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技术发展史也是文化符号生成、创新和演进的历史,技术的变迁与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为彼此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意义。技术对文化塑造的演进轨迹呈现出应用新技术与漠视新技术截然不同的新旧格局。网络文化符号的发展成为牵引和倒逼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其高度依赖新技术的现实,客观上给予技术创新更普遍、更持久的激励,推动着技术创新扩散潜能的持续释放。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生态化演进的历史透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亭 《理论月刊》2007,(3):141-144
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主导文化生态化演进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显现出不同的存在形态,人类也从敬畏的心理机制,发展到泛爱的广博情怀,再到高扬的主体精神,最后到和谐的生态理念的发展演化过程。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对中国文化生态化演进过程进行分析与阐明。  相似文献   

3.
罗耀松 《理论月刊》2005,26(6):61-66
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家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并呈现出演进的过程。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凸现人的本质;建立对立统一的文化与道德、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时空的无限性和人类判断客观事物的局限性;对现实的关注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倡导自然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光映炯  毛志睿 《思想战线》2013,39(1):123-128
旅游是一种意义的实践。旅游场域的各行动者围绕着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资本进行转换、支配与控制,以获得各自所需的文化权力,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文化的权力生成主要有三种策略:区别异己争夺大众、争夺资本获得霸权性和符号再生产追逐利益化。而策略的实施需要通过贯穿于旅游市场中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的文化商品化与符号资本再生产的方式获得社会的认同,主要通过景观的生产与空间消费等途径得以实现,并形成了围绕景观、影像与形象的由内至外的符号生产体系。文化的权力生成与表达及其相互作用,推动着文化资本与其他资本的转换,因此对旅游场域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五四”后中国新文化发展的背景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两个新的基本任务。从主体文化的生成机制和中国主体文化的发展趋势看,鸦片战争为中国文化发展提出的第一个基本任务是民主文化建设。所谓主体文化是指文化的主体——人  相似文献   

6.
文化理想、文化批判、文化创造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人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随而行,是人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觉就是人本身的自觉,亦即人对人的本质力量和实践活动的"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既是一种现实情态,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生成和存在于文化创造之中并通过文化理想和文化批判表现出来.马克思对私有制和异化劳动进行了历史考察与批判,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图景,开启了20世纪文化批判的序幕.  相似文献   

7.
大学章程的实施是基于文本逻辑的执行,从而指向行为人的观念意识及行为的过程。因此,为防止大学章程实施的形式化和虚化倾向,引用非正式制度理论的解释框架,研究作为非正式制度重要形式之一的大学组织文化在此过程中是如何生成的,具有重要意义。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以及逻辑与意义的视角建构出大学组织文化生成机制:学术信念的习得,制定规则与有效监督,及落实责任与行为习惯。从所建构的理论模型中获得两条政策建议:处理好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政策推动力与文化生成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脉络是以人的发展为主线的,社会历史的变革演进在他看来,是人从对物和对人的各种依赖关系中逐渐解放出来的,不断获得自由发展的过程,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个历史的进程和现实运动的过程。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全面进步的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体价值观的本质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与历史规律演进是一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9.
王喜 《长白学刊》2021,(3):38-45
本源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揭示共同体演进的三种形态,人与物质资料的关系以及人的社会交往关系是蕴含在其演进过程中的双重整合线索。其中,本源的共同体作为人类存在的起点,是以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的原始公有为根本特征,以土地、血缘为交往纽带,建立在共同劳动和相互依赖关系基础上的自然整合;虚假的共同体伴生于分工与交换的扩大,是以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为根本特征,建立在物化对立关系基础上的抽象整合;真正的共同体则生成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社会关系的普遍建立,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特征,是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以及劳动和所有的统一,建立在互为共在关系基础上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0.
主体的存在具有对话性,对话意味着意义的生成。主体间的对话关系是由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决定的。具有主体性的人只有在深入、持续的对话过程中才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