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产业转移与承接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或地区产业发展与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后半期,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地区通过产业承接与结构升级,实现了"东亚奇迹"。以亚洲"四小龙"为例,分析探究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及其实现产业承接的内在机理,可以为我国的产业承接与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移与承接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或地区产业发展与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后半期,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地区通过产业承接与结构升级,实现了"东亚奇迹"。以亚洲"四小龙"为例,分析探究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及其实现产业承接的内在机理,可以为我国的产业承接与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台湾似已陷入"闷经济"泥沼近年来台湾经济发展表现的确不尽人如意,被岛内称之为"闷经济",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岛内经济动能下降,增速放缓。2000年后,台湾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台湾经济步入新局,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及欧债危机等蔓延,对外向性极强的台湾经济产生严重冲击。2008、2009年台湾经济增长率分别  相似文献   

4.
正服贸协议引发的"学运"不仅在台湾内部产生了巨大的震荡,对两岸关系的走向也投下了不确定的变量。以"太阳花"为标志的这一波"反服贸"抗争与冲突,可以折射出很多问题的面向,包括"立法院"议事的程序争议、对各行业及民生议题产生何种冲击,以及其后衍生出来的"宪政"争议等。但若撇开这些表象,所有问题的症结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台湾经济的困境。曾经闪耀亮眼身为四小龙之一的台湾,何以步日本后尘"失落20年"?从经济发展学的角度  相似文献   

5.
王诗玉 《学理论》2013,(17):24-25
二战结束后,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我国台湾地区便是其中发展的典范之一,而"蒋经国时期"的台湾发展则更具有典型性。就蒋经国在台湾时期的政治、经济、治党思想和当时的台海关系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其卓越的领导才能中找出对当代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8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近年来其经济发展的速度逐渐放缓,其岛内的投资环境每况愈下,民间商界的投资也带动资金大量外流——台湾经济的整体结构出现着转型期的特征。台湾经济发展势如退潮 1994年第一季度,台湾的商品劳务贸易出现了5.6亿美元的逆差,而这是1981年第一季度后,13年来在台湾出现的首次贸易逆差,这给台湾经济界发出了一个强烈的警讯。台湾作为“亚洲小龙”的发展速度和成果因而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7.
正台湾优势衰减及民众对统一态度的渐变轨迹自从1949年台海两岸隔绝、对峙格局形成以来,由于两岸之间巨大的体量差异,台湾从来没有获得过对大陆的绝对优势,但是在60多年的经营中,台湾曾经拥有过多种相对优势和软实力的优势,而当时台湾当局和民众对两岸前景的信心也是建立在这种相对优势和软实力优势之上的,并通过不同时期对两岸关系前景的不同政治口号而得以体现。根据台湾当局和  相似文献   

8.
变化之一是台湾地方政治生态。大选结果显示,两岸和解政策已经在中南部获得草根民众之认同。今后北京在为台湾经济输血时,可能调整政策,让台湾普通民众也直接受益,加上绿营明智人士的推波助澜,台湾中南部不少民众将会逐渐改变对大陆抱持抵制的立场。这迟早将推动民进党改变其两岸政策,因为毕竟民进党也要同国民党争夺全岛选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日据时代台湾民众为争取自身正当权益而开展民族自治运动,民族自治运动使当时的台湾人民取得了一些权利,尽管离真正自治相差甚远,但在此过程中,台湾人民获得了斗争经验,台湾社会也保留了部分自治元素。  相似文献   

