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而进行的理论设计中,需要研究取向原则方面的诸多问题,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引起重视: (一)人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将人当作目的,它应是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最根本的指归。不以人道主义为内涵的社会保障体系,决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的,得其反,会蜕演为压抑乃至践踏人性的荒谬之举,这方面的教训可以举出许多。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中坚持人道主义原则,就是要在保障项目的设置、保障资金的筹集与支付、保障物质设施的置备、保障服务人员的培训以及保障服务的提供等各个方  相似文献   

2.
方炎 《北京观察》2003,(4):23-25
城市化进程中"农转居"引发社会保障问题 刘淇市长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应"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研究解决农业人口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如何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保障农民的利益,是一个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权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经济社会各项指标已取得长足进步、综合实力得到有效提高的今天,建立全面社会保障体系是我们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将其提上议事日程,并将其刚性化,使其成为公民履行义务的前提,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指标,社会维持和谐、保障公平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邓峰 《前沿》2011,(13):131-133
农民工问题在我国具有重大意义,劳动就业、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应继续巩固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切实加强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加快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并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三条社会保障线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十分必要。我们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文件,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并轨,并逐步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的并制。  相似文献   

6.
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智广 《前沿》2004,(3):161-164
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对有效保障西部地区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 ,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健全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们常把社会保障比作安全网,这个网的经线就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就保障目标而言,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教育保障,这些是社会保障安全的纬线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把社会保障比作安全网,这个网的经线就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就保障目标而言,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教育保障,这些是社会保障安全的纬线  相似文献   

9.
目前,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劳动保障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劳动能解决“有钱花”的问题,社会保障能解决“有钱敢花”的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事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常委会应将劳动保障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监督.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使劳动保障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实物换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之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卢海元 《湖湘论坛》2003,16(1):46-48
在城镇化进程中 ,如何建立能有效将非农化职工和农民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可行性操作方案 ,“实物换保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它是适合农民需求的制度安排 ,能同时解决养老、发展和稳定的问题。我们应加快实物换保障的配套制度建设 ,构筑起实物换保障的政策支持系统 ,改变土地作为农民生活保障的现状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刘高伶 《传承》2009,(14):92-93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功能弱;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社保资金管理与运营存在漏洞;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不健全;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发挥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建立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保障社会保障基金,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功能弱;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社保资金管理与运营存在漏洞;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不健全;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发挥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建立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保障社会保障基金,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城镇建立时间晚,发展基础弱,保障项目不全,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内容及覆盖面和待遇水平方面均有较大差距。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长效筹资机制,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以此减少农村社会保障的诸多不均衡。  相似文献   

14.
张翼  程永宏 《人民论坛》2011,(11):48-49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城镇建立时间晚,发展基础弱,保障项目不全,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内容及覆盖面和待遇水平方面均有较大差距。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长效筹资机制,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以此减少农村社会保障的诸多不均衡。  相似文献   

15.
嘉宾: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文兼武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景天魁中共昆山市市委书记曹新平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就是全面小康必须要建立一个控制框架。确立框架的目的是调节社会共同体的不同利益,而社会保障位列其一,那么我们的社保目前处于何种状况?文兼武: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保障问题主要是指保障的社会覆盖率问题,据我所知,现有社会保障账户上的资金很紧张,而且对于全国来说,最困难的是农民的保障。如何解决现实的难题,这是…  相似文献   

16.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既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两型社会"顺利实施的保障。应认真分析、准确把握长株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的现状和特点,通过立法,从制度设计上创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要确立目标、把握重点、夯实基础,积极探索构建长株潭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我省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保障水平偏低。根据2005年7月出台的《吉林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我省农村贫困低保对象每人每年补贴标准为180元,按现行物价标准,对于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无异于杯水车薪。另外,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农村人口远低于符合应纳入标准的人口。二、农民工没有保障。近年来,我省有近2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土地进城务工,但在城乡分割的劳动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下,他们无法取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保障权利。除一些正规的建筑工地为农民工上工伤保险外,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享受不到诸如养老、医疗等保险。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曾是一个低人均收入水平基础上高福利保障的社会主义国家,但这种高福利保障仅限于占总人口的不到25%的城镇职工,70%以上的农村居民不在其中。当前农村传统的保障功能已经弱化,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大量转向城市的非农劳动力社会保障基本呈"真空"状态。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存在问题分析开展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不久前,我们就农村社会问题随机抽选了16个村进行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的村民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十分关心,有八成以上的村民认为当前农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在回答目前急需建立哪种保障时,选择建立国家统一组织、报销少部分医疗费用的合作医疗占近二成,选择建立养老保险的占四分之一,选择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占一半多。调查还发现,在农村老年人眼中,最幸福的人是那些从工作岗位退下来领取退  相似文献   

19.
谭忠艳 《长白学刊》2013,(1):131-133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公平性的缺失加剧了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对"边缘群体"保障不足,城乡、区域以及不同阶层社会保障差距增大,重视"物质保障",轻视了"精神保障"和"服务保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增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首先引导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参与社会保障,其次进一步推动农村社会保障,最后推进"精神保障"和"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我们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高度,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就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