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一九二○年,列宁在共产国际二大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论断,即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无产阶级领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前途将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而是通过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列宁的这一思想是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革命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列宁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遗产。长期以来,列宁的这一思想并没有为人们所充分认识,特别是没有被人们当作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所全面认识。苏联理论界更是别有用心地篡改列宁关于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  相似文献   

2.
正确认识农民,采取正确的联合策略,是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的关键。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三个不同时期,对农民的认识不同,采取的联合策略也不一样。十月革命前,列宁认为俄国的农民分为下等户、中等户和上等户,无产阶级应该联合下等户和中等户,反对上等户;国内战争时期,列宁认为农村居民分为贫苦农民、中农和富农,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贫苦农民,还要和不剥削人的中农结成联盟,镇压富农的反抗;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认为农民已经中农化,即小资产阶级化了,无产阶级与农民主要应结成经济联盟。  相似文献   

3.
美刊《每月评论》2007年12月刊发了驻印度孟买的政治经济研究所(简称政经所)撰写的论文《论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同期还刊发了约翰·B.福斯特对该文的回应。政经所的论文认为,福斯特不能将线性发展观点归因于第三国际。相反,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派及其所领导的共产国际,和毛泽东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开创了非线性发展观的帝国主义理论,即认为,在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日益反动并因此阻碍落后国家发展正常的资本主义——落后国家的资本主义之路不通。保罗.巴兰则是在新的历史语境内,于自己的著述中整合并拓展了共产国际及毛泽东的理论贡献。同期所载福斯特的回应同意,政经所的论文的主要观点,并阐发了列宁和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阻碍了落后国家社会形态正常发展的观点。政经所的论文及福斯特的回应评述,依次译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党和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党在政治上成熟起来,并赢得了在政治上的独立自主。但是,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共党内一度盛行把马克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所以,党为实现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就要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地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在上述历史发展过程中,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坚持了抗日民族  相似文献   

5.
共产国际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也是一个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共产国际的成立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乃至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列宁是共产国际最主要的创始人,并在共产国际早期建设和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列宁的思想成为共产国际早期建设和发展的直接的指导思想,为共产国际早期建设和发展中的相关决议、文件和方针策略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列宁还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推动着共产国际早期的规范化建设及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100年前发表的名著<怎么办?>中,批评"反对正统"和"批评自由"的口号,强调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人运动;批评由工人自发地进行经济斗争的观点,强调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增强无产阶级政党的首创精神和行动的计划性;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是稳定的、能够保持路线继承性的革命家组织.列宁的这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7.
共产国际根据俄共(布)在领导苏联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有许多值得各国共产党吸取的经验;根据1923年保加利亚、德国和波兰起义失败的教训;根据共产国际内部还存在"左"右倾错误的实际,提出加强各国共产党的建设,健全党组织,实现布尔什维克化是各国党的重要任务的方针。1924年6—7月间,共产国际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策略问题(提纲)》的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理论的内在差异可以从阶层分析和联合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民各阶层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中间阶层必然消亡,农业无产阶级是城市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者"。列宁将中农放在重要地位,但俄国形势的变化使列宁联合中农的策略在"积极联合"与"消极联合"之间多次摇摆。此外,列宁还将工农联盟理论拓展到了工人与农民经济关系的层面,将工农联盟的形式拓展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殖民地国家农民阶级的联合。毛泽东的工农联盟理论强调对中农坚持"团结"与"联合"的策略,对富农的联合策略则经历了从"中立"到"削弱"再到"联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第21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于2019年10月18-20日在土耳其伊兹密尔举行。会议围绕主题“共产国际成立100周年:争取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斗争仍在继续”展开探讨。会议充分肯定了共产国际的历史意义,对帝国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并深入交流了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抗争举措。会议最后通过了《第21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呼吁书》以及多份决议,明确提出了与会各党下一步的共同任务,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团结精神。  相似文献   

