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振龙  张晓庆 《求索》2008,(5):180-182
从用典看曹植对《诗经》的接受,表现在词语的引用、语句的化用与题目的引用上和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创新性上。这对其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即继承了《诗经》内容的感伤情调,发展了《诗经》以来的诗歌抒情传统,《诗经》从文人的立德立功之资已逐步变为立言之资。  相似文献   

2.
谢冬慧 《岭南学刊》2013,(6):100-104
德国20世纪影响深远的法哲学家拉德布鲁赫在《法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女性在法律及司法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女性司法观",该观点对德国以及全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就中国而言,民国时期的中德关系友好,法律渊源密切,法律界女性的参与受拉德布鲁赫思想的影响也是较为明显的,尤其是国民政府时期。  相似文献   

3.
中国情诗的源头可以上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时代是人的精神较开放自由的时代,《诗序》论及风诗《氓》说:“宣公之时,礼仪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这一出于卫道者的说法,恰好说明《诗经》时代情诗发展处于正常的情况下,各类情诗发展亦较为平衡。如果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性别上划分比较,男性情诗与女性情诗在创作数量和感情强度上难见差别,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是“窈窕淑女,窹寐求之”;女性对情人的思念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大胆自然,不掩不饰。  相似文献   

4.
我国日食观测历史源远流长。据说早在距今近4000年的夏朝仲康时期,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但最早的"日食"一词则见于《诗经》中的《十月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的《诗经·鲁颂》研究,逐渐突破了传统的"经学"研究模式,呈现出新的面貌。本文主要从《鲁颂》作者、作时与主旨、本义的研究;《鲁颂》与鲁国及礼乐文化关系研究;《鲁颂》中各篇专题研究;与《鲁颂》相关的其他研究等四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的《诗经·鲁颂》研究作了简要论述,并归纳了20世纪以来《诗经·鲁颂》研究所呈现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里,作为农产品的茶,具有汤饮、蔬食和药疗的重要作用。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诗经·豳风·七月》有"采茶"之载;《神农百草经·卷一·上经》有"苦菜"  相似文献   

7.
薛瑞泽  张志红 《思想战线》2000,26(2):132-136
魏晋南北朝时期寡居女性有的受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熏陶而不愿再婚,有的受先秦两汉以来寡妇再婚以及北朝少数民族婚姻开放风气的影响而再婚.由于受门阀等级内婚制约,再婚双方都较为重视对方门第.男姓再婚虽然在礼法方面有许多限制,但在实际生活中礼法限制则形同虚设,但也有受传统礼教观念影响较深的男子终身不再娶.  相似文献   

8.
杨来运 《人民论坛》2012,(35):174-175
周朝的"大者公之,小者私之"的无人认领遗失物归属原则是对其集体劳动成果分配原则的扩展与适用。《法经》"拾遗者刖"的严苛规定是法家重刑思想的体现。汉朝的遗失物制度继承自《周礼》而非《法经》,其实际执行效果却因受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而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具有丰富的学习思想,对人类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认识.在道、儒思想的不同影响下,《淮南子》表现出两种既有交集、又相迥异的学习观.一方面,《淮南子》坚持黄老道家的基本立场,对儒家之“学”进行批评,凸显出尊道抑儒的理论倾向,而另一方面又试图从整体上调和与兼容这两种学习观.受道家心性思想熏染,《淮南子》从基本原则、根本目的与理想境界等三个方面阐发其“尊道养生”的“为己之学”,彰显出显著的生命美学意识,这既对秦汉时期的学习思想有所发展和丰富,也对现代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我国期刊市场上涌现出以《时尚》、《瑞丽》、《世界服装之苑》等为代表的女性时尚类杂志,以美容、健美、服饰、心理等方面的内容,用更富现代意识的思想理念、审美情趣去拓展女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诗经》,据《史记》记载是孔子在三千多首古诗基础上去其重而成的。今日所见《诗经》不仅在总量上已经无法反映古诗全貌,即在内容选择上,亦难免使人有以偏概全之疑。何者?盖孔子删诗选歌,乃是依据个人之理解或为当时现实之需要(包括弦歌之条件)而编定的。后人  相似文献   

