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宁 《新视野》2007,1(1):63-66
人类社会需要道德,又时常缺乏道德。道德是自我约束和克制,人为什么能够约束和克制自己?是因为有信仰。信仰是现实以外的追求,是超越功利的价值。缺乏信仰,道德就会滑坡。中外历史上为建立信仰和培育道德而进行的探究和努力,可为今天我们的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的危机本质上是道德信仰的危机,道德危机的根源在于人们道德意识结构的变迁与道德资源的缺失。儒家道德理性人文精神彰显了自身的当代价值,是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价值观的冲突对既有道德观念、道德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当前社会的道德信仰危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获得良好的效果,必然要加强道德信仰教育。道德信仰教育要从道德信仰的内涵、道德信仰的现实生活指向功能、道德信仰的价值意义出发去探索道德信仰教育的价值,为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道德信仰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类人生观成熟发展的关键因素。道德信仰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先需要的精神动力。要从道德信仰的内涵入手,深入剖析道德信仰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道德需要信仰的支撑,信仰使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变成了现实可能。对道德的信仰能够调动领导干部的道德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道德信仰是领导干部的清廉之魂。在建设"法治中国"背景下,道德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根基,领导干部道德信仰为"法治中国"导引方向,为"法治中国"提供工具理性,是"法治中国"不竭的动力源泉。培育领导干部的道德信仰的基本理路是要构建主体、介体和环体三向维度,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6.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道德信仰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生观成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道德信仰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先需要的精神动力.本文从道德信仰的内涵入手,深入剖析了道德信仰对于人生的意义价值.  相似文献   

7.
吴春岩 《世纪桥》2008,(3):39-40
“高薪养廉”并未从人的内在道德体系中遏止了腐败,反而陷入了越“养”越“腐”的怪圈。只有从内在的道德体系中,提升官员的道德认知、坚定官员的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才是从根本上陷“腐败”于绝境。为此,我们应该从社会道德氛围及官员的伦理道德培训两个方去面着力重构官员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8.
对德性的追求是人类福祉的重要部分,也是道德信仰和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信仰作为人类追求的一种最高价值目标,是人类精神生命和人生幸福的最终依托。透过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突表象的背后,其实还蕴含着更为深层次和复杂的因素,究其根源在于道德信仰的缺失。因此,道德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从重建主体的生命基石,重塑道德信仰入手。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宗教理想是一种理性的道德宗教,“道德信仰”是道德宗教的基础,是以道德为基础的理性的信仰.在宗教中树立“道德信仰”,就是在对终极存在者的虔诚信仰之中突出道德的地位,强调终极存在者的道德位格,并把对道德情感、道德法则乃至道德行为本身的信仰作为宗教的核心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7,(3)
中国革命道德从形成之日起,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起着重要的作用。弘扬中国革命道德,对于解决当前陕北地区农民信仰中存在的如社会主义信仰一定程度的疏远与淡化、传统伦理道德信仰一定的淡漠、宗教信仰的错综复杂、封建迷信信仰的扰乱视听等问题具有及其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精神状态都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除了先进人物自身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外,它必会植根于大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的呼唤。"延安五老"都先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投身中国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他们道德风范形成的先导。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从抗日战争胜利到解放战争的实践是"延安五老"高尚道德风范形成的基础。"延安五老"自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自身人格修炼是其道德风范形成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红艳  彭勤迪  何瑾 《世纪桥》2011,(1):103-104
网络时代,复杂的网络经济环境强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危机。本文通过对网络时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就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教育,不断净化网络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道德信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火车加速拐弯式"的转型期,而加速拐弯所引发的社会超速世俗化和市场化已经给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意义重大,是当代中国转型期文化建设的方向性指导。我们要摆脱文化自卑,坚定文化自信,重中之重是要重建信念伦理。信念伦理的基本特征是:以信仰或信念为终极道德目的和最高行为规范,以道德伦理的理想价值为终极道德伦理的价值评价标准,借助于道德文化传统的理想范型、道德先贤、道德典范或道德先进的范例化或道德类型学研究,来阐发、论证和确立一整套基本道德伦理规范和伦理学基本理论。在当前,重建信念伦理对于我们整个民族坚定文化自信有着紧迫且重大的意义。重建信念伦理的有效路径主要是:积极回望自身文化的优良传统;开放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心理补偿性、道德性与道德颠覆性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认为民间信仰具有"认识自己,整合社会","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繁荣社会主义农村传统文化"等作用;而新农村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和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要通过提高民众素质,政府积极引导和建设宣传阵地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胡雅宁 《世纪桥》2007,(3):89-9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个性的源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寄托了一种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人文和道德的“终极关怀”的信仰追求。如何保存、重现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人如何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儒学正好可以作为此时教育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6.
商品意识与人文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深层次精神范畴和价值观念体系。所谓商品意识,是由商品经济活动(包括经济关系及活动规范)所蕴涵和培育的经济意识。如竞争意识、利益意识、利润意识、金钱意识、获利意识、效率意识等等。它的核心是在现代经济制度下,公平竞争、合法赚钱、优胜劣汰。所谓人文精神,是以人为目的,按照人的方式无限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精神。它反映着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中心的社会要求和价值取向。如人对理想、道德、信念、情感、情操、美等精神生活和境界的追求。它的核心是社会的道德信仰体系。这种信仰永远是任何真正文明的…  相似文献   

17.
王智慧 《世纪桥》2013,(15):43-44
审美是人生与世界的当下合一,信仰则是人对未来这种合一状态的期待和憧憬。正是美的自由精神一步步把品德规则提升到自由之境,道德信仰则是在人生信仰的统摄下,在自律的基础上对某种道德理想的笃信和奉行。政治美学的实质就是把一部分人的利益打扮、升华为所有人的普遍利益,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理想的政治形态的坚定和执着的追求。人不但理性地参与法律,而且移情于法,体现法律的人文关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18.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而从党组织的角度来讲,理想信念对党自身发展、对加强巩固党的领导具有任何措施都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包括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即追求人的自由和高尚道德的理想。加强理论创新和有效的党性教育、提高党内精英的号召力、提高从严治党的成效、提高党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是新时代加强信仰教育的基本前提和四个重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民间信仰功利性、心理补偿性、道德性与道德颠覆性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认为民间信仰具有“认识自己,整合社会”,“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繁荣社会主义农村传统文化”等作用;而新农村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和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提高民众素质,政府积极引导和建设宣传阵地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张雷 《探索》2012,(6):183-187
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所外化的道德世界中,道德以纯粹义务为目的,道德是为义务而义务,而自然有其自身的个别目的,那么在道德世界中就始终存在着道德与自然的对立,价值世界和事实世界也始终处于分裂之中。但是人们的道德信念又要求道德同一自然,义务同一现实,也就说和谐而不是对立才是道德世界观的根本要求。道德行为是道德与自然和谐的中项,但是由于道德世界中道德与自然的对立,道德信念中的道德与自然的和谐只能是一种设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