10.
《党政论坛》2013,(14):29-29
“亚洲世纪”是近年国际舆论的热词。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日本、“四小龙”、中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崛起,及至本世纪亚洲延续了崛起势头,并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冲击下仍能保持快速发展,这使得本世纪成为“亚洲世纪”的预言有了更多的论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台湾民进党成立后,积极经营劳工政治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由在野党转变为执政党。民进党执政后,改变了国民党较为僵化的工会政策,主张推行工会自由化、自主化的宽松政策,承认产业总工会的地位;强调公共权力干预劳资争议事件,重视集体协商制度,并限制企业恶性倒闭和大规模裁员行为。这些工会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台湾工会结盟行为和政治化倾向有所增强,并出现了更加多元化的走势。地区性工会代表劳工集体协商和发言的机会增多,从而有利于工业伙伴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罗钢 《理论探索》2014,(2):121-124
台湾废除死刑之渐成体现在:在实体法层面,通过一系列修法来限制和逐步废除死刑;在程序法层面,对死刑案件适用更为严格的诉讼程序。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民间团体"三位一体"的积极推进,是台湾废除死刑之推动力量。台湾死刑的废除进程启示我们:重视废除死刑资源的整合,形成合力;注重社会民众启蒙,以个案引导民意,在注重死刑被告人权益保护的同时,提升对被害人权益的关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初期,工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出于巩固统治而竭力扶持工会组织。由于扶持力度的不同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差别,台湾工会出现了非均衡化发展的局面。特别是台湾政治转型后,工会组织率出现了下降。造成工会组织率下降的原因颇为复杂,这些原因主要包括工会功能弱化、维权能力下降,以及企业族群强韧;台湾产业结构和劳工结构的变化;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的独特特征,以及台湾当局实行自由的工会政策。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2)
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中的佼佼者,其独立后的经济发展速度为世界瞩目。新加坡1965年后经济发展道路的一些基本特点:良好的软性条件、经济发展的继承性和独创性、外向性与开放性、全力开发优势资源等。这些特点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政论坛》2009,(18):62-64
1987开放大陆探亲 随着1986年开放“党禁”后,台湾社会开放的脚步更形加快,两岸关系的种种禁忌亦逐步解除。10月14日,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成为两岸关系的一大突破。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是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中必须明确的重要问题。当前,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疑虑,或有些思想上不十分清楚的问题。本文就其中的一个认识问题谈谈看法。有人说,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台湾、南朝鲜,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都是英国或日本的殖民地,战后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而不论从经济发展水平或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看,他们都比中国大陆强。怎样从“四小龙”的事例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60年代初,亚洲的“四小龙”,即南朝鲜、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根据本地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制订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战略。70年代对外贸易初具规模。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产品遍布欧美市场,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增长。1983—1987年的5年间,南朝鲜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按照国家结构形式理论,国家组织形式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而复合制以联邦制为典型。1982年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国家结构形式的创新和发展,这一理论兼具单一制和复合制的特征,可以将其称之为"复合单一制"。香港和澳门问题都通过"一国两制"得到成功解决,但是台湾问题具有特殊性。解决台湾问题,需要民族的大智慧,要坚持一个中国、地位平等和"国家认同"等原则,同时还可以借鉴坦桑尼亚"两个政府"体制的经验和教训,最终在"一国两制"理论的基础上开创一种新型的"台湾模式"。  相似文献   

19.
无论如伺,2008年的台湾,处在一个“民心思变”的时代,2000年的“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的选择题又横亘在台湾人民面前。即使一些泛绿的支持者也开始醒悟“再也不能这样过,再也不能这样活”。一而再错过的时机,一而再空转的政治,一而再虚耗的民生,期待着台湾新的变局,那就是:终结政治恶斗的乱局,解救台湾经济的困局,开启两岸关系的新局。  相似文献   

20.
初访台湾     
卢志民 《侨园》2005,(4):29
去宝岛台湾看一下,是我多年的愿望。因为她是中国的领土,曾经有过“亚洲四小龙”的辉煌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一直未能成行。受民间交往的推动和国亲两党团大陆“破冰之旅”的影响,台湾当局限制两岸同胞往来的“绳结”似乎有些松动。我们拿到了出访台湾的签证。夏日炎炎,我们一行10人,踏上了初访台湾之旅。我们从长春乘机到香港,由香港转机到“第三国”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停留一天之后,又从马尼拉回到香港,再转乘香港到台湾的航班,最后抵达台北桃园机场。台湾至今未对大陆开放,大陆公民去台湾,必须经过所谓的“第三国”。初始航程的蜿蜒曲折,不过是台湾当局为推行“台独”路线玩弄的“政治把戏”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