10.
十月革命后,考茨基和列宁分别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就民主、无产阶级专政、俄国十月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展开了论战。在考茨基看来,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长期民主斗争的产物,通过武装起义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的。而列宁则认为民主具有阶级性,应当被划分为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无法通过民主斗争的方式取得胜利,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才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具备实现解放的条件。这场论战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时代背景下基于资本主义自身竞争特性所导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无产阶级"联盟"思想,指出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自身团结统一和争取同盟军的重要性。列宁创制了统一战线术语,丰富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政治联盟的内涵。斯大林在二战时期同英美等国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扩展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范围。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中国化的统一战线内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和政治优势,实现了从阶级联盟到非阶级联盟,从团结朋友、孤立敌人到大团结、大联合,从革命策略到治国方略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2.
由于共产国际的主要任务是加速事件向世界革命的方向发展,又由于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悲惨状况的进一步恶化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前提,因此,共产国际的创始人认为,西欧、北美的无产阶级,或者叫工人阶级,人数最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在那些地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们认为,并且希望,西方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后,将促进殖民地人民与他们一道进入社会主义。只要将世界看成是一个整体,将宗主国的工人阶级视为一个为了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的无私的阶级,那么,这个论点并不是不合逻辑的。  相似文献   

13.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反映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对人民民主专政问题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丰富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方面作一些探讨,并结合学术界有关论述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事关国家政权稳固与否的重大问题。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在执政条件下结合苏俄具体国情与时代环境,论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领导力量、基本任务和斗争方向。在领导力量方面,坚持党总的领导,确立党领导意识形态的政治体制,并且要求科学地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在基本任务方面,重视加强政治教育,通过启发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巩固意识形态安全的人心防线;在斗争方向方面,强调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各种反革命势力进行坚决回击,加强斗争的思想武器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努力清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守正才能创新,列宁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精髓和价值意蕴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为中国化解新时代的意识形态风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5.
列宁对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起始于十月革命前对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分析,完成于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合作制、农业市场化的探讨,构建了包括土地问题、合作制发展、农业集约化、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市场化和农民发展在内的理论思想体系。目前,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而"旧三农"问题,现已转化为"新三农"问题,即农村生态环境滞化、农业资本盲目化和农民分化。重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论述,对解决中国"新三农"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强化承包制中集体"统"的方面;农业发展的方向应是农业"集约化"而非"规模化和资本化";农业市场化不是彻底市场化,而是培育和优化农村市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是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伟大领袖,也是全吐界被压迫民族和无产阶级的忠实朋友。在纪念他的90周年诞辰之际,缅怀他对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不朽贡献,学习他在第三世界崛起过程中的坚定立场和伟大创造精神,对于当今的反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资本主义的剖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对资产阶级的分析,特别是将资产阶级加以区别是无产阶级制定革命战略、策略的出发点。在如何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与毛泽东都有所论述,其基本立场、方法和内容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关系,体现了马列主义者对资产阶级的理论分析一步步走向具体、丰富和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论述了列宁在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到他写作<论合作社>一文期间,关于在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中着重阐述了列宁在从<论粮食税>到<论合作社>期间关于这一道路的探索及其成果.文章认为,由于"直接过渡"思想和政策在实践中的失败,列宁和俄共(布)不得不采取一种通过新经济政策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间接途径.但是由于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列宁又进而开始探索如何引导农民通过合作社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列宁早期思想对俄中关系的影响;二是列宁时期苏俄对华政策;三是列宁时期俄中外交关系;四是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等。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学界对于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这一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薄弱环节,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系统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1917年10月至1918年5月,列宁提出在农村建立由农民掌握全部地方政权的农民代表苏维埃。1918年6—11月,列宁提出在农村建立贫苦农民委员会,其特点是:斗争目标的明确性,即团结贫农和中农开展反抗富农的斗争。1918年底,列宁提出在农村建立新型的农村苏维埃组织,其特点是:人民性,即要求工农群众参加并监督农村苏维埃机关的工作;实践性,即要求农村苏维埃机关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