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逝去的炊烟     
春节前夕,母亲打来电话,说我这几年都没回家过春节,今年说什么也要回去过年,尝尝她亲手做的“农家乐”。  相似文献   

2.
正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又到母亲节了。小时候,我爱跟母亲撵脚,有一次跟着母亲到城里叔叔家走亲戚,母亲牵着我的手,走了很久很久,我非常累了。叔叔家怎么那么远呢,远得好像永远都走不到。我不停地问母亲:"快到了吗?还有多远?"母亲安慰我说:"快了,快了!"我走几步就要  相似文献   

3.
那年高考     
马亚伟 《党课》2014,(14):96-97
那年我要高考了,我对母亲说:“妈,我今年要考大学了,家里的活儿少让我干点儿。”母亲头也不抬,依旧收拾着手里的东西说:“考呗!碍着干活什么事?”我知道,在父母看来,高考没什么了不起,就像一场热闹繁忙的秋收一样,势必要忙上一阵。十年寒窗,不过就像他们年年进行的农事一样,播种过,耕耘过,总是要看到最后的收成的。  相似文献   

4.
共和国诞生的前夜,我的父亲,正和他的战友们一道,为这个东方巨婴的降生,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产前准备。这时候,我的母亲分娩了,生下了我的哥哥。日子在风雨中流淌。那一日暮色苍茫时分,母亲上路了。母亲要去哪里?枪声炮声就是她的目标。哪里有枪声,她便向哪里狂奔。母亲要去寻找父亲。母亲知道,父亲在枪炮声稠密的地方。母亲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走了多远,也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太阳升了又落,月亮缺了又圆。母亲走出了平原,走出了荒猢,迷失在南方的大山里。终于,在一个血色的黄昏,在一座大山的拐角处,母亲繁面碰上了父亲的…  相似文献   

5.
感受过春节     
斗转星移,转眼又是一个春节。我出生于建国初期,儿时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在乡下,元旦、国庆之类的节日还不大热闹,惟一隆重的节日便是过春节。当时,我将吃、穿之类的渴望统统寄托于过春节。在吃上,平时大都是些粗蔬粝食,只有春节那一两日才得见腥开荤解一解馋;在穿上,平时虽非破衣烂衫,但多是父亲、兄长“退役”下来,经母亲长裁短接、左缀右补而成的衣服。也只有待到大年初一“一夜分两年”之际的五更天,母亲才肯将所谓的“新衣服”拿出来给我穿,尽管是以旧翻新之物,但穿在身上也觉得神气得不得了。年华匆匆,一晃儿几十…  相似文献   

6.
写春联     
<正>又到过春节了,又有很多人找到我,让我帮着写春联,我很乐意地书写着一幅幅。每当帮助别人写春联的时候,我便会想起了父亲母亲,我把帮助别人写春联,当作对父亲母亲的一种怀念,也是对那些过春节记忆的一种怀旧。父亲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写得一手好字。因此,每逢过年,谁家孩子结婚,都会请他写对联。父亲也是乐此不疲,有求必应。  相似文献   

7.
正堂弟谋了个小差事,春节见面,问我有什么话要说,我说了八个字:"临事而惧,功不唐捐。"母亲说,你什么时候也改改这个好为人师的毛病呢?我说,我确实想忠告他。这八个字,是我人到中年才悟出其中奥妙的,是跌了许多跟头、走了许多弯路之后才咂摸出的。临事而惧,语出《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段话,在曲阜上大学时就背诵过,但是仅仅是止于  相似文献   

8.
正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农村。家里有8个兄弟姐妹,因为孩子多、开销大,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母亲从未打骂过我们。母亲没上过学,但在教育我们时却常常语出"金句"——"人要走得正、行得正,脚正不怕鞋歪""说话要知深浅,做事要懂倒正""心宽不怕房屋窄""处人要有长远劲儿,淡淡泊泊长流水儿"……这些平淡无奇的道理,成了滋养我们成长的原生态营养。此外,还有两句话令我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9.
李敏结婚时,我同她开玩笑,毛主席听了哈哈大笑。当李敏、李讷、毛远新等毛主席的子女亲戚在中南海居住时,我们卫士组要派出专人负责他们的日常生活。毛主席多次对我说过:“毛岸青没有了母亲,毛远新失去了父亲,刘思齐失去了丈夫,李敏虽然有母亲,但又不在他身边,我和江青与孩子又不常见面,有时候一个星期在一起吃一顿饭,他们也需要关心呀!你们要好好照顾他们。”毛主席的孩子对我们都很尊重,经  相似文献   