12.
吴超华 《新东方》2010,(3):78-80
“经学”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诠释学”,《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儒家的“诗教”,也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文艺思想的主流,《诗经》“经”的地位确立以后,为后世对《诗经》的研究提供了广阔优越的前景,并使之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专门学问,即诗经学或诗经诠释学。  相似文献   

13.
《春秋》2017,(6)
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一部古代典籍。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指明,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学习《诗经》者之一益。上世纪20年代我国卓越的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秋辉研究《诗经》,十分重视识草木鸟兽之名,他认为借助诗人所托兴之草木鸟兽,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诗之命意。他曾说:"学《诗》者,必先于鸟兽草  相似文献   

14.
《诗经·齐风·著》篇之题旨历来众说纷纭,如"刺时不亲迎"说,"刺鲁桓公"说,"新婿亲迎"说,"新娘想象"说等。然从《著》诗基调出发,对全文文义进行梳理,根据史实背景对当时亲迎礼进行考索,同时结合《诗经》中其他篇目,细究"充耳"这一配饰的特点,发现《著》诗并非为刺不亲迎之诗。而从《著》诗诗歌特点出发,分析其艺术手法、句法及虚词运用情况,《著》诗为待嫁新娘等待新郎亲迎时想象所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夏江敬  徐阳 《理论月刊》2007,(10):175-177
老子《道德经》廖廖五千言,传诵了中华民族道德之源。我国数千年来思想政治发展演变,无不受其熏陶。《道德经》所阐述的思想,突出的是"道"与"自然",为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开山鼻祖,隐含了深刻的荣辱观思想。同时老子的荣辱观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其作品比较优劣高下并分别品级等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普遍运用的一种文艺批评方法。它的产生与先秦两汉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品评风气有密切关系,在形式上则受到"九品官人"法的直接影响,但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品评鉴赏风气的盛行。《诗品》、《古画品录》及《书品》、《续画品》是"品第"批评法的代表,它们之间存在着前后承接、互相影响的关系,并对后世的文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风骚"这个词在今天差不多等同于"放荡"和"轻浮"。然而,风骚的本义却与放荡、轻浮一点也不沾边儿。它最初的意思是《诗经》与《楚辞》的并称。因为《诗经》中有"国风",而《楚辞》中最著名的篇章是《离骚》,"国风"与《离骚》是《诗经》和《楚辞》的精华,所以古人取国风的  相似文献   

18.
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喜欢用"比""兴"说诗,曾给《诗经》逐章标注"兴也"、"比也"、"赋也"。朱老夫子很有学问,也有文学眼光。他对"赋、比、兴"的解释,明确简约,毛泽东十分赞同并且引述。就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离骚》经他一标注,对我们阅读很有帮助。本文就因他的标注的启发,谈一谈《离骚》的结构和修辞方面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9.
《才子牡丹亭》是徽州吴震生、程琼夫妇合作完成的评点《牡丹亭》的与众不同之作。全书以程琼的《绣牡丹》为蓝本,仍可视为女性对《牡丹亭》的批评。该评点在女性戏曲评点史上有着重要价值:彰显女性对戏曲的评点能力,是《牡丹亭》评点的标新立异之作;不应仅被视为文人的自娱抒怀之作,而是具有社会目的的戏曲批评,反映了闺阁才媛的精神追求;评点的刊行将女性的戏曲评点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视野,是女性传播思想的手段之一;对《牡丹亭》在女性中的传播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非儒家学派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非儒家的诸子各派都有各自不同的《诗》学思想和用《诗》态度。墨家将《诗》仅作为文献与史料,表现出理性的《诗》学观念;道家的《诗》学思想较复杂,他们追忆周代传统文化中的《诗》,而对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儒士和百家诸子的用《诗》则给以批判;法家对《诗》秉持直接反对和否定的态度;纵横家则表现出了明显地将《诗》作为格言警句来达到说服人主的功利心理。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诗经》学史上从未有过的《诗》学思想的分化状态,这也正是汉代学者在统一《诗》本、建立新的《诗》学体系上显得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