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畲山铁骨草     
为人一世只有一生。而她却三生有幸。她姓钟名勤淑,是福安市溪潭乡岐山畲族村人,外号叫“畲山铁骨草”。她第一次死,是死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礼教下。那是1914年10月,她的爹娘过着“种树还山”的日子。娘生下她的时候,她阿婆把她放到茅厕的草木灰旁,让她慢慢“打回阴府再转生”.“哇啦!哇啦!”的惨号声,撕裂了她娘的心肝痛断了她爹的肚肠。夫妻俩跪下对阿婆说:“仔儿是我们的心头肉,哪怕担柴挟竹压断腰,沿村求乞行断腿,也要把她拉扯大”。阿婆听了这话,便赶到茅厕把已经弃掉的她又拣了回  相似文献   

2.
合欢树     
史铁生 《党课》2013,(14):112-114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相似文献   

3.
黄明哲 《党课》2012,(21):102-105
把工作当做事业 “永远的巴山红叶”王瑛47岁的人生虽然短暂却精彩而充实。她曾在大地震突然发生时.不顾还剩几个月的有限生命,赶500多公里山路从医院回到南江,“连轴转”地抗震救灾;“双抢”农忙季节,每天天还没亮,她便在田里帮助农民割麦子;  相似文献   

4.
若武 《党建文汇》2002,(7):30-31
随着轰动全国的“慕马大案”尘埃落定,章亚非也开始成为人们熟知的人物。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是“慕马大案”主角之一的沈阳市常务副市长马向东的妻子.更是由于她的作用,把丈夫送上了黄泉路,还把《人民日报》的记者、沈阳市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吉林省看守所的警察等若干人一并推入了牢笼。  相似文献   

5.
装作看不见     
隔壁的一对夫妇,无论什么时候,两人脸上都溢满笑容。那份幸福感辐射过来,让我更加感到我婚姻的不幸,我和老公每天都为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一天,我出去买菜,很巧,她也是一个人出门买菜,因为她老公出差了。我不禁向她诉说我婚姻中的种种不快,听我说完后,她问:“你还爱他吗?”我想想说:“应该还爱吧,如果他把那些毛病改掉的话。”她呵呵笑了:“爱了,就装作看不见。”  相似文献   

6.
1991年5月13日,一起床,江青就让工作人员把当天的《人民日报》送到她的房间,她立即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似乎要在报纸上寻找什么。找了一会儿,她随即用钢笔恼怒地在报纸的第一版上胡乱写起来。其中写得最多的是“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 对于江青来说,5月13日确实是值得纪念的。25年前的5月1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上,江青被任命为“文革小组”副组长。“文革小组”当时权力极大,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许是勾起了江青对显赫的过去的怀念和对今天处境的极其不满,她用钢笔在这张报纸上发泄她的情绪,写了很多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语言。她还认真地写道:“主席,您的学生和战士来看您了。”医生和工作人员已经对她的反常举动有所觉察,为了防止出现不测,一直想办法稳定她的情绪,24小时不离开她,并把一切可以用来自尽的物件取走,要求她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一封家书     
她们是我的亲人。第一个女人天生丽质。据说小时候她曾被抱上戏台,扮秦香莲的女儿。待化上妆,个个啧啧称叹:“这丫头,长大准是个美人!”果然,她越大越漂亮,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往那儿一站,倾倒一片。可惜父母早逝,哥嫂做主把她嫁给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她自叹命苦,常常蓬头坐在炕头,骂天骂地,骂猪骂鸡,骂丈夫骂儿女,然后睡在炕上哼哼——她把自己气得胃痛。一切都让她心灰意懒,她的最大爱好就是算命。我还记得她一边拉着风箱生火做饭,一边把两根竹筷圆头相对,一端抵在风箱板上,一端用三个指头捏定,嘴里念念有词。眼看着筷子朝上拱,或者朝下弯,“啪”地折断,吓我一跳。问她在干什么,她说算算什么时候咱们才能过上好光景,穿新衣,吃好饭……  相似文献   

8.
她是一位深受居民爱戴的“社区总理”,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她是下岗职工的“及时雨”,帮助众多社区居民脱贫致富;她是群众心目中的“双枪老太婆”,腰间的多部手机成为千家万户的求助热线……她就是沈阳市铁西区兴工九委社区党委书记黄凤珍,社区居民都亲切地称她为“黄大妈”。  相似文献   

