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以后集中体现为"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集中体现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世纪新阶段集中体现为"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
刘霞  赵国龙 《前沿》2010,(20):7-10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是我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始终保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探寻实现人民利益的途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深刻认识人民利益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体制,为实现人民利益提供制度条件;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为实现人民利益提供法律保证。  相似文献   

3.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对人民利益问题有过重要论述。面对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人民利益观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有更宏大的理论框架支撑,更具人文关怀,同时更具实际操作性。以胡锦涛为首的新的党中央强调人民利益的实现是个动态的过程,提出要深入研究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调整,并开创性的提出利益补偿理论,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处理利益关系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健全人民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与权益保障机制,实现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制度化、法制化与规范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立大致均衡的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4.
论江泽民的人民利益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云红 《湖湘论坛》2004,17(5):11-12
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江泽民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党的第一、二代领导人以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又高瞻远瞩 ,与时俱进 ,以理论家的气魄和胸襟 ,对党的第一、二代领导人的人民利益观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对比进行分析。  一、与时俱进 ,对“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一范畴进行了科学的拓展  最广大人民群众 ,实际上包括了全部依法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利的人。由于利益上的差异 ,他们分成许多不同的利益群体。建国后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 :“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  相似文献   

5.
袁磊  石森 《求索》2014,(11):171-174
毛泽东与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体育价值观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国强军观、促进健康观、政治工具观、体育教育观、民众体育观与外交体育观等六个观点。强国强军与促进健康观反映了该领导集体对体育的本质与核心价值的根本观点;政治工具、体育教育、民众体育与外交体育观等则反映了该领导集体对体育的社会功能或社会价值的基本认识。分析表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之体育价值观具有核心主导、工具价值、科学结构、导向功能等四个特征。传承与创新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之体育价值观对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7.
邓小平依托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紧紧抓住“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和发展经济最终目的是为了“共同富裕”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扬弃,提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民利益观,对于目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建军 《前进》2013,(12):22-24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党的早期重要活动家。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开始,在将近42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之一,就是同其他共产党人一道,在一个经济不发达、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了一个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坚强核心。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的基本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既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又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认真学习、研究和继承毛泽东同志关于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上建党的思想,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从立党之初就将"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身的使命。人民利益的实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回溯百年,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经历了从革命时期的"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到建国初期的"巩固政权和增强国力",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而"以人为本和依法治国"的演进过程。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定程序将人民利益观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认于纲领性文件、宪法性文件及宪法之中,使人民利益的实现具有了法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13,(12):4-4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相似文献   

11.
将实际解释为包含事与理于自身之中的巨大螺旋结构是毛泽东对哲学理解的本体论起点;在本体论起点上,毛泽东促使哲学在中国实现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从认识论到实践论的转向及方法论的转向;以一般和个别的螺旋为主轴的证实与发展无限循环的求是过程构成了毛泽东哲学观的不倦追求。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早期历史观尽管具有一些唯心主义色彩,但它仍然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过渡环节,它的形成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毛泽东早期历史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个人英雄史观。这两个方面又具体化为三个逻辑层面:观念造成文明、圣贤慈悲救世、改造社会从改造哲学入手。  相似文献   

13.
苗国强 《前沿》2010,(14):44-46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仅从理论上论证教育农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在实践中积极领导和组织对农民的思想、文化、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教育,保障了我国各项事业的伟大胜利,同时对于我国目前的农村文化建设、新型农民培育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等目标的实现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我国外交事业的奠基人。毛泽东外交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辟分析国际形势与时代特征,深入揭示和总结新旧中国的国家性质与外交实践而形成的外交理论体系。在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外交战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岳全力 《前沿》2011,(10):4-7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学者们由于受教育、掌握史料的情况不同等影响,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截然不同。本文从湖湘文化、明师和家庭背景三个视角探讨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微观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走近毛泽东,进而理解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政治图式的核心是国家公共权力的主体归属问题,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建国前,以“异化的权力”为“革命”政治设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建国后,以“权力的异化”为“革命后”政治设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解决和保持国家政权的人民性,是毛泽东“人民民主”政治图式的中心内容。' “异化的权力”:“革命” 阶段政治设计的核心指向 毛泽东始终将国家政权作为自己政治视野关注的焦点。他认为,政权是属于人民的,可是人民却遭受着旧政权…  相似文献   

17.
论毛泽东的创新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创新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体现于毛泽东关心、思索、研究的各个领域 ,是贯穿始终 ,联系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主线。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内涵非常丰富 ,本文仅就几个方面试作概述。毛泽东对理论创新必要性的论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但是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许多问题却没有现成具体的答案。人民革命的实践表明 ,任何照搬照抄经典著作和外国经验的做法 ,都有可能导致革命的失败。中共党内最具独立思考品质的领导人毛泽东 ,向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进行了勇敢的挑战 ,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带领中华民族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得益于党的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其中,毛泽东领导思想及其实践,为党的领导事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文章深入研究了毛泽东的领导路线、领导职责、领导作风及领导方法,这对于提高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认识和理性思考党所面临的执政新考验,高度重视执政党自身的建设问题,不断探索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从而使中国共产竞保持了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20.
胡婵 《理论月刊》2010,(9):18-20
毛泽东农地思想的主线一直都是坚持农地的国有化,中间经历了短暂的私有化阶段,是出于对当时中国国情的具体考量,在1953年,也就是解放后不到四年的时间,正式开始了农地公有制进程,而毛泽东的农地思想的变化,始终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解决中国农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