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界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方言用附加成分来表达复数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界定要从语法意义、结构功能、普遍性程度等三个方面出发,其基本参项可设定为"构形功能"、"固定形式"、"复数意义"、"普遍性程度"等四个,由此可以得出判定汉语方言的某个语法单位是否为复数标记的三条综合性标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界定标准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语连动结构中动词性结构成分的语序通常是不能调换的,但有些连动结构中动词性结构成分的语序却可以调换,调换以后意思不发生改变。这类连动结构中的动词为没有时间界限的行动动词或阶段性状态动词,前后动词时间完全重叠,动作施事相同,动词后多带无指宾语以构成一个事件。在句法功能上可位于句中各类成分的位置,变换语序后常用来表达方式义,在表达效果上具有凸显背景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倩 《传承》2013,(2):90-91
学界把“不……了”当作汉语否定形式的一种来研究,至于“不……了”是否为动词完成体,则语焉不详。其实,“不……了”也是一种动词完成体,与其他动词完成体的区别在于它以否定的形式直接点明了动作的终止,而之所以存在此种细微差别,又在于其终止的情况与动词的属性和种类有密切联系。具体情况则需要依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判断。  相似文献   

4.
论“看看”语义的古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颖玲 《求索》2010,(4):174-176
"看看"在古今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都非常高的词语。"看看"最早见于唐代,用法和意义比较复杂,而且在量增式动词重叠向量减式动词重叠的转变过程中极具代表性。本文依据典籍资料,利用文献考证、数量统计等方法考察了"看看"的古今意义演变,认为该个案的探究对于研究动词重叠式的源流乃至其语法意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丁勇 《湖北社会科学》2012,(12):137-140
方式标记"着"一般出现在"X着V"结构中,X的成分主要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和代词。后接方式标记"着"的动词一般具有[+虚化]、[+静态]的语义特征,一般可以进入"以……方式VP"的框架。唐宋时期的"V1着V2"结构中,"V1着"已经可以表示V2的方式,但只是一种自然的契合。直到元代,"着"被用来对译蒙古语并列式、联合式副动词附加成分,在动态助词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为方式标记。因而,方式标记"着"的产生既有汉语内部的动因,也是语言接触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陆露 《传承》2013,(2):80-81
重叠式是汉语构词形式的一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等几种,它们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桂柳话是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也是那坡县主要方言之一。作为地方方言,那坡桂柳话和普通话虽同属官话,两者在动词的重叠式上存在差异,而在名词、形容词、量词重叠式方面的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文学作品和现代汉语方言中以实例为语料,对饮食义动词"喝"的语义特征及其宾语语义类型进行了客观描写,认为饮食义动词"喝"的语义特征不仅包含词典的释义"把液体或流食咽下去"、"吸引液体或气体",还应包含"把固体或半固体可食物经过咀嚼后吞下去";因此,饮食义动词"喝"不仅可以带常规宾语,也可以带超常宾语;所带宾语语义类型可以是受事宾语、结果宾语、来源宾语、工具宾语和方式宾语,还可以是目标宾语、处所宾语和施事宾语。  相似文献   

8.
量词是汉语的特点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近代汉语时期是汉语量词发展的重要时期,《元曲选》是研究近代汉语元明时期语言的重要语料。本文考察了《元曲选》中的个体量词,发现与前代量词相比,其个体成员更加丰富,一些成员在用法上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体现了语言的继承性与发展性,以其为窗口,我们能窥见近代汉语时期量词发展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9.
羊芙葳 《求索》2011,(5):222-224
《马氏文通》里,起词、语词、表词、止词,是一套名称分属句法、语义范畴。其中语义范畴里的起词、语词、表词、止词,反映了《文通》朴素的语词中心观。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的汉语朴素的动词中心观来自于《马氏文通》朴素的"动词中心观",即"语词中心观"。  相似文献   

