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追求,人活着都有所追求,然而生活在不同阶级、不同社会的青年有其不同性质的追求。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追求呢?通过一年多的政治课学习,我对此有所领悟。物质资料和精神生活是每个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必需的。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金钱关系。因此,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的意识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他们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  相似文献   

2.
美国青年远离政治传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青年不仅一般比年长者更少参加政治活动,而且今天的青年比年长者年轻时更加远离社会事务。他们不关心政治的一个证明,是他们逃避有关社会事务的大众传媒。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有关的民意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青年与30岁以上的成人相比,绝大部分更少看报纸和电视新闻,其中一部分更少听广播新闻。例如1996年4月美国某研究中心进行的调查发现,只有31%的30岁以下的青年称在调查的前一天读过报纸(而30岁以上的占76%),45%的人看过电视新闻(30岁以上的占86%),听广播新闻的占37%(30岁以上的占50%)…  相似文献   

3.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在不同的地区却存在着差异。深圳的青年干警生活、战斗在特区,他们的心理必然会与特区的各个方面: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特区青年干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们的心理活动又有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怎样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个调查小组,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的范围是18岁至28岁的青年干警,共七百八  相似文献   

4.
现在三十来岁的青年,大都已结婚,有了孩子。我们对这部分人做了一个调查: ——非自然萌生的爱情占60%“你是在什么情况下考虑交朋友的?”这是我们问的第一个问题。我们排列出九种情况,请被调查人指明自己属于哪一种。这九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 在制定和通过2001年《婚姻法》的过程中,参与者们的心底深处,大约一直有一个幽灵在徘徊:中国的各种非婚性关系已经严重到非惩治不可了。可是,他们是否想过:空有婚姻之名,却无性生活之实的人又有多少呢?这些人难道就不应该受到《婚姻法》的关注、调节与帮助吗?或者说,这些立法者为什么一定要把《婚姻法》搞成“杀手”,而不是“医生”? 基本情况在全中国的、20-64岁的、已婚或者已经同居的、被调查时仍然生活在一起的男女女女里面,每个月连一次性生活都不到的人超过了四分之一(28.7%)。在最近一年里连一次性生活都没有的人则占6.2%。当然,由于身心疲劳的长期积累,年纪越大的人们性生活的频率也就越低。因此,我们这里只谈51岁(不含)以下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人都要经历青年时代,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都有青年。青年总是社会中生机最旺盛、最活跃的部份,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社会的稳定或变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哪一个国家、民族和阶级都在关注着青年,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那么,该如何去掌握和引导青年呢? 我国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六岁。十五岁到三十岁年  相似文献   

7.
据香港1986年中期户口统计资料显示:香港18至30岁的人口有一百四十五万九千多人(不包括水上流动人口)。香港基本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布以来,引起了全港各界、各种层次青年的关注。香港青年协会曾于1988年8月对1千多名青年进行了调查(其中有效资料为976份)。分析香港青年对基本法(草案)的认识,有助于我们从侧面认识在另一种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下成长的青年的  相似文献   

8.
倾斜的天平     
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教研室博士生李爱兰、北京电影学院团委徐斌等人,最近合作搞了一项“北京高校学生生殖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现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对大学生的性教育,不仅要注意性知识的传授,更要强化性道德教育。据《新民晚报》报道,一项有关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的调查中,竟有12名女生(占0.9%)承认她们曾与给付金钱的人有过性关系;有14名男生(占1%)报告他们曾用金钱去换取婚前性体验。调查者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这种迹象与西方性自由生活方式的影响、各种出版物“以性取胜”的商业行为、计算机网络的色情信息、社会上…  相似文献   

9.
今天的美国,在就业领域中受打击最大的是青年人。据统计,今年年初,20岁至24岁的人的失业率达12.2%,25岁至34岁的占8.3%,34岁至44岁的人占5.5%。不少美国青年由于就业艰难、住房及生活必需品费用猛增,过去怀有希望能过悠闲而丰裕生活的理想已象  相似文献   

