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全国公安刑侦技术大练兵模拟杀人案件现场勘查考试已经结束。通过考试要引导大家转变四个观念:一是勘查指挥观念。由不进现场的坐堂指挥向亲临现场具体指挥转变;二是发现提取观念。由只注重发现提取手印、足迹等传统痕迹物证向同时注重生物性检材、微量物证转变;三是检验鉴定观念。由对痕迹物证有选择的重点检验鉴定向全面检验鉴定转  相似文献   

2.
全国模拟犯罪现场勘查考试工作已持续开展了三年,作为刑警大练兵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对基层刑侦工作水平的整体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仅仅停留在当前这种反复的模拟勘查考试层面上,其用用又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3.
杨扬  刘海辉 《政法学刊》2009,26(4):83-85
通过现场勘查,就是要查清事件的性质,即研究和了解犯罪分子作案情况、作案动机和手段;研究和了解犯罪分子本人的特点和特征;发现和提取犯罪分子作案遗留的痕迹、物证;为侦查破案提供各方面的犯罪信息。侦查人员依靠这些犯罪信息,“再现犯罪”,确定侦查范围,制定侦查计划,采取侦查措施,进行侦查破案。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犯罪现场模拟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犯罪现场模拟技术面临的问题、分类、实施程序、实施方法、意义等一些基本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与总结。  相似文献   

5.
全国刑侦系统模拟犯罪现场勘查考试已经走过了第五个年头。考试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岗位大练兵所采取的切实步骤,是认真贯彻《全国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提出的“现场必须勘查,质量必须保证,鉴定必须准确“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考试充分展现了全国各地刑事技术和刑事侦查工作的实力,充分展示了侦查指挥人员、刑事技术人员和刑事侦查人员的风采。  相似文献   

6.
伪装犯罪现场是由人为故意改变加以影响的犯罪现场,其勘查具有不同于一般犯罪现场的特殊性和综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刑法学意义和社会意义。伪装犯罪现场的勘查高度融合了现场物证、痕迹的科学技术勘验,以及对于伪装状态和原始真实状态的犯罪行为及犯罪心理的分析。在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水平下,对于伪装犯罪现场这类特殊现场的勘查具有其不同于普通现场勘查的特殊地位及高难度挑战意义。因此,伪装犯罪现场的勘查技术以及心理学的应用更为重用。  相似文献   

7.
李松梅 《政法学刊》2004,21(6):96-97
犯罪现场勘查课是我国公安院校侦查学和刑事科学技术学等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为了适应当前犯罪形势 对侦查人才的需要,如何深化现场勘查课的教学改革,开展互动式教学,学以致用,是公安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侯林 《法制与社会》2011,(32):248-249
刑事犯罪案件的原始现场往往存着传染性体液、未被排除的炸弹、毒害气体以及复杂的现场地理环境等潜在危险因素,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新材料、新能源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使勘查中的现场更加复杂化,从事技术工作的民警因公负伤甚至殉职的事件时有发生。究其成因有些是由于客观方面警用装备投入不足,也有一些是由于个别民警临场经验不足,自我防护意思不强。就全国来看,现场勘查中的安全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9.
犯罪现场勘查是刑事案件侦查的首要环节与重要组成部分,在刑事侦查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教学部门的现场勘查实验教学效果必将映射到犯罪现场勘查实战环节。因此对现场勘查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必须予以充分关切,同时针对传统现场勘查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应以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为目标,在师资培育、深入公安实践、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回应与调试。  相似文献   

10.
《政法学刊》2019,(4):108-119
犯罪现场环境是相对于狭义犯罪现场的外部条件,不仅是一个延展空间,更是内外在要素与联系的拓展。犯罪现场环境是犯罪嫌疑人犯罪及社会活动的基础。狭义的犯罪现场环境是指发生犯罪行为的场所以外的地理空间环境。广义的犯罪现场环境是指与犯罪行为有关的人、事、物、时、空、信息在具体犯罪行为以外的客观存在。研究犯罪现场环境可以从地理空间环境、时间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数据空间环境等维度来系统构建。犯罪现场环境与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是一种相关性的跨界关系。研究犯罪现场环境可以从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轨迹及外部条件来分析侦查方向和范围,不仅对于个案发现侦查线索和破案证据具有指引意义,有助于犯罪现场分析与重建,也能够从类案或整体上映射犯罪自然和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1.
郝宏奎 《犯罪研究》2006,(6):2-6,15
美籍华裔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博士所著《李昌钰博士犯罪现场勘查手册》是一本犯罪现场勘查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之作,集中反映了犯罪现场勘查理论与实践的最高新成果。该书提出的注重现场勘查中普及运用先进技术、坚持技术勘验与综合侦查并重、现场双向保护等诸多理念及术语,是对其数十年犯罪现场勘查工作的系统总结,是对犯罪现场勘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理论化。  相似文献   

