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栓成  史艳英 《前沿》2011,(5):173-176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其生存状况日趋恶化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尤其是如何用知识产权保护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讨的。本文通过对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和特点、保护现状和知识产权保护难点的分析,提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可能模式和一些具体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佘曙初 《前沿》2012,(2):110-111
旅游和文化的深度结合越来越成为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动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会更有市场和生命力,通过切实可行的开发和运作,实现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互动。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要遵循合理布局、重点开发、分类开发、开发有序的原则,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民族历代先辈奋斗和创造的历史实录.是一个民族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它所承栽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无论是为自身发展,还是为了全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必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产业化运作,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成为争论的焦点.不可否认,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而言,现代产业化运作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是否原生态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终极目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产业化运作并非洪水猛兽,只要运用得当,相信一定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符号价值探讨其进行产业化运作, 以开发促保护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散性与生存困难性,使得对其的保护和发展都依赖于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城市旅游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政府要以城市文化主题的多样性为发展目标,构建网络生态、旅游生态的文化生存生态,注重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5.
在当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阐述了目前我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和实践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与开发策略,包括政府主导下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以不同类别的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讲述不同的“黄河故事”,数字赋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黄河故事”进行虚拟化创设,从而有效实现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就是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当前全国一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中,本文以南充市为例,就地方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进行思考,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项江涛 《思想战线》2012,38(4):108-11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媒介的参与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更应是"主动性"的。所谓"媒介的自觉",指的是把媒介参与的"主动性"有的放矢为深入挖掘、真实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及生成、发展的规律性,并使其转化为大众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形成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创新、认同的社会信息环境。保存"原真性",发现"规律性",应是媒介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本质表达,也是媒介参与的社会、文化功能的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在传承与发展上还缺乏有效方式和有影响力的产品。应用昂普(RMP)理论,从资源、市场、产品三个方面分析了湖北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根据市场的需求转化为游客乐于接受的产品,既有利于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又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提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三个策略:资源分类合理开发、内外部文化资源糅合及利用高科技提高游客体验价值,以地域特色打造有吸引力的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否只能临终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与在传承和开发名义下造成的文化破坏,这两个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乎成为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的矛盾体。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实际上不可能单纯以“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的标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假如不承认那些从农耕和游牧时代流传下来的乡土文化传统可以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继续转换生成,不承认通过空间转换和发展了的各种文化传统可以为当代文化生态的良性化建设做出贡献,那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中所提出的使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就成为空谈,所要促进的文化多样性就只好被解释为博物馆文化的多样性。这种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就只能是对民间文化传统的临终关怀和挽歌。  相似文献   

10.
梁尚明 《当代广西》2010,(19):43-43
临桂县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但使很多流传民间的草根文化得到有效的抢救、保护,还有一些更是进一步做成了品牌,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临桂县共有135项非物项目入选临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项入选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四塘牌灯舞、两江板凳龙舞、四塘豆腐乳制作工艺等人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11.
加快构建富有浙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建设文化浙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浙江省在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各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推进特质遗产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和传统工艺振兴,推进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发展。坚持综合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统筹谋划与培育特色相结合,坚持创造转化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公文摘登     
《内蒙古政报》2013,(24):18-18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的通告为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巴尔虎英雄史诗、哈伦阿尔山传说、鄂温克族民间故事、达斡尔族民歌、鄂伦春族舞蹈(黑熊搏斗舞)、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阿罕拜)、蒙古族萨吾尔登、敖鲁古雅伊堪、晋剧、拉场戏、蒙古族驼球、嘴和、阴把缠枪、蒙古文书法、蒙古族根雕、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传统手工艺是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民族传统手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除具有自身特点外还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点.由于现代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化等原因,传统手工艺等民族文化的生存与传承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必须树立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意识,明确保护和开发的范围,加强立法保护与发展创新,采取生态博物馆式的保护,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文化产业化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的一个新的趋势。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是当下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新的研究领域和重要课题。利用AR技术不仅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民间文学类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转化和开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引起重视、提高认识、科学管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追寻世界文化多样性、重塑我国文化自信、重建文化自觉、激活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逐渐缺失,其走向衰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发体系刻不容缓,而如何有效保护、传承和开发,则是更为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旅游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和展示的窗口,加强了保护资金的力度,培养了群众基础的同时,如果开发不当,其商业性质又可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扭曲变形。少数民族歌舞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特殊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指出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政府应通过加强立法工作、理顺部门关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与旅游业相结合、积极推进产业化等行政管理措施,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杨阳 《求索》2013,(11):181-18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整合性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了分属不同领域的民间文化事项。我国现行法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以公法为主,公法对保护即将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精神财富,体现的是一种智力成果,这种精神财富的传承从根本上要依靠私权主体自发的行为来完成,很难纳入政府公法行为的强制行为中。所以,利用私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从知识产权法领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保护,并试图构建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重庆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抢救和保护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呼麦”的坎坷申遗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勿日汗 《思想工作》2009,(11):24-25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共批准76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内蒙古自治区申报的蒙古族传统喉音艺术“呼麦”名列其中。这一结果一经公布,很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都感到非常诧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