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立凡 《西伯利亚研究》2004,31(2):19-23,33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原加盟共和国的纷纷独立,中亚在全球地缘政治和战略上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中、俄、美三国与中亚均有利益关系,三国对中亚所持的政治态度及其地缘政治战略各有特点.在"9·11"事件后大三角关系在中亚的演变,使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亚具有显赫地位及影响力.在一定时期内,三国将在中亚地区以反恐合作为契机,以合作为动力,共创"三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略论巴基斯坦的地缘安全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基斯坦独立后地缘安全结构随其与印度、中国、阿富汗、伊朗、苏联(俄罗斯与中亚)以及美国等关键要素之关系的演变组合而发展演化。从独立到21世纪初风风雨雨,时紧时松,其后逐渐形成了较为安定的相对有利格局。  相似文献   

3.
中亚利益格局中的美国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苏联解体后 ,中亚的地缘战略地位日益显得重要。美国在中亚拥有巨大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同样 ,中国在中亚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二者在中亚不可避免地发生利益碰撞。因此 ,中国必须深化“上海合作组织” ,在此框架内与中亚展开安全合作和经济合作 ,以维护地缘安全、能源安全 ,遏制我国境内民族分裂势力 ,增强新疆经济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对中澳两国关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中澳两国的地缘状况及其战略地位着手,通过对冷战后亚太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和趋向做一具体剖析来解读其对双边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并简要分析两国亚太地缘战略关系中的障碍和走向。  相似文献   

5.
里海法律地位问题是中亚地缘政治剧变的产物。新的里海法律机制的建立直接关系到里海能源的开发、中亚能源管道的走向和欧亚陆桥的布局,对中亚地缘政治和地区格局演变具有重要影响。过去十余年来,俄罗斯、伊朗、哈萨克、阿塞拜疆、土库曼五国在里海问题上的立场不断调整,其中俄、伊的政策走向至关重要。“9·11”事件后,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中亚共和国,以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姿态走上国际舞台,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亚地区位于欧亚的结合部,地缘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亚五国又都是穆斯林为主体的国家,蓦然摆脱羁绊,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片“新大陆”,其形势的发展演变举世瞩目。一、政治形势中亚国家独立后,都面临维护独立、捍卫主权、摆脱危机、复兴经济、改革体制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地缘政治与中亚五国民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缘政治与民族问题固然属于不同范畴的两大理论体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以中亚地区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为载体,探讨地缘政治与民族问题在沙俄时期、苏联时期以及中亚五国独立后的相互关系,以便于我们对上述两大理论体系之间的联系以及中亚的历史与未来有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亚地区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战略性能源)和国际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冷战后,特别是“九一一”事件后,美俄加剧了在中亚地区的争夺。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俄罗斯艰难应对。在维护俄罗斯的中亚战略利益、打击中亚“三股势力”、缔造俄南部和东部稳定周边环境、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上海合作组织对于俄罗斯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驻军中亚使其在该地区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明显变化 :首先 ,美国在中亚的地缘战略地位显著提高 ,其次是美国在与俄罗斯争夺中亚的较量中暂时处于优势地位 ,再次是美国在中亚掌握了推行资源战略的主动权。美国驻军中亚对我国安全构成了威胁 ,其表现是 :1 .在军事上对我国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 ;2 .近距离加强对我国新疆民族分裂势力的支持 ;3.使上海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受到削弱 ;4.对中国在中亚的能源战略构成了挑战。对此 ,我们应未雨绸缪 ,防范应对。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急剧改变了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1991年的阿拉木图宣言,一方面结束了苏联的存在,一方面也给中亚旧地缘政治的历史发展阶段划上了句号.自此,中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亚各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区地缘政治关系转变的长期影响.但是,继承原苏联保持同阿富汗冲突地带的隔离政策仍将是中亚各国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我国构建稳定的中亚地缘政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上海合作组织对中国推动多极化世界格局的进程、与其他成员国合作建立区域安全体系,以及利用和开发中亚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市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亚的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2001年九一一事件的发生,使冷战后中亚业已形成的以俄罗斯为主导的多元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美国以反恐战争为契机驻军中亚,并在中亚地缘政治格局中取代俄罗斯暂时占据优势地位。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未来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俄罗斯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并在中亚地缘政治格局中成为领导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地缘政治视野中的中亚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冷战时期,中亚独特而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价值开始凸显,日益成为各大国和地区力量博弈的焦点。这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化挑战为机遇,使机遇稳固化、最大化,应成为中国对中亚政策的优先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石油安全与地缘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中东、中亚、俄罗斯和东南亚对于我国的石油安全和地缘战略的意义.中东是我国进口原油的最大来源地,对中国的石油安全具有重大影响,而对我国地缘政治的影向是间接的;中国与中亚、俄罗斯的石油合作有利于中国石油的来源多元化,无论是从石油安全还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东南亚对于中国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南海问题解决得如何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石油的运输安全和战略地缘利益.  相似文献   

