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随感     
许明 《西部法苑》2003,(1):59-60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做官的人,或者是有文化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历来是非常功利的。古时候的人读书是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其实质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因为只有做了官,特别是做了大官,才能吃国家的俸禄,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比较体面的社会地位.众人所敬仰。正所谓:“书中自有干种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实践证明,一些普通人刻苦读书的真正力量,  相似文献   

2.
好读书自有无尽的乐趣。不必说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豪迈:也不必说那究天人之机、通古今之变、揽万家之言的通达:单是那于宁静的夜,就着窗外满天的星斗,伴一盏明灯.备一壶香茗,置身于环壁皆书、气韵流动的书斋.信手闲读.就令人喜悦不已。  相似文献   

3.
刘彤海 《中国司法》2011,(1):101-102
有些同行常对我说,像你这样读书的律师已经不多了,对此我颇为感慨,律师不愿读书也是有其原由的:一是律师生存压力大,忙着挣钱养家糊口,无时间读书;二是律师们很浮躁,读不进去书;三是认为读书无用,书本知识与现实脱节,时下关系比知识重要。律师们不读书或读不进去书有其客观存在的理由,这些无可厚非。但是我认为要想做一个好的律师即称职的律师,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的大学问家,写过《读书法》、《治国学杂话》等文章,专门论述读书方法和治学方法的问题。他说:“好打灯谜的人,无论看什么书,看见的都是灯谜材料,会做诗词的人,无论打开什么书,看见的都是文学句子。可见注意哪一项,哪一项便自然会浮凸出来。这种工作,起初做时是很难,往后就很容易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证,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中国古代社会,从庶民百姓到达官显贵,无一不坚定地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相似文献   

6.
许多政治家都喜欢历史,张学良也不例外。尤其是对明史,他情有独钟。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软禁。一次,他给朋友写信,说:“光阴如流水,转瞬已是十易寒暑。在这悠长的岁月中,我实在读了一些书,并且对于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瘦猪 《政府法制》2012,(20):5-5
“读书贵能用书.若不能用书,书反蔽智”这是读书人的微博;“欲莫难于处妻子,理莫难于处父母。能处妻子可以使人。能处父母可以事人。”这是宅男的微博;“深言勿勺交浅者谈,  相似文献   

8.
小时候就听大人讲过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时,我真的不是很理解这两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长大点,认识字,读了小说才知道原来书里可以把屋子介绍得栩栩如生。把美人描写得活灵活现。谁知道,大人告诉我,还是没有悟到这句话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连允东 《政府法制》2012,(35):32-32
一提到蒲松龄,大家自然联想到《聊斋志异》,但他“晒书”的有趣故事却鲜为人知。蒲松龄科举考试落榜后毫不气馁,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书房中激励自己发奋读书: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相似文献   

10.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清静安逸、书香盈袖,图书馆是一个民族文化沉淀、记载和传承的殿堂,是求知解惑的圣地。  相似文献   

11.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完全称得上是古代的高考。科举之路,一可光宗耀祖,二可顺利踏上仕途娶娇妻发大财,正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面对如此诱惑,古人为顺利考取功名,可谓费尽心思,夹带半个巴掌大的蝇头书进入考场、贿赂官吏、买通负责搜身的士兵等,种种作弊方法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60后     
《法律与生活》2009,(18):58-58
我曾读过一本日本小说,名为《一个人的巴黎》。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女儿是高中生,正处在叛逆期。和我年轻的时候比,这孩子差远了,一点儿都不可爱。”  相似文献   

13.
梁江涛评点 《法人》2010,(10):15-15
韩寒日前披露,在他的新作《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限量版中,每本书附送了价值3000元的足金。“‘书中自有黄金屋’,我用最直接最粗俗的方式印证一回。”  相似文献   

14.
管荣保 《政府法制》2011,(26):47-47
温家宝总理说:“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15.
据OUT—LAW8月11日消息,美国旧金山(San Francisco)一联邦法院裁决:《圣约瑟信使报》(The San Jose Mercury News)在刊登书评时引用书中的图片不构成侵犯版权。本案原告Christopher Harris拍摄的照片.经允许用于《你拯救的生命可能是你自己:一个美国人的生命历程》一书中。2003年,《信使报》在评论该书时引用了书中的四幅图片,Harris起诉报纸侵犯版权;违反了《数字千年版权法》,在刊登照片时没有登载他的版权声明;并要求得到17.5万美元的赔偿。  相似文献   

16.
苏永通 《政府法制》2010,(14):16-17
毛泽东:读书最没有禁区 没人能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毛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刁钻"甚至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当历史书看。毛泽东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包括政治局会议上,讲秦皇汉武,评说史家著作得失。他给小说人物贴标签,贾宝玉是“大革命家”,刘姥姥是“农民阶级”。他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相似文献   

17.
容人乃大     
马德 《政府法制》2012,(17):44-44
有一个人,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的时候,屡遭同学欺负。当时,他的书桌面窗而置。且紧挨着窗户。而同学的书桌放在离窗户稍远的地方。于是,这个同学便不干了,愤怒地对他说,我案头的光都是从这孔窗户射进来,你挡在这里,不就挡了我的光了吗?  相似文献   

18.
邵火焰 《政府法制》2014,(26):82-82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山东临沂人,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史书《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等好友的读书方法不同。徐、石等读书“务于精熟”,诸葛亮则“独观大略”。诸葛亮的“独观大略”,就是读书不纠缠在细枝末节,不纠缠在文辞风格,而是跳出书本,带着思考把握书中的精义。我们知道书籍数量浩如烟海,一本一本细读,就算彭祖那么长的寿命又能读完几本呢?诸葛亮的“独观大略”读书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读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刘源隆 《政府法制》2011,(23):43-43
耳朵虽然每天被人使用,却不像眼睛和嘴巴那样被人重视,甚至很多时候人们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德国威斯巴登医院资深外科教授沃特·哈特巴赫在《耳朵里的秘密》一书中写道:实际上,耳朵里隐藏着许多密码,通过耳朵可以看出人的性格和天赋,甚至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肖健 《政府法制》2010,(24):28-28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是毛泽东的至理名言。他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读书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