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张用文学改造国民精神,以推动社会的变革并挽救民族的危亡,是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面对艰难时世所作出的智慧抉择。它赋予文学以厚重的实践着的历史品格,并促使文学走向严肃和崇高。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将文学革新、思想革新和政治革新组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为20世纪重功利的文艺思想体系的形成,举行了“奠基礼”。新民文学思潮及其所发动的包括诗界、文界、小说界和戏曲界在内的文学革新运动,既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整体推进的、全方位的文学革新运动,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推进中国文学革新的运动,其人文性质和文学性质都确实是前“五四”的。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中国知识界就开始纪念"五四"。此后,"五四"的纪念几乎年年进行,不曾间断。近百年来,中国没有一场运动或事件像"五四"一样从发生的第二年就开始纪念;也没有一场运动或事件像"五四"一样得到不同党派、不同政治力量以及官方与民间的共同纪念,并且持久而不衰。  相似文献   

3.
重视政党学习教育、从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建党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传统优势。"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我党在新形势下对"重视政党学习教育、从思想上建党"经验所做出的新的理论概括,体现了符合时代变化的发展逻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型政党目标下推进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具有特殊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的政党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内容,需要从中国社会变迁尤其是政治变迁的视角进行研究。李大钊对民国初年政党活动提出批评,但他并未因此而否定政党的必要性及政党政治对巩固民国共和体制的重要性。十月革命推动了李大钊对新政党建立的希望,尤其是使他初步认识到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的重要性。五四运动及其以后,李大钊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力量联合的思想有了新发展,并逐步形成国共两大现代化政党联合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政党思想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认为 ,清末民初的资产阶级政党思想 ,比较起同时期的各种思想和思潮 ,具有一些显著特点 ,如超前性、移植性、趋同现象和过渡性。而且所具有的重要的历史地位 ,其进步、民主的性质也是不必质疑的。在近代中国历史上 ,它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启迪了国民的政治意识 ,提高了国民的政治觉悟。同时 ,它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这也是不应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军事家,也是出类拔萃的思想家、理论家。仅就其政党思想而言,包括组党建党思想、政党建设思想、政党内阁思想等等。黄兴的政党建设思想包括党纲、党德、党风、党规、党略、党务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他特别强调革命党人要"重责任心","除权利心","勿争权夺利,勿侵人利己","不能有丝毫私意、私见、私利、私图","见义而不谋利,明道而不计功。"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不是将民主思想引人中国的第一人,却是在中国倡导民主制度名声很高的思想家。他给民主和科学取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呢称,曾在“五四”期间名噪一时,但他也遭到北洋政府的迫害、专制皇权遗老遗少的咒骂。他一生勇敢地捍卫民主政治,用民主这个标准衡量政党和社会制度的优劣,却长期被党史研究者忽视。  相似文献   

8.
陈香兰  张振 《前沿》2011,(8):25-2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其提出到今天为止,已经实现了从思想方法到工作方法,从思维改造到认识发展、从思想理论到具体实践的转换与结合的长期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建党之初曾得到共产国际的大力帮助,它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党的组织基础、政策方针和目标思路上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政党思想与中国政治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的政党思想与中国政治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民国初年的政党活动是中国政治变化的突出表现 ,为李大钊政党思想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十月革命后中国政治变化尤为显著 ,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考察中国政治发展实际而形成的政党思想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国共合作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而对中国政治的变迁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早 《同舟共进》2009,(5):19-20
他是"五四"《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起草者、"五四运动"这一名词的最早提出者,但他对运动的态度一直很矛盾,曾为参与"五四"感到"懊悔"……  相似文献   

11.
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发起的一场旨在青年思想"觉悟"的启蒙运动。他期待通过一场反孔教的伦理革命和思想革命,达致国民之"最后的觉悟",从而为共和政治扫清思想障碍。从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陈独秀办十年杂志改变全国思想的宏伟启蒙计划不到四年就大见成效。一个辛亥一代的老牌革命启蒙者,通过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革命而启迪了五四一代"新青年"的觉醒。然而,陈之启蒙计划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中国启蒙大业的完成。五四青年的觉悟,毕竟不等于国民的觉悟。而且,与伟大的欧洲启蒙运动相比,狂飙突进的新文化运动毕竟过于仓促,短短数年的思想革命亦不可能在一个泱泱古邦完成文化转型和现代价值的建构。革命启蒙者陈独秀呼唤"新青年"之"觉悟"的启蒙主义,使新文化运动具有强烈的革命和政治功利色彩。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较早地注意到从国民性改造的角度探索救国的路径,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以前,主要是受梁启超等维新派新民思想的影响,陈独秀以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改造国民的必要性、内容和方式,是为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恽代英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青年运动的领袖,在国民革命时期的政治活动中,通过不断地演讲、撰文等形式,发表了一系列对政党的观点、主张及见解,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政党思想。他的政党思想,既反映了早期共产党人对政党的认知水平,也体现了对前人政党思想及十几年来中国政党实践的思考。这些思想对于纠正错误的政党观念,推动革命形势发展,促进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都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政党是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执掌或参与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政党概念是政治学教材中的重点,也是许多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历年的政治高考卷中屡屡出现考查这一知识点的试题,现在的文综测试中也不少见。而一些同学由于对政党概念存在种种认识误区,在理解教材相关内容和解答政党有关习题时显得有些困难。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弄清相关问题。一、政党的第一层含义:它是一种政治组织误区一:政党是政治组织,政治组织也就一定是政党。解析:政党与政治组织之间的确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政党的党员…  相似文献   

15.
从表面上看,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因为运动的目标关乎政治(外交),但从另外的层面讲,五四是一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文化运动。其一,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新文化为五四运动提供了广泛的思想动员;其二,五四运动是新文化的一次社会化实践,使新文化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从而真正成为一场社会化的运动;其三,自运动发生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力量对五四文化的建构从未停歇,五四文化一直处于"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世界政治是政党政治,摸清百年政党的底数,分析百年政党的历程和内涵,从政治光谱和政党与政权的关系研究厘清百年政党的主要类型,从意识形态与思想主张、组织结构体系与政党纪律、社会基础与社会资源、执政或参政行为能力等方面对百年大党进行界定,对于已经成为百年强党的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创新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与之因应的行为表达,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党能否赢得足够的民众支持进而决定其生存和发展。大众传媒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向社会一般大众等进行信息生产传播活动时所使用的传播媒介,是塑造和传递政党认同的途径和载体。政党通过大众传播博取社会认同的成败根本上取决于其执政效果的好坏,政党与大众传媒在政党认同上的控制与反控制互动将持续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新型的现代化政党,是五四以后开展中国社会现代化运动的领导力量.李大钊在确立中国社会现代化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努力倡导在中国建立新式的现代化政党,通过培植现代化精英群体为共产党的创建准备骨干力量,开展组织活动为共产党的建立进行组织准备.李大钊为中国共产党这一新型的现代化政党的创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童贤东 《传承》2008,(12):14-15
陈独秀之所以能当选为中共"一大"的总书记,与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中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同时与共产国际的支持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江轶 《求索》2014,(5):168-172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以批判为主,"定罪名"与"戴帽子"成为"研究"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陈独秀研究逐渐"突围",唐宝林先生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推进与反思,对不同历史时期陈独秀的精神世界与历史行为予以全新解读。结合唐宝林的研究动态,通过多重关系下的"正名",对于陈独秀研究中的"机会主义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等若干问题进行新的阐释,同时深入考察陈独秀作为"社会人"的一面,解析陈独秀的思想体系,描绘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性与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