10.
香港青年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你知道香港青年的生活充满着什么样的色彩?倘若把这些问题摆在急切希望了解外部世界的我国青年面前,或许他们会在各自的心目中作出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青年战士早婚早恋问题比较突出。据对某部279名青年战士(不含志愿兵)的婚恋情况调查,发现有113人确立了恋爱关系,占40.5%;已结婚的有68人,占24.4%。在已结婚的68人中,未满服役期的40人;不到法定结婚年龄的13人(其中男性最小的不满20周岁)。目前,还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珠江三角洲农村工业的蓬勃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被吸收到乡镇工厂工作,在这批人中,80%以上是16—30岁的青年人,人们通常称他们为青年农民工。这些青年农民工一旦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进入带有工业化色彩的乡镇工厂,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必然会给他们的价值观念带来新的变化。在东莞市企石镇青年农民工的调查中,我们对青年农民工的价值取向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爱金钱还是爱时间 ?人们常说 :“时间就是金钱。”但是如果把时间和金钱分开 ,让你两者选其一 ,你对哪一项更偏爱 ?一项最新国际调查表明 ,世界各地选择金钱的人略多于选择时间的人。美国RoperStarch调研公司从去年11月至今年2月 ,就“你希望多些金钱还是希望多些时间”这一问题对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人进行了调查 ,这些接受调查者在13岁至65岁的不同年龄段。该调研公司日前公布的调查报告说 ,就全球而言 ,52 %的人宁愿多要些金钱 ,40 %以上的人钟情时间。该调研公司报告表现出的另一个特点是 :年长的人多选…  相似文献   

14.
一本文研究资料取自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研究中心所作的“中学生生活及态度研究”的问卷调查。该调查的1464个样本是从全港中学生中随机抽取的。据香港官方统计,1985年16岁以下的青少年有3146人被检控,其中男性2772人,占88%;女性374人,占12%,男女之比约为9:1(皇家香港警务署,1985)。香港教育署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有违法行为的学生中,男性占73%;女性占27%(香港教育署,1984)。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曾被冲击得“落花流水”的宗教活动,1979年在广州地区恢复后很有“魅力”地吸引着相当一部份青年呢?据统计,目前青年教徒占全市教徒人数的40%左右。与“文革”前相比,现今青年入教人数是斜线上升,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青年人为什么要入教,他们入教后是否真正解决了精神领域的各种矛盾,应该怎样看待青年教徒的社会作用?为此,我们在全市天主、基督、佛、道四教中,对年龄18—35岁的不同类型的青年教徒进行了279例的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6.
自香港回归以来,两地的经贸合作变得频繁。香港特区政府出台许多激励政策鼓励香港青年前往内地工作。2010到2014年间,笔者对1433位15~34岁的香港永久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搜集香港青年对社会流动性和地域流动性的看法:包括工作地点偏好,对跨境婚姻,以及对区域一体化及全球化的态度。对该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香港年轻一代对于职业生涯的追求与政策的目标之间存在差距,即香港与内地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得到受访者普遍认可,但他们并不认同个人的地域流动性有助于提高社会流动性。大部分香港青年表示他们的确有为了寻求更多的机会而前往内地工作的意愿。地域流动性对于社会流动性的影响仍有争议,须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孙红英 《政协天地》2014,(12):44-45
提起香港非法"占中",姜玉堆总是摇头叹气:"痛心啊,这说明我们在争取下一代的工作中有失误。"姜玉堆在香港搞了二十多年青年教育,创办了香港青年会和港台青年交流促进会,目前是福建省政协委员、香港国民教育促进会主席,在香港和内地都颇具知名度。对国家、对家乡不了解、不认同,是香港年轻人身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他们对家乡、对中国没感情。"就像让年轻人谈恋爱,他们互相不认识,  相似文献   

18.
涂敏霞 《青年探索》2005,(4):50-51,27
六、青年人对现职工作的责任感尽管有部分青年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感到不满意,但是,当企业有问题时,他们会抱着怎样的态度呢?调查表明,对于“企业有问题是企业的事,雇员没有必要去理会”这个说法,82.8%的青年表示“不同意”,6.4%的青年则表示“同意”,另有10.7%的人表示“不知道/难说”。可见,大多数青年对企业还是具有一种责任意识,因此,当问到“企业给你升职加薪,你要负更多责任,你愿意吗?”时,88.5%的青年表示“愿意”,表示“不愿意”的仅有5.3%,表示“不知道/难说”的占6.2%。可见,足够的薪金回报能焕发一个人对责任的承担。七、价值取向对…  相似文献   

19.
日趋严重的青年问题新加坡的青年占人口总数的25%。在总人口260万人当中,10岁到24岁的青年至少有685,800人。93.7%的学龄青年在学校就读。这部分青年人压力很大,因为社会老是要求他们成为同学之间最好的学生。这使他们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一般是  相似文献   

20.
八十年代青年审美具有自己的特点,使他们与四十岁以上的人的审美判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青少年研究所一九八三年对八大城市的调查,50%以上的青年认为他们的看法最不容易被四十岁以上的人理解的前四位分别是:“对恋爱、婚姻的认识态度”、“装饰打扮”、“娱乐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