一定权力的部门、单位或个人行贿,以谋求小团利益的行为。“公贿”给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透视其现象,寻求遏制对策,进行有效防范应是当务之急。一、“公贿”的特点“公贿”作为特殊法人行贿行为,与“私贿”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行为集体性。“公贿”是一种集体行为,往往由单位多名成员共同实施,以“公家”面目出现。从领导做出行贿决策,到出纳提款、会计记账再到具体操办人员实施行贿行为,是一次集体协调配合的行动。2目的上为“公”性。“公贿”的对象主要…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与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作出部署。《意见》强调要组织开展对行贿人作出市场准入、资质资格限制等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推行行贿人"黑名单"制度。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相似文献   

10.
信息窗     
自治区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即将启动。2月26日,全疆有8个地州市的检察院及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率先启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这8个地州市检察院设立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查询范围是,自1997年以来立案侦查的、经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生效判决,裁定构成行贿罪(个人行贿罪、单位行贿罪、向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等)的案件资料。今后,任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利用公款行贿的犯罪活动十分猖獗,个别人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惜慷国家之慨,将一笔笔巨额公款悄悄地塞进了那些他们认为可以利用的人的腰包。有统计资料显示:公款行贿在司法机关立案查处的经济案件中呈直线上升趋势,而公...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本市检察机关立案侦破行贿案件42件,涉及68人,这样的重拳出击,将有利于真正从源头上整治贿赂犯罪。  相似文献   

13.
小康月报     
《小康》2012,(6):16+18+20+22+24-25
正@凯迪猫眼看人:1元换来359元——赖昌星一审判决中的算术问题。赖昌星用3912.89万元换来了139.99亿元净财富!等子说1块钱行贿能换来358.9元!——看来行贿真是个一本万利的事情!行贿的收益率是35890%!——看来贪官真够无  相似文献   

14.
赠与行为在具备条件时会转化为行贿行为,进而会引发受贿行为,如果无法有效地解决行贿和赠与之间关系是导致行贿现象泛滥的因素,这样的现状对于当前反腐倡廉的政策无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能会造成放纵犯罪或者罪及无辜的后果。行贿和赠与关系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构成两者行为要素之间存在极大的模糊边界,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主观倾向性的认定也是原因之一。所以,明确构成两行为法律要素之间的区别并且从法律实践中分析两者之间的转化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日前,省检察院召开了《检察机关建立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并对外受理查询工作》的发布会。建立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并对外受理查询工作是为了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综合运用办案资源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早在2004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就与建设部、交通部、水利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工程建设领域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试点工作的通知》。我省的大连、鞍山、抚顺三地在2004年就已经开始试点。  相似文献   

16.
“官“价     
从中共中央组织部的通报看到,2000年年底,山西省吉县人大开会前夕,副县长姜建仲向39名人大代表每人派送现金500元,共计行贿19500元,以涉嫌破坏选举罪受到刑事拘留。 关于吉县,我只知道这是万里黄河上壮丽的壶口瀑布所在地。这次姜某破坏选举罪表现为贿选,无非是希望连选连任,并且"扶正"当县长。但他原来是怎么当上的副县长,该也是上届县人代会上选出的吧?那次也行贿了吗?花了多少钱?这些是通报上没有提到似也用不着一提的,属于"历史旧账"了。 记得前几年传媒报道基层选举中的贿选丑闻,曾有朋友为文欢呼,说是一大进步,因为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首先从现行法律规定出发,简要阐述了行贿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法律适用中认定的难点和重点。在充分的理论准备的前提下,作者结合多年查办行贿案件的实务经验,从刑事政策学与社会学角度阐发了行贿犯罪的严重性及打击的必要性,在本文最后部分提出了查处行贿案件的难点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到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时指出,反腐败"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习近平同志这一反腐精辟论述,特别是关于反腐败需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既遏制受贿,又遏制行贿的论断应成为我们今后反腐败的重要方针。从"政"入手,  相似文献   

19.
从行贿入罪规范文本的结构变迁来看,其遵循的是一种以预防为中心的综合治理逻辑:一方面是选择数额加情节的入罪体例,另一方面是采取自由和财产的并罚结构。但是,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行贿犯罪的主观条件也造成了认定犯罪过程中司法裁量的较大弹性空间。相关实证分析和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腐败犯罪治理失衡、行贿量刑整体趋轻以及过分倚重缓刑执行是我国当前行贿罪司法裁判的现实图景。同时,司法实践中也存在部分量刑影响因素功能“缺省”或“溢出”等非理性化风险。面向规范与实践的司法优化,未来应当通过规范文本的前提性修正、监检衔接的制度性保障、缓刑适用的重塑性调整等法治策略,进一步提升行贿罪司法的相对理性。  相似文献   

20.
《时代潮》2006,(4)
据《工人日报》报道,记者近日从四川有关部门获悉,该省在试点行贿犯罪档案制度后又出新规:凡被列入“黑名单”的行贿犯罪者,将被取消重大项目投标资格。虽然当地司法界有关人士对这两项制度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实现了反腐关口的前移,对那些有犯罪企图的建筑从业者是一个极大的警示。但笔者仍然以为,用“黑名单”来遏制建筑腐败无异于画饼充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