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主与科学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时代精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走民主、科学之路,必须发扬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在民主、科学与执政能力的关系上,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是民主与科学二者的统一性或曰关联性:民主是科学认识、科学决策和科学自身发展的条件和保证;科学是民主建设、民主发展的思想先导;民主是政治范畴,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个科学认识论范畴。提高执政能力、执政水平,需要从民主与科学的内在统一性上认识和实行民主集中制,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需要从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的高度思考民主与科学,循着民主、科学之路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灿斌 《岭南学刊》2007,(6):106-111
人性是人先天具有的本质属性,包括原欲和理性两个方面。原欲产生理性并推动理性发展。理性一方面为原欲的满足提供更多可能的途径,另一方面又给原欲"立法"。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性即原欲和理性在外界环境中的矛盾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一些西方政客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资本主义民主走向停滞、分裂和衰败的情况下,各国学者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反思以及对于“民主”这一概念范畴的定位和探讨也走向深入。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了发展和巩固,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健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是一种“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4.
在民主作为一种普适性的价值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之后,人们对民主的关注也从价值层面转向技术层面的研究,对民主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目前来说,民主技术是一个新话语,对民主技术的研究也涉及多学科、多方向和多个视角,如何从政治发展的视域来界定民主技术的论域,是我们当前政治民主技术研究的前提,也有利于促进政治民主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民主也是文化。从这一视角出发,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文化的内容,探讨培育民主文化的途径,包括领导者的榜样作用、提高公民的民主素养、吸收国外民主文化资源、形成民主舆论氛围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主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隐喻着民主的规范要求.考察当前的农村基层民主实践,可以发现既有民主形式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观念冲突、政治复杂性和参与不平等等三个层面.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以人民民主本质形态为基础而形成协商链条、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情境而建立公意机制、以党的领导下的主体间良性互动而构建合作关系等为主要...  相似文献   

7.
党际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当前,我国党际协商民主主要存在协商制度不健全、协商意识不强、协商过程不够民主等问题,应通过完善协商制度、增强主动协商、推动民主协商等路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过程民主文化思维是把民主文化相关概念用于中国民主文化研究,将中国民主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视为一个包括不同部分在内的特定的具体运动过程而催生的一种新的中国民主文化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的框架是,在把中国民主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视为一个特定的具体运动过程的基础上,把这个运动过程解释为民主文化的理性化过程、民主文化的生态过程和民主文化的开放过程的统一。确立这一思维方式的理论依据是:其一,这一思维方式是对哲学过程论思想在民主文化研究领域的应用;其二,这一思维方式是在反思底线民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三,这一思维方式是针对中国民主文化的现状提出的。  相似文献   

9.
从古典时代的民主理论和实践发展至今,西方对民主的理解一直存在内在张力。一方面,强调人民的政治参与权利,将民权推上政治的神坛;另一方面,又经常用精英化的思维方式担心多数暴政的危害,尤其是经过二战法西斯式民主的极端案例后,人们对民主又有了新的认识,更加注重政治系统的存续性和秩序。20世纪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形式经历了精英民主理论、多元民主理论、合作主义民主论、参与式民土理论和共识民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中,制度和思想是不可分的。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在制度上经历了直接民主制、代议民主制、行政集权民主制及复合民主制的过程。在思想上,经历了对直接民主制的总结和反思,完成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破"和"立"的任务,对民主的内在张力及其平衡进行了反思,深入到了民主的规范性和经验性之中。反思其发展过程,我们发现: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来不是直线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实现民主政治实践、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民主政治理论研究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民主政治本身没有完全固化的、唯一的模式,民主政治发展核心的主题是处理好国家和个人、经济和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是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但时至今日,榜样的道德力量已日渐缺失,过去的道德榜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已日趋边缘化,而处于中心的榜样们(影视明星、企业老总、公众人物)又难以作为道德楷模而存在。曾经作为道德教化的树立榜样的方法不得不面临在现实生活中备受冷遇的困境,对树立榜样进行人性反思和理性批判,并非要颠覆榜样所代表的道德本身,而是要反思我们以往通过悖逆人性来进行全能理性设计的种种观念,并进而寻求一种更加合理、宽容、人性与理性的青年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民主技术:内涵、功能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作为价值理念普遍被接受后,其关注点也从价值层面转向技术层面。民主的实现依赖民主技术的发展程度。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探讨与认识民主技术的内涵、功能以及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为技术带来的负效应所折磨和困扰,这负效应通常被称作“技术陷阱”或“技术悖论”。在技术哲学界,对技术悖论产生的根源进行理论反思也一直是个难点和热点问题。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技术史和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在现代技术的形而上学根基、现代人着魔于技术的进步、算计性的思维方式左右人、走向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四个方面是探究这一问题产生根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的美国总统选举业已结束.对这次美国总统选举争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本文以2000年美国大选为文本,并结合民主政治的一般涵义,对民主作了初步辨析并对美国民主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民主是一对伴生儿,科学创新需要民主的学风,民主治学又是科学原创的催化剂,二者不可分离,早在近代科学伊始的萌芽期17世纪初,它的启蒙者和实验哲学的始祖弗兰西斯·培根就说过:“自然哲学的最大奥秘就是人们的激情在一班人而不是在孤独之中出现,只有这样才可能升华到较高的程度。继而,当我们看到其他许多人比孤独时要活跃得多耐,、我们会感到悲伤、畏惧、喜悦、热爱、羡慕。  相似文献   

16.
共产主义作为一个规范性范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指称意义。马克思在赫斯等人影响下接受了这一概念。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角度科学论证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指认它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然而,第二国际哲学家在阐释和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扭曲为经济决定论,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理解为经济发展问题,产生科学与价值分离,从而使得社会主义仅仅关注技术发展,技术的优先性取代民主建设,这从实质上掏空了共产主义内壳,仅仅残存了共产主义形式。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重重危机,进一步反思共产主义发展史,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1月25日。常委会组成人员首次在表决人事任免事项时做到“一次表决,多项意见”。 2006年1月召开的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800多位市人大代表首次以按电子表决器的方式,轻松、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相似文献   

18.
孟永 《长白学刊》2012,(6):122-127
王奇生先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一文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更新了我们的一些传统观念。其中一个观点认为:民主与科学只是陈独秀用来震慑反对者的,是挡箭牌,并非其具体主张。但考诸时人述说及其本人文章主旨,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确有其事,其不仅仅是一种合乎现实需要的政治叙事,更是一次历史性的思想事件。  相似文献   

19.
从1978年至今,村民自治先后经历了萌生两年、黄金十年、曲折前进十二年、历史跨越六年这一风雨兼程的30年。期间,村民自治的民主实践既使广大农村民众零距离地亲身操练了社会主义民主,而且还对我国民主建设作出了操作技术和发展路径上的启发,也直接推动了国家民主的发展。当然,在欣喜于它具有这些民主价值的同时,也不能回避其在行政约束层面的限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基层民主实践模式,它继续向前的发展趋势不会逆转。当前,要进一步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必须尽可能地有效开发相关资源,最主要的就是积极开发思想资源和重视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今天,当我们回顾报告中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仍能领悟到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对外战略的深刻指导意义。十七大报告,首要弘扬的是党性原则,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但是报告高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的国家身份与发展目标进行了清晰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