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阿晖 《新民周刊》2022,(27):36-37
要肌肉增长,你必须有无穷的意志力,你必须忍受痛苦。你不能可怜自己,稍痛即止,你要跨越痛苦,甚至爱上痛苦。他是伟大的健美运动员、好莱坞动作巨星,他也是亿万富翁,还曾是肯尼迪家族的女婿、美国加州州长。如此多显赫的光环与身份标签,汇聚在一个人的身上,堪称是一个神话。阿诺德·施瓦辛格,原本是个十分拗口不易记住的名字,成了在全世界叫响的符号。多年前的美国,曾有人戏称:除了性、毒品、摇滚乐以外,恐怕最流行的就要数“施瓦辛格”了。这个名字已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的代表,在许多人眼里他就是强者和力量的化身。他为了人生目标而不懈奋斗的经历,更是无数年轻人眼中的励志故事。  相似文献   

2.
M·Blanchot的小说《不肯陪我的他》从各个角度展示了人和语言这一符号系统的纠缠不清。所以,用符号学─—尤其是以J.-C.Coquet为代表的“话语的主体的符号学”─—来解读它,你会发现人作为“陈述体”不仅能用语言支配他人或受他人语言的支配,还有可能迷失在语言这个符号体系中,失去人格和个性。或相反,在象征世界里把自己塑造成上帝。  相似文献   

3.
王静 《法国研究》2001,(2):54-59
法国主题学大约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时精神分析学说及其方法已渐成体系.弗洛伊德从作家和艺术家那里重新找到了最远古的冲动的符号.荣格则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原型"说,即他所谓的无意识充满了原始意象,这种"原型"是一种人类的集体记忆,人们可以从童话、传说和神话里找到它们.  相似文献   

4.
结构主义时期的罗兰·巴尔特,尽管并没有对"文学性"问题进行专门探究,但在其"文学科学"理论中表明,文学符号是一种含蓄意指符号,"文学性"与变"直接意指"为"含蓄意指"的"新颖性"有关,"象征性符号系统的结构"正接近于他对当代西方文学的认识以及心中所构想的新颖的"文学性"。作为试图建立批评科学的"批评家",他认为"文学性"问题只能在符号学领域才可能被提出和解决,而要理解文学就必须"走出文学"。通过互文、延宕和读者漫游,"文本"概念逐渐取代"作品"概念,文本变成了泛化的、平面的、没有结构、没有中心的文本,"文学性"问题被更加开放的"文本性"问题所取代。"走出文学"是超越结构主义走向后结构主义的时代要求和历史必然,它使我们对"文学"和"文学性"的理解更为开放,但同时也潜藏着消解文学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生辰八字似乎注定他吉星高照,万事如意。李光耀曾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法律,并以优秀成绩毕业。他决心要当新加坡的总理。在1959年,他三十六岁那年,他的愿望实现了。当时,李光耀声称:他要证明对实现人民愿望的诺言,一个非共产主义的政体要比马克思的极权主义容易兑现得多。  相似文献   

6.
"第三罗马说"与"中国论"是俄中两国在民族意识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自我身份定位的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并非菲洛费依或石介个人的观点,而是一个群体乃至整个民族对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观察和投射。它们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观念,是对自我、他者认知的一种符号体系。在"第三罗马说"的"我-他"对立认同建构中,他者是认知自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缺乏他者,"我"的身份辨认则无从谈起,在对他者的征服或救助中,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才得以彰显。而"中国论"中的"我"与"他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自我封闭的华夏自我中心主义占主导地位,"我"的作用和地位是文明程度和道德伦理确定下来的,无需对他者给予过多关注,甚至无须与之交往,他者未必是被认知或被征服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认同意味着个体或集体对民族起源、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的认可、接纳和支持,并由此产生的依附感、归属感和忠诚感。白俄罗斯地处东、西方文明交汇处,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多变的历史命运,始终影响着白俄罗斯民族的自我认知。苏联解体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新构建,成为白俄罗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民族语言的萧条、文化符号的多元、历史叙事的冗杂,以及他者文化的渗透,都使得白俄罗斯民族文化认同在短时期内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就语言政策进行调整,如何构建新的历史叙事和文化符号体系,如何应对"俄罗斯世界"的文化冲击——将从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影响白俄罗斯民族的自我身份定位与下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蒲琳 《新民周刊》2012,(49):38-39
在有关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持续发酵中,"石原慎太郎"便成了一个在中国"臭大街"的名字。可以说,建国以来的中日关系史上,就对华强硬度而言,石原慎太郎若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对于中国,其极端的做派、激烈的言辞使他成了日本右翼政客的代表性符号。  相似文献   

9.
巴特和中国     
罗兰·巴特于1974年到中国访问过三周,回国后在《世界报》上发表了《中国怎么回事?》,对中国和欧洲在风土人情,特别是人的气质方面进行了比较,他对中国的道学比较崇尚,但他又从其结构主义符号学观念出发,对同源于汉文化的中国和日本做了一些比较,认为中国是一个较少能指的国家,而认为日本是个《符号帝国》。  相似文献   

