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毛宗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这项政策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但是根据中国国情实际,中国政府采取了首先以沿海地区为重点,逐步向内地梯度推进的步骤。八十年代,中国形成了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组成的沿海开放地带。经济特...  相似文献   

2.
经济特区是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出现的新事物。它正以迅速的发展和特有的风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邓小平同志在视察特区后提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外开放是从沿海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的。自1979年始,我国对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从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到开放沿江、沿边境和内陆市县,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格局。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开始向内...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特区从设立、开发到逐步壮大,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经过15年艰苦的探索与奋斗,经济特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推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充分发挥了“窗口”、“试验田”、“排头兵”的作用。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作出的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英明正确的。由于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国经济特区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久前,江泽民总书记对经济特区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经济特区要为加快建立全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好的经验;经济特区要通过深化改革和…  相似文献   

5.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区一般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的区域,为吸引外部经济要素,培育产业发展,实施特殊便利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手段,以达到发展贸易、增加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与繁荣的目的。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在经济特区取得初步进展后,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和积极推动下,自1984年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开发区将经济特区的开放模式逐步延伸到全国,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从沿海到内陆全面展开的梯  相似文献   

6.
<正> 1979年,经广东、福建两省的申请,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实行灵活政策、特殊措施、对外开放。1980年,中央政府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对外开放经济特区,从此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第一页,中国的经济从封闭和半封闭性,走向开放性。台前幕后,曾经有过一些什么,本文将告诉你一些权威的史实——  相似文献   

7.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通过扩大国际问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快我国四化建设,是这个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年来,我国政府陆续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贯彻这项基本决策,先后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试办经济特区、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设立经济开发区,进出口贸易额成倍增长,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的规模日益扩大,其他多  相似文献   

8.
厦门是中国东南部的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传说,数千年前,这里曾是白鹭的栖息之地,因而别称「鹭岛」。一九八一年十月开始建设为经济特区之后,厦门犹如一只展开双翼的白鹭,奋起腾飞了。特区一瞥。设立经济特区,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对外贸易的一项特殊措施。国家对来此投资办企业的外商,给予减免关税等一系列优惠待遇。厦门就是中国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域广大,实行对外开放不可能从一开始就门户洞开。遵循历来的经验,中央决策层采取了从沿海到内地梯度开放的策略,以控制风险,并从局部得到经验和示范。其中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特区一开始就是作为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试验场而设立的,随着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的"试验场"作用应逐步发展到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17,(17)
<正>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珠海,定位于加快建设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等,在交通、产业、区位方面都有特定的优势。其中,横琴新区有望成为珠海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支点。珠海位于广东省珠江口西南部,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珠海于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200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郭宣 《协商论坛》2011,(9):46-49
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 关键词:对外开放 事件回溯:1979年,中央决定在毗邻港澳台的深圳、珠海、厦门和侨乡汕头试办出口特区,后改称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政府划出的开展灵活多样的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享有特殊对外经济管理权的特定区域。特区内,  相似文献   

13.
对外开放和举办经济特区的政策不会改变国务委员谷牧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中央人事变动,不会影响我国对外开放和举办经济特区的政策,我们目前正在研究怎样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他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唯一宗旨是为了全面地、正确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而我们所说的「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的基本点就是两条: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我们的经济特区工作这几年所取得的进展,我们的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这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我国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这些成绩都是和坚持这两条分不开的。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这样好的政策,为什么要改变呢?我看担心政策变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4.
对外开放是中国自1978年以来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实践。区域开放,梯次推进,逐步扩大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特色。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加入WTO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扩展;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外开放思想和对外开放政策又发生巨大转变和发展,由政策推动开放逐步过渡到建立与WTO接轨的制度开放,通过优良的制度环境将对外开放推向新的阶段。同时,对外开放必然要面对一些特定的挑战和风险,须认真准备和妥善应对,趋利避害,在扩大开放中确保经济的稳定和安全。  相似文献   

15.
朱华友 《今日海南》2006,(11):27-28
《江泽民文选》集中体现了江泽民同志的对外开放和特区建设思想,尤其是经济特区建设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邓小平关于特区建设的理论。——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1992年以后,我国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全国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原来只有经济特区才有的某些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在内地不少地区逐步推行,围绕经济特区的争论开始增加,有些人认为经济特区已经不“特”了,经济特区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有些人认为经济特区即使办,前景也未必美好。对此,江泽民同志多次提…  相似文献   

16.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积极发挥着"排头兵""试验田"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这主要表现在:广东以率先设立经济特区为开端,成功探索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路径;广东以率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依托,成功探索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融合发展的所有制改革路径;广东以率先实行价格改革为突破,成功探索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改革路径。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广东要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广东的实践,切实把中央赋予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历史重任完成得更好、更优,努力当好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以及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两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7.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由此,经济特区的建立,拉开了中国对外开放历史的一幕。20年间,经济特区取得的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雄心壮志和追赶时代的勇气,同时也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自从一九八○年开始,我国先後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市举办四个经济特区已经四年了。社会主义的国家为什么要举办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这是许多关心中国的读者经常提出的疑问。  相似文献   

19.
在长江经济带湖北段设立经济特区的设想张泓1、十四年改革开放无疑使中国的经济实力迈上了崭新的台阶。但是,十四年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实践中应引起注意的问题是,沿海与内地的关系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理。经济特区,保税区均设在沿海,内地虽有一些开发区,但终因开放...  相似文献   

20.
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这一理论体系中最富有时代气息和革命精神的思想理论精华所在。从苏州市的实践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能没有对外开放;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基本现代化,同样离不开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