15.
后冷战时期,俄罗斯地缘政治潜力下降,促使其对外政策中地缘经济战略凸现。地缘经济战略中的能源外交成为俄对外政策的重点。俄地缘经济战略的实施使其经济从解体后的萧条中复苏,但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变数。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俄对外政策中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因素互动着,这成为后冷战时期俄罗斯对外政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亚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储量丰富的能源在苏联解体后成为大国争夺的对象。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和利益的需要,大力加强对中亚地区的渗透,与竭力维持传统影响的俄罗斯迎头相撞。地缘战略、能源战略是美俄两国在中亚争夺的目的所在。恐怖主义给美国提供了进入中亚地区的良机,美俄在中亚展开了更为激烈和隐蔽的争夺。  相似文献   

17.
中亚各国独立后,有关国家在中亚国际政治舞台上展开了激烈角逐,最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伊朗和俄罗斯凭借其固有的地缘政治、经济优势以及民族、宗教联系,成为中亚地缘战略棋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棋手,并因各自的利益需求而走向结盟。与美国和土耳其在中亚的利益主导型结盟关系不同,伊、俄两国在中亚结成一种借助型联盟关系。由于受文明因素、战略侧重点和中亚各国之间矛盾的制约,伊、俄两国关系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8.
中亚国家独立以来,受国际与地区形势发展的影响,其地缘政治呈现出“边缘地带”“中间地带”特点,在某一时期某一种特点更为突出。2021~2022年,在阿富汗变局、乌克兰危机等重大事件背景下,中亚地缘政治地位凸显,同时地区各国也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中亚稳定受到一定影响。在新形势下,中亚国家尝试塑造新的地缘政治角色,通过“通道外交”“纵横外交”推动该地区成为中南亚、中西亚的“枢纽地带”,希望以此减少地缘政治对抗加剧带来的外部风险,走出一条新的跨区域合作发展道路。本文尝试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中亚三种不同的地缘政治形态与中亚政治稳定和安全风险的关联。研究发现,地缘政治作为外部因素,与政权交接、社会矛盾和安全威胁等中亚的内部问题,都对中亚国家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内外因素相互牵连;当中亚地区处于“边缘地带”时相对稳定,处于“中间地带”时挑战增多,成为“枢纽地带”有难度、有风险,对中亚稳定有利亦有弊。  相似文献   

19.
中亚石油地缘政治与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亚地区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基地”,在中亚围绕着石油为主的地缘政治竞争日趋激烈。积极拓展能源进口渠道,加快能源资源开发建设、建立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已成为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当务之急。新疆毗邻中亚的区位条件以及辐射扇面宽广的地域几何形态,确立了中国建设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的特殊地缘优势;中哈石油管道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建设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时代的来临;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的能源合作为建设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荣慧 《亚非纵横》2008,(6):28-34,40
普京上台以来,俄罗斯一直致力于恢复在中亚的影响。梅普组合政权模式保证了俄中亚政策的延续性。俄格冲突后,俄中亚政策将更加主动和强硬,以巩固目前在中亚地缘政治竞争中的相对优势。目前,俄中亚政策在战略层面上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仅仅是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