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加入WTO后,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将给劳动力就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失业风险加剧。为此,必须加快信息化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以保证就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城乡分割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多层分割中最突出的问题,不仅导致我国城乡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实现合理配置,影响就业难题的解决和经济快速发展,而且阻碍了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制约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即在加快健全与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同时,对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创建有利于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新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全国各地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体系,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郊区农村出现了大量劳动力闲置现象 ,失地农民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城市化进程的障碍性因素。导致城市郊区农民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 :城市化进程加快 ,就业措施稍滞后 ;乡镇企业不发达 ,使劳动力转移受阻 ;外来人口涌入多 ,使郊区农民就业压力增大 ;劳动力素质偏低 ,就业观念仍陈旧 ;劳动力市场发展缓慢 ,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等。为此 ,应当采取以下对策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郊区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 :一是明确责任 ,搞好就业 ;二要发展经济 ,促进就业 ;三是开发岗位 ,扶持就业 ;四要畅通渠道 ,引导就业 ;五是 ;强化技能 ,培训就业 ;六是转变观念 ,鼓励就业  相似文献   

5.
扩大就业门路,除发展第三产业、私营个体经济和劳动力输出外,鼓励和发展中小企业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西方国家在安排失业人员走向新的工作岗位的过程中比较重视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作用。在美国,让失业人员进入小企业或微型小企业就业,这是美国近年来解决就业问题,降...  相似文献   

6.
引言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城市化 ,当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每年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迅速增加 ,发展城市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如何能更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 ,成为当前政府部门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城市发展政策与就业问题关系密切 ,以下我们仅以宏观的角度 ,从几个方面对此加以探讨。一、城市规模与就业的关系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从就业的角度来看 ,中等规模的城市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最强 ,因…  相似文献   

7.
解决失业问题是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从山东省的情况看,城镇失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城镇就业规模明显扩大,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二是就业结构明显改善,但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三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成为当前矛盾的焦点;四是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体制和制度的原因,又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要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一是要抓住大项目建设快速发展机遇,努力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在发展经济中扩大就业;二是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环境,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三是要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誉机制;四是要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就地转移劳动力,减轻城镇就业压力;五是要探讨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对劳动力的结构和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南省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云南省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9.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国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是;1.增加劳动力需求;2.改善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衔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转移和减少农民。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城镇化问题进一步做了部署。笔者认为就中国目前的现实而言,要想实现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变,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最切实的途径。一、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必须加快发展小城镇。我国农村富裕劳动力大约1.5亿人,靠现有的大中城市难以大规模地吸纳。我国的大中城市现已面临人口过多,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和住房紧张等问题,目前不可能成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出路。而小城镇…  相似文献   

11.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加快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制,整合优化培训资源,完善经费筹措机制,理顺培训管理体制,强化培训机构监管。同时,要转变培训观念,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供政策支持;发挥中介机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供服务平台;深化制度改革,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供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成功转移对农村、城市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就业技能,有助于推动其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从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文章分析了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转产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主要是:随着开发建设加快和社会形势发展,传统的谋生手段逐渐丧失;就业环境不够完善,阻碍了农民转产就业的顺利进行;劳动力素质不高,制约了新的就业空间;就业观念陈旧,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转产就业问题,将会影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影响广大农村的社会稳定以及农村城市化进程。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加强教育引导,转变就业观念,二是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三是通过政策扶持,促进市场调节;四是结合区域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就业渠道;五是逐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收入分配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注重社会公平,从整体上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要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完善分配制度,增强财政税收调节,规范分配秩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等突出问题,努力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本文针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16.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一方面要扩大生产规模,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应全面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现代化素质,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从业水平。  相似文献   

17.
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本文针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就业压力大的最根本原因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解决的关键在政府,需统筹兼顾,强化宏观调控,就业形势方可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9.
关于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但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还很大,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女劳动力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如何妥善转移将直接影响到全面小康的实现。一、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年青外转。即农村年青女劳动力离开家乡,外出谋求发展。这些大多是未婚女青年,主要从事服务业,或者到外企、工厂打工。二是…  相似文献   

20.
从总体上看,近年来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劳动力不足的阴影悄然来临。"延迟退休年龄"尽管是解决劳动力短缺的一个选择,但也面临诸多的困难和负面影响。而近年来出现老龄劳动者的就业转换,则在挖掘人力资源、解决劳动力短缺、改善就业结构等方面增加了一种新的选择。它实现了"积极老龄化",减少老龄劳动者的心理抵制和职业倦态;可以达到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实现国家和老龄劳动者个人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