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致仕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吐故纳新的重要出口渠道,是官吏任用制度的  相似文献   

2.
夏炎 《政府法制》2012,(14):4-5
古人把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来讲,官员退下来后,其身份与在职时发生了巨大变化。通俗地讲,就是退休后的官员是一个无职无权的自由人。但是,古代官员退休后的身份却不可与没做过官的老百姓同日而语。因为他曾经是官,便有了官的履历、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因此,退下来的官回到地方,表面上看,他无职无权,却是一个可以对中央及地方社会产生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退休制度在中国是自古有之,而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官本位"之国,所以古代退休制度主要也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 退休年龄的界定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无官一身轻”。这乌纱帽一卸,轻松的不仅是身体,连嘴巴也可以跟着“开禁”了。近年来,相继有官员在退休或即将退休之时突然开口说“真话”,目标直指不为民众所知的“黑幕”话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为什么官员们在任期内不敢做声,非要等到退休之后才敢“勇敢一把”不可?这背后是机制的问题还是官员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谢宪 《政府法制》2009,(16):35-36
退休制度在中国是自古有之,而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官本位”之国,所以古代退休制度主要也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  相似文献   

6.
致仕制度是官员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年老官员的养老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官僚队伍人员结构的更新,对官员的整体活力及对行政效能的提高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自古即有优老恤贤、功遂身退,俗称"告老还乡"、"挂冠"等不同表达形式的致仕.致仕最初是作为"礼"载入<礼记>:"大夫七十而致事",由此可见官员致仕最初是被当作一种礼而执行的.然而由于致仕在官僚体系中的影响,两汉至隋唐,都相继制定了一些相关的规定,宋代做为官制发展的重要时期,统治者对这一制度也"尤所所重之"[1],制定了一系列条例法定,致仕制度的礼制更进一步向法制倾斜.  相似文献   

7.
柳杨军 《政府法制》2014,(20):16-16
古代官员称退休为致仕,意即辞职归家,或叫告老还乡.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一般致仕年龄约为70岁,患疾则可提前.很多人会作致仕诗以表达各不相同的心境.北宋年间,苏州太守孙冕的《书苏州厅壁》云:“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寄语姑苏用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这位孙冕表明了他告老还乡安度晚年的决心,坚定中显露洒脱,乐观中不乏幽默.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古代官吏的致仕制度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仕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吏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古代行政立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官吏退休叫做“致事”或“致仕”,意思是“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①或曰“退而致仕”,“还禄位于君”。②它是伴随着官僚制度的确立而出现的。这里所说的官僚制度,是与世官制度相对而言的。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封建制的确立,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世官制度也逐渐为官僚制度所取代。从文献记载来看,在这以前的西周时期,周天子以下的卿大夫、士和其他职官,都是按  相似文献   

9.
撩开退休官员“二次创业”的面纱,其工作岗位、工作量及“劳动所得”,令人瞠目结青,震憾慷谔——完全是官场腐败的外延和拓展。  相似文献   

10.
吴桂霞 《政府法制》2013,(31):28-29
8月14日.三位退休高官宣布不受聘中国重汽独董职务的消息引起关注后,有关退休官员任独董的中国式“另类”政商旋转门问题再次被广泛讨论,并逐一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各个王朝对官员的私生活,即个人生活,一般都要予以密切注视。不仅对官员的“公德”,而且对其“私德”,即个人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实行严密监管。典型一例:明太祖朱元璋对“文臣之首”宋濂在家跟谁喝酒,都讲了什么,了如指掌。不但如此,宋濂退休以后,在老家干什么,跟什么人往来,是否“本分”,  相似文献   

12.
李梦娟 《政府法制》2008,(18):22-23
应当如何监管退休官员?“王亚忱式”腐败引起了一场讨论。  相似文献   

13.
2014年以来,在反腐的高压态势下,一批自认为已淡出各方关注可以“安享晚年”的官员因贪腐、渎职被追查,黯然落马,无法善终。梳理有关案例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少退休或退居二线的官员被调查。  相似文献   

14.
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党和政府打击腐败越来越严厉,腐败手法越来越趋于间接隐蔽,制度建设上的漏洞日益突出,还没有真正形成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权力的有效制约,从而使腐败分子有机可乘。官员发挥“权力余热”说明退休官员的贪腐行为在任上没能得到严厉打击,权力的泛滥在退休后亦没能受到有效约束,在任时大力培植亲信,退位后人脉发达。  相似文献   

15.
“安全着陆”原是飞机平安降落机场的专业术语,如今被喻为官员善始善终、顺利退休。一些隐藏很深的腐败分子自然将“安全着陆”作为自己官员生涯最后的追求。然而,胡惠民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这个安徽省宿州市原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在退休8年之后,被其他贪官举报,落入法网。2011年12月28日,关押在宿州市看守所的胡惠民接到了终审裁定书,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认定他贪污490余万元,挪用公款20万元,构成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判处无期徒刑。已经70岁的胡惠民本该是颐养天年之时,而今起只有将牢底坐穿了。  相似文献   

16.
名门之后以“忠”事君 张廷玉乃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之子,张英曾做过康熙太子的师傅。也是康熙朝宰相,为官清正廉洁,从不仗势欺人。张英致仕(退休)前一年,张廷玉考中进士。并被选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储备干部)。从此踏上了长达五十年的仕途。如果将张廷玉五十年的为官生涯比做一条长河的话.那康熙朝就是他从政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李建新 《法治纵横》2011,(20):55-56
张秀丽,是郑州市紫荆山路社区的一名退休教师。1995年退休后,张秀丽学习使用电脑,开始用QQ在网上为青少年排忧解难。这位现已76岁高龄、头发花白的老太太一下子成了“网络红人”,还被众多网友亲切地称为“QQ奶奶”。  相似文献   

18.
在“大跃进”与接踵而至的大饥荒悲剧中,县级官员(以下简称县官)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一群体中,也有不少人在当时依然保存了人性的光辉,值得后人怀念.县官们在组织架构中是一个夹心阶层。今天的“书记”,当时称为“第一书记”;今天的“副书记”,当时称为“书记处书记”。为方便起见,本文一律把“第一书记”称为书记,“书记处书记”称为副书记。  相似文献   

19.
王宝静 《政府法制》2012,(28):36-37
无官一身轻,这曾是苏东坡的感慨。与古代官员告老还乡不同,而今的官员卸任后,在保重身体的前提下,很多仍会对社会公共事务发挥余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级干部退休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对很多退休高官来说,退休后的生活模式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开卷有感     
天英 《江淮法治》2008,(22):57-57
编辑同志: 我看了贵刊近期连载的报告文学《辽西“太上皇”的最后疯狂》后,心情非常愤怒难以平静。一个离休官员居然能在退休后还称霸一方,作威作福,鱼肉百姓,过着俨然土皇帝一般的生活,这种腐败太让人心惊胆颤了!人民的公仆把公共权力私有化,在位时为自己谋福利,退休后依然官威犹在,这是怎样的一种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