9.
快乐大叔 《党课》2008,(11):98-99
快乐大叔原先有个朋友,说话很“时尚”的。比如,她喜欢把堵车说成是“塞车”,把恋爱说成是“拍拖”,把“吃过饭”说成是“有吃过”……这本来倒也没啥,意思总还是懂的。有的却是比较暧昧了,比如她把男女间的“脚踩两只船”说成是“劈腿”,这就令人会有些不雅之联想。关键是她对此不以为意,说得自如且坚决,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什么     
“自由”,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是人类千百年来向往、追求的东西,有的人把她看得比爱情和生命还宝贵。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芬就曾这样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那么,“自由”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小皮球”来到组织科1940年10月的一天,一位女同志来到我们政治部组织科,她便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参谋长罗忠毅的爱人柳肇珍。那时她不过20岁左右,个头不高,有点圆胖。当天,作为组织科长的我召开科务会,对她表示欢迎。以后在工作中,同志们了解了她的个性特点,都称她“小皮球”。我嘛,是科长,不好这样叫,就叫小柳。在一次党的小组会议上,柳肇珍主动把自己的情况向小组同志汇报了一番,最后还请同志们多多  相似文献   

12.
据说月球     
中国人自古就对月亮充满向往与遐想,给她起了诸如“金蟾”、“金波”、“玉钩”、“清光”等美不胜收的名字不说,还想象了个“嫦娥奔月”的凄美故事,硬是把一个美艳绝伦的女子关进那冷寂的“月宫”,怕她寂寞,又假想了个斩桂的吴刚和杵药的玉兔与之为伴。不过,那时候人们对月球的真实面目可以说一无所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切的一切,百分之百的是“据说”。  相似文献   

13.
他说:“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是最坚韧不拔的。我热爱祖国母亲,坚信母亲也一定会爱她的优秀儿女。”他还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就会象生长在墙头的狗尾巴草那样软弱,我把自信建立在报效祖国的基础上,这是我赖以生存、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 一  相似文献   

14.
一次跟朋友聊天时无意中谈到了教师这个职业,其中一个朋友对我说:“我最讨厌XX老师了.因为当时背不到书。他竟把我叫到他的寝室门前背书,让来来往往的同学都看到了,真把我羞死了!”另一朋友也问我:“XX老师现在还在教书吗?她可厉害了,我们都很怕她,也不喜欢她!”听着朋友们对教过自己的教师或好或坏的评价,让我陷入了深思:“我现在也是一名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15.
公费玩“二奶” 广西贵港市原副市长李乘龙,他有两个嗜好,一个是爱“财”,另一个是好“色”。 当他还在玉林市当市委书记时,就在工业品展销会上认识了一位安徽敏姑娘。她是做个体服装生意的,此人长得有七八分姿色,皮肤雪白细嫩,一下子就把这位市委书记吸引住了。他故意上去攀她。姑娘心想:“你是玉林一把手,俺如果靠上了你,有了你这棵大树,生意还怕不红人。”于是她和他好上了,不久陪他上了床。他们毫无顾忌地成双成对地出现在宾馆、酒店、招待所。敏姑娘到底是生意人,头脑灵活,乘着李乘龙和她在床上玩到兴头上的时候,撒娇地…  相似文献   

16.
邓颖超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一生追求革命,为国家、为人民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她晚年从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后,闲暇时间相对较多。在这些日子里,收听广播成为了她的“消遣”方式之一。然而,这种“消遣”绝非单纯意义上的休闲,其中足见她爱国爱民的真性情。实事求是说“八互”由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开播不久,邓颖超就成了这一节目的热心听众。只要没有别的事儿耽搁,她都会津津有味地收听。不仅自己认真听,而且还向身边工作人员推荐,甚至经常把听到的内容向大家叙说一番,让大家与她共享收听的乐趣和丰富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刘光信 《党课》2014,(17):65-67
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把社区的大事小情理得清清爽爽,把群众的事办得实实在在。社区里的长辈们叫她“小友凤”、干部称她“老二姐”、群众赞她“好支书”。她就是云南省会泽县迤车镇索桥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主任,全国“巾帼科技致富女能人”、全国及云南省“妇女双学双比先进女能人”、云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陈友凤。  相似文献   

18.
何士龙 《党课》2010,(18):94-98
有人称她是“白宫里的一枝黑玫瑰”,也有人说她是“闯进白宫里的灰姑娘”,还有很多美国人认为她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女人”。除此之外,她还曾经被评为“世界上最会穿衣的女性”以及“美国男人最想约会的女人”,等等。没错,  相似文献   

19.
田旻佳 《当代贵州》2011,(11):54-55
同事杨宏说到雷菲,笑谈道:“她姓雷,还真是雷厉风行。”“快、准、服”,是雷菲的审案风格,也是她的“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20.
凌晨1点22分,石家庄站。"工长,走吧,这个点都复测了三遍了,肯定没问题。""你们继续往前检查,我把这处地点记一下。石太客专上行1km+326m处,左股钢轨……"认真做好标记,站起身,望着不远处的万家灯火,纪丹妮脑海里不由浮现出6个月大的儿子的笑容,眼睛不由得有些发酸,她有些想家了……纪丹妮是石家庄工务段"女子探伤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