12.
面对复杂、凌乱或是要短时处理完的现场,刑事技术人员如何在高压力的条件下尽量多的提取到有用的物证,结束现场勘查活动.这就要求刑事技术人员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刑事技术人员的现场勘查能力的体现,这是一种什么能力?这就是对犯罪现场重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现代侦查工作十分复杂,侦查人员不仅要具有讯问、逮捕、搜查等多方面的实践技能知识,而且还必须熟悉和掌握犯罪现场上发现、收集和保证证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然而在侦查实践中,有许多的侦查人员认为勘查犯罪现场应该是刑事技术人员和某些专家的工作。因此,明确勘查犯罪现场的主体是侦查人员。不仅有利于提高犯罪现场勘查的效率和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具较高素质的侦查人员,进而提高侦查办案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现场勘查指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元勋  房俊鹏 《政法学刊》2010,27(2):126-128
现场勘查工作对刑事案件的侦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现场勘查各环节的规范化要求日益提高。当前各级公安机关都十分重视犯罪现场勘查仪器、设备的投入,然而硬件的完善只能为做好犯罪现场勘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加强对犯罪现场勘查的环节控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犯罪现场是犯罪活动的场所,是刑侦部门认识犯罪,查破案件的客观物质基础。能否妥善地保护好犯罪现场,使它保持案发时的原始状态,对准确弄清案情,及时侦破案件具有重要意义。犯罪现场保护是指,犯罪案件发现以后,对发生案件的地点(场所)、犯罪物证和被害人采取的警戒和保护措施,防止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破坏现场,保障现场勘查在犯罪现场保持其发现时的状态下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场保护  相似文献   

16.
记者:在全国公安系统大练兵活动中,全国刑侦系统开展的模拟刑事犯罪现场勘查考试,是一次空前的创举,这次练兵考试抓住了刑事侦查和刑事技术部门的关键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各地反响很好。各地公安机关为此做了充分准备,绝大多数单位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反映出我们这支队伍的专业水平。然而,这次考试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问题, 彭文教授,您参加了2004年9 月14日开始的考试命题、11 月17日开始的监考、12月6 日开始的评卷等全过程,请您  相似文献   

17.
1 全国刑侦系统开展的模拟刑事犯罪现场勘查考试, 得到了各地公安机关的认可,受到了各地公安机关的好评。有的参加这次考试的公安局长很有感触地说: “我主管刑侦和刑事技术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像这次考试这样在现场上真枪真刀地干过,看来我还真得认真学习。”有的公安局长说:“这样考试确实好,多花点儿钱也值得,确实对我们有促进和提高,很多问题过去我们都没有注意到。”安徽省没有参加考试的公安局长都积极要求组织人员参加观摩。准北市公安局长虽然没有参加考试,听说这次考试要求严格, 确实动了真的,立即带人到南京购买技术器材。由此不难看出,公安部提出岗位大练兵的意义深远,也不难看出这次模拟现场勘查考核给全国各地带来的深远影响。我认为,这次模拟现场勘查考试是一剂提高办案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良药。既然吃了有效,就不能停下来。建议以岗位大练兵为动力, 以全国命案会战为基础,以这次模拟考试为契机,在近年内, 采取不同形式和方法继续进行刑事技术和现场勘查的考试、抽查和评估,以推动刑事侦查和刑事技术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场勘查工作不仅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关键环节和起点,也是案件侦查工作的基础,是保证整个侦查工作成功与否,确保刑事诉讼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由于经费紧张、重视程度不够、现场保护不到位、现场勘查指挥不力、侦查员与技术员缺乏沟通等问题,导致现场勘查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针对目前现场勘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但是由于各方面的不完善,影响了现有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活力。本文从程序保障、技术保障、监督保障和立法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当前,由于模拟法庭教学还存在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模拟法庭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保证模拟法庭教学的质量,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与完善。本文针对模拟法庭教学的现存问题,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完善模拟法庭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