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无视分权而谈监督。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其前提是合理分权。没有合理分权,就无所谓对权力的制约和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中国改革开放“拓荒牛”之称的深圳市,近期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再度显示出极强的拓荒意识,他们打破原有政府权力过分集中的局面,对政府权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将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划分为决策、执行、监督三部分,在相对分离的基础上,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从而为深化我国政府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注,而且引发出一系列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值得深思的话题。谈到分权和以权力来制约权力,就不能不涉及…  相似文献   

3.
分权制衡理论是近代的一种政治思潮,它主张把整个国家权力划分为几种不同的权力,并使之相互制约。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始于古希腊的混合政体思想。从柏拉图到马基雅维利,他们都想通过建立一种混合政体,把不  相似文献   

4.
论马克思恩格斯权力监督与制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思想: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角度,论证了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必要性;对资产阶级分权制衡学说采取了理性态度;总结巴黎公社政权建设实践,提出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原则;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党内监督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启示我们:无产阶级政权和政党需要监督与制约;要破除对国家的迷信,树立正确的国家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建立和完善我国权力监督制约的制度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分权是限权的基础,制度建设是廉政治理的关键,而分权制约则是制度设计的一项核心原则。强调分权制约并不一定要学西方的三权分立,也不必然削弱党的领导。分权制约的核心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现代制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防止权力的集中,因为权力集中往往与权力不受制约和不受监督相联系。要落实分权的原则,首先需要区分国家上层制度和国家基础制度,并将其纳入不同的制度建设范畴。其次,要区分中央层级  相似文献   

6.
四中全会提出,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相似文献   

7.
完善监督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兵 《唯实》2001,22(8):80-83
中国现行监督制度存在着以下弊端"下权"监督"上权";"虚权"监督"实权";"小权"监督"大权";"无权"监督"有权".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新型的监督制度.在建立新型的监督制度时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以普选制约权力;以公开制约权力;以分权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8.
刘小兵 《唯实》2001,(9):80-83
中国现行监督制度存在着以下弊端:“下权“监督“上权“;“虚权“监督“实权“;“小权“监督“大权“;“无权“监督“有权“.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新型的监督制度.在建立新型的监督制度时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以普选制约权力;以公开制约权力;以分权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  相似文献   

10.
目前,阿克苏地区在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们认识有误区,对"一把手"有"特区",群众监督有盲区.对策是:构建有利于权力相互制衡的体制与机制,制约权力运行;健全完善有效的权力监督体制和机制,规范权力运作.  相似文献   

11.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要认真分析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带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找出在监督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完善能够实现有效监督的体制机制。要注意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按照权力的特点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把对权力的科学配置与对干部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形成严格依法行使权力的程序体系,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科学总结,为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指明了方向。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重点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党要管党,首先要管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为什么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如何切实有效地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这是我们在党的建设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一“权力现象”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所谓权力,就是凭借某种物质力量在有序结构中对人的一种强制性的支配与控制。一般来说,权力具有明显的强制性、等级性、对象性、整合性和目的性。除此之外,权力还潜在着一定的扩张性、侵犯性、排他性、诱惑性和腐蚀性。由于权力的主体都是人,都体现着人的意志,而人的意志又具有认识和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预防腐败必须对权力进行制衡,防止权力过分集中。本文以历史时期为主要线索,通过梳理与分析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中分权制衡思想脉络,结合我国当下反腐倡廉的具体实践和公共权力运行的实际情况,从完善监督体制、以权力制约权力、健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着手,实现对权力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为我国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1.要对行政权力实行分解和制衡。防止权力的滥用,实现权力的正常运用,关键是对权力分解,使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无论是党和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都要改变权力过分集中在“一人”身上的状况,分工授其权,重要事项民主决策,彼此相互监督。如在干部人事工作中要实行提名、考察与任命分离,以防止少数人说了算。权力的分解和制衡是监督权力运用的基本法则,适应于执掌某种权力的单位和部门。 2.要实行权力运用的程序化。程序即是规则,是必须的逻辑过程。权力的运用由各个环节组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这一点理解…  相似文献   

16.
依法监督是依法执政的保证。所谓依法监督,就是要依据法律加强对权力的制约,防止滥用权力的现象发生。实践说明,不受监督和约束的权力,往往会导致腐败,造成人亡政息。作为执政党,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要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这是坚持依法执政的根本保证。要做到依法监督,就要依法加强对权力行使者的制约。十六大报告突出强…  相似文献   

17.
权力制约是普遍规律,中国封建社会的模式是皇权之下的行政权(相权)、军事权、监察权相互制约以及这些权力系统与皇权相互制约,而监察权则是专门的权力制约系统,这在宋代尤为典型.宋代的中央权力架构中,台谏专门负责监督、纠察、制约皇权、相权、军权和司法权等各种权力,在权力结构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国家和政权长治久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怎样监督一把手,是党内监督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形成这一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党的权力机制构架上的制度缺陷。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的精神,就是为了解决这种制度性缺陷,在制度创新上为推动党的建设而作出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9.
高校权力腐败的成因最关键的可以归结为权力缺乏监督与监督缺乏权力两个方面。防范和治理高校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关键举措是一方面要对高校权力进行有效地监督,包括对大学自主权进行外部制衡与监督和对大学行政权力进行内部制衡与监督;另一方面要对高校监督主体赋予足够的权力。主要措施有:改革现行高校监督领导体制,实行以一种权力制约另一种权力的异体监督和以中立性和独立性为保障的权威监督方式;落实党员和师生的民主监督权;借鉴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原理,进行合理分权;引进市场中介机构,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张传福 《新长征》2010,(4):19-20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组织部门作为监督干部的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更新观念、强化措施、创新机制、严格监督,不断开创干部监督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