10.
季翊 《青年论坛》2014,(2):129-134
汉语中是否存在中缀,且就其粘附性、定位性、意义虚化的词缀特点的界定,在汉语语言学研究中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而许多为人们热议的汉语中缀,往往形成于口语或各种方言中,其中包括因字词重叠而产生的中缀.另一方面,在景颇语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语言现象——重叠现象,则需要产生个别中缀.毋庸置疑,这两种同源的汉藏语言在重叠产生中缀上的巧合,是非常有趣也很有探索价值的.对汉语和景颇语中因重叠产生中缀的比较研究,表明二者在固定性与必要性以及附带的语义和语法意义上存在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1.
类同形式元素在线性语言序列上的复现对应于类同概念元素在一定认知构型中的复现。人们对类同物复现的识解与对汉语重叠的识解有着图样式类象性,其体现为:指称强化、性状的延续、动作的持续、量增、频率、动量预设、时量预设和行为预设。汉语重叠的识解过程不仅受到语义的制约,而且受到格式和句法位置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考察了战国、秦至西汉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比较了它们的发展变化。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吾"、"我"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但表示单数的频率大大超过了表复数的频率;"余(予)"、"朕"只能表示单数。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复数的表达方式,就是"吾侪"、"吾曹"、"吾属"的使用,这是"我"所没有的。秦至汉初时,"吾"后仍然可以加"属"、"等"、"众"构成"吾属"、"吾等"、"吾众"等词语表示复数。秦至汉初,出现了一例指称复数时也可以有形式上标志的"我侪"。西汉中晚期,"我"后跟"属"、"曹"等复数形式标志的例子增多。本文对深入研究汉语代词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绍群 《求索》2011,(4):220-222,196
联合式动词的动宾化已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事实。能动宾化的联合式动词一般口语色彩浓、使用频率高;动宾化方式多样,用法比较随意、灵活;动宾化过程比较复杂,且程度不一。联合式动词动宾化的机制主要是语言的经济原则与自我调节——认知方式的扩大——类化作用——类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汉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所以自陈承泽提出"致动用"以后,"使动用法"就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们认为,"使动用法"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动词和宾语关系的语法概念,为了较清楚地说明这种关系,根据动词的使用条件,将其分为"使发生"、"使产生"、"使变化"、"使成为"四种类型,从语义的角度对"使动用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韩爽 《求索》2012,(2):222-224
俗语这一语言形式早已有之,先秦文献多有记载,后被笔记小说和明清通俗文学大量引用。近年来,尽管俗语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但是迄今为止,学界对俗语的性质、范围、分类仍未取得一致意见。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熟语"、"成语"、"俗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相近范畴的比较,我们可以对汉语俗语做出这样的界定:汉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它们结构稳定、言简意赅、内容广泛、形象生动。汉语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相似文献   

16.
袁邦株  徐润英 《求索》2008,(12):79-81
语言转述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诸多学者从传统语法、文学文体学、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转述进行过研究。传统语法中,学者们把重点放在直接和间接引语的转换关系上,关注对他人话语的转述策略。作为介绍他人研究成果的一种修辞方式,转述动词在社科论文中的人际意义主要表现为表达作者对他人研究成果的评价和尊重,通过礼貌策略说服读者,体现语篇中的多声特征。定量统计结果表明,转述动词在社科论文内不同部分的分布体现了学术论文内不同体裁的人际意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薛岩  祖利军 《青年论坛》2008,1(3):137-140,110
人们一般认为科技语言具有共性特征,不论是在同一语言内部还是在语言和语言之间,科技语篇都具有同一性,不受认知差异的限制。这是客观主义科学观的看法。认知的经验主义则认为,人在客观世界里的经验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表现在翻译上则是不同的概念体系所表达的科技概念可能会不对等。但人类共同具备的概念能力却能使交流得以进行。这就是认知视域下的科技翻译观。  相似文献   

18.
从词法类型来看,形容词的重叠可以分为构形重叠和构词重叠,而从结构形式上来看,又可以分为完全重叠形式、半完全重叠形式和不完全重叠形式,而且这些形式和其所表达的意义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关联性。其重叠形式所表示的程度量特征丰富。从典型范畴理论来看,模糊量、固化量、主观量、大量都是形容词重叠形式所表达的典型的程度量。此外,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所表达的程度量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相似文献   

19.
田铁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189-193
目前有关苗语量词的研究主要是对苗语部分方言区的名量词的描写和分析,对苗语动量词的研究则很薄弱,对苗语各方言区的量词也缺少整体上的对比描写和分析。本文认为可以把苗语黔东方言、湘西方言、川黔滇方言三大方言区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察苗语量词,并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对苗、汉量词之间的关系作谱系内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语法学者学术研讨会(国际)1996年州月25日至28日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与会特邀代表和正式代表70人,列席代表70人,其中外籍和从境外前来与会的胆人,会议共收到论文66篇。会议的主议题是汉语句法与汉语特点,这也是本次会议在内容上的主要特色。提交会议的大多数论文都围绕这一主题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探讨。从研究内容来看,这些文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语言事实进行的深入发掘。有的重新分析了“AXX的”之类状态形容词的结构,有的讨论了动词重叠与动词带数量补语两类语法现象的异同,有的考察了偏正结构的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