10.
童话     
一位王子对平淡无奇的施乐行善、德行园满的唯一追求感到气恼。他预见着不同凡响的情感变革,猜想着他的宫娥彩女不止有天仙和华丽的媚颜。他要看看真相,看看那满足本质欲望的时刻。不管这是否是对虔诚的反叛,他一意孤行。他至少在人们中间掌  相似文献   

11.
张微 《法国研究》2003,(1):69-77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马克·波斯特曾经指出 :“波德里亚和哈贝马斯的近作都有一种优先考虑符号交换而非劳动的倾向。两人都把批判理论的范围扩展到能够涵盖语言现象……。表意方式变得与生产方式一样处于批判理论的中心位置。……与哈贝马斯相比 ,波德里亚描述的符号交换理论暗含着一个非常不同的世界。这一新的表意方式并不依赖一个新型主体观念或者对理性的一种新认识。相反 ,它意味着一种新的交流结构。在这种结构中 ,能指将会在交换过程中直接生成 ,并与所指的指涉对象紧密相连。”①这表明 ,在波德里亚看来 ,符号交换较之于社会生产方式无…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一个画家,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记录者,他要反映这个时代,前提是要让人家懂,画家画的不是玄学。南京的1月,已至零下,景色如画。天气在阴沉了几天以后,变得温煦起来。风暴的中心,是如此平静。画家杨林川在他位于南京郊区的一处画院中,晒晒太阳,撒把鱼食  相似文献   

13.
瘦竹 《新民周刊》2012,(7):90-90
我们见惯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的形象,而猛虎细嗅蔷薇,千斤拨四两,举重若轻又何尝不是一种魅力呢?卡尔维诺在他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才干之一是绘画。国王要他画一只螃蟹。庄子回答说,为此他需要五年的时间、一幢房子和十二个仆人。五年过去了,他还未动笔。他又对国王说:‘我还需要五年时间。’...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河北省保定市政协委员陈海江与果树打了30余年交道,如果说他学术科研生涯的前20余年奉献给了苹果树,近十年则与桃树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虽然一年里有2/3的时间要在农村基层.  相似文献   

15.
中、俄之所以否决这一提案,就是要阻断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强盗逻辑。中俄否决有关叙利亚提案一事,在西方掀起轩然大波。西方各国上至总统下至外长,各级政要纷纷发狠话,似乎要将中俄再次押上被告席。法国外长朱佩尤为激烈,一反90年代他奉行的"戴高乐独  相似文献   

16.
列宁与斯大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相识。斯大林非常尊重列宁,认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亦很赞赏斯大林的革命的坚定性,很看重他的才干。他们生前,可以说,是长期共同战斗的亲密战友。可是在当今反斯大林的浪潮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即列宁早就看透了斯大林的本质,所以决心要罢免他的总书记职务,并跟他断交。如果列宁确实能预知斯大林将来会犯肃反扩大化等错误而决定撤消他的职务,那么列宁是真能洞察一切的未  相似文献   

17.
七日谈     
《新民周刊》2012,(43):8-8
莫言获奖之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好多人问我的感受。这就像我哥娶了嫂子,洞房花烛夜,别人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祝他愉快。语出作家刘震云。等他长大后,要找个合适的时机和他说。温州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一事被曝光后,被拎耳朵男孩接受了心理干预,干预专家认为他很阳光,没有受到此次虐待事件的影响,并建议其父母采取合适的方式与他沟通...  相似文献   

18.
出于命运还是由于选择?不管怎样,塞伽兰在1909年到中国去并非出于偶然。长期以来,他已对这次“独角兽的追求”作了准备。1905年从大洋洲回到法国后,他就表示要研究世界的另一方面面貌,并在1906年考虑到远东去。1907年完成并发表《忘记远古过去的人们》这部小说后,他就开始学习汉语。1902年对美国旧金山的中国城的一次访问,在他心中留下的印象,是他所见过的最难忘的  相似文献   

19.
老曹酷评     
曹景行 《新民周刊》2012,(12):11-11
@王菲古琴:刚才有陌生人敲门,在门外号称是市长。看他一个人背着个双肩包,还气喘吁吁的,我不信,他给我看了身份证,态度非常谦和说他要竞选州议员,希望得到我的支持。走时还发给我广告,连声道谢……然后又敲我邻居家门去了。在美国,市长就是一份工作,没有  相似文献   

20.
奥列格——一位22岁的大学生——和其他几百名莫斯科市民一起冒着蒙蒙细雨,挤在一条狭长的小巷里。不管刮风下雨,每到周末,那里就挤满了人。这就是莫斯科的寻找合适住房的“半黑市”。奥列格的胸前挂着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愿意用位于莫斯科西北部的一套两间的公寓换两间一个房间的套间,地段不论。他抱怨说:“我和妻子同我的父母住在一起,每天我到莫斯科国立大学,要化2小时,至今还未找到分开的房子。”奥列格的例子很典型,一年来,每逢星期天,他都要去这个非官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