10.
慈母泪     
方亮 《党课》2006,(9):80-82
初次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时,我还很小。可从那时起,这首歌就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心上。 母亲16岁那年,外祖父就去世了。母亲硬是用她那稚嫩的双肩担起了一个五口之家的重担,还供小姨和小舅念完了初中。在几件老式家具的陪伴下,母亲走进了与她身世相仿、体弱多病的父亲的生活中。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和父亲是那么恩爱,他们从没打过架、拌过嘴,甚至连说重话的次数也屈指可数。每当和同学谈及这些,看着他们眼中流露出的那份掩饰不住的羡慕,我都倍感幸福和喜悦。  相似文献   

11.
鲁晓阳 《党史博览》2011,(12):39-41
2010年5月的郑州春意盎然,我休假回到父母的身边。父亲鲁亚夫提出想去农村走一走,起初大家都劝,80多岁高龄了,体衰有病,医生也嘱咐要在家休养。但父亲的意愿我们是争不过的。这是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我们兄妹陪父母驱车来到郑郊农村,看过庄户,走上田埂,看着一望无际的麦田,父亲高兴起来,对母亲说:“看这灌浆成熟的长势,又是个好收成啊!”蓦然,父亲的语气变得和缓:“邓老若在,也看看这新农村,该多好啊!今年的12月10日,就是老人家去世38周年。”我们兄妹终于明白了,年迈的父亲魂牵梦萦思邓老。  相似文献   

12.
陈克勤 《党史天地》2007,(9):49-51,56
“七一”前夕,母亲走了,走的很安祥。母亲生前有过明确的交待,她的后事一切从俭,不要惊动组织,不要惊动领导。我们遵照她老人家的意愿,在殡仪馆举行了俭朴的告别仪式,然后将她老人家和父亲合墓。  相似文献   

13.
1926年,著名诗人闻一多(1899—1946)写过一首《七子之歌》,咏叹澳门这个被迫离开祖国有如儿女被强制离开母亲一样的诗篇: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名?……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多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是的,你就要回来了。闻一多先生所期盼的,所有炎黄子孙所期盼的:澳门,就要在1999年12月20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了!澳门位于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处于珠江口西岸,北与广东省珠海市的…  相似文献   

14.
我是北京市农科院的一名党员,上世纪70年代初入党。几十年来,做过不少积极分子的入党联系人。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联系人要定期与积极分子联系、沟通,重在谈心交心,切忌敷衍了事、打官腔、走形式。联系人要经常关心积极分子的思想状况,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在他们思想迷茫时,及时指明方向;在他们想不通时,帮助解开思想疙瘩;在他们工作困难时,真诚伸出援助之手。  相似文献   

15.
渺小的理想     
经常说将来自己要当科学家、要当将军、要当领袖的人,一定是孩子,因为那是孩子们谈论自己理想的方式,因为孩子们的理想与梦想是混在一起的。而一个成年人的理想是与现实不能分开的,他们是走在现实的道路上设计着自己的未来,也许这未来的目标极其渺小,但我认为,只要一个人有人生目标,就应该说他们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我采访过一名叫李世伟年过  相似文献   

16.
刘原 《廉政瞭望》2014,(4):74-74
偶看芒果台的《天天向上》,韩国籍的主持人小五说他小时候过年的红包都被他妈拿走了,完全不知下落。看到这段时我笑喷了,全世界的母亲都一个样子啊.我老妈也用过这招.今天说借点钱买米,明天说你开学要交学费了.因事涉温饱或教育这类大问题,我没法拒绝这税赋。于是,我童年时的那个浅绿色小钱包,每逢春节就会冒出~些崭新的钞票,像穿着新衣裳的住客,元宵刚过,它们就分批战略性撤退,我甚至不知道该到哪里捉拿它们。  相似文献   

17.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首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发表的《七子之歌———澳门》,在70余年后的今天,成了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歌词。在澳门、香港、台湾、广州湾、威海等七个沿海港口相继被外国列强占领后,闻一多先生痛心之余挥笔写下了7首系列诗歌,总称为《七子之歌》。在被侵占的…  相似文献   

18.
<正>记忆会积累很多的小宝贝,在不经意的时候打动心灵。我喜欢看书,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书中的情节,依然是件高兴的事,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了我,也勾起了我深深的思念。十多年前,我说了声走吧!我就走了。村庄、故乡、我真的要走了。村头路边那块大石头,飘满了我童年的吆喝声,飘满了炊烟的走动声,也飘满了父亲那  相似文献   

19.
今年农历三月初六是清明节,正是我母亲的百年生日。母亲享年80岁,这些天来,我格外怀念母亲。1952年初冬时节,我出生在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交界处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岁多父亲就病逝了。母亲虽然没上过一天学,但她的家教是不可替代、万般珍贵的。我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他们都长我10多岁,我记事时,哥哥、姐姐都长大成家了。这就使母亲对我特别地疼爱、呵护,走到哪把我带到哪。  相似文献   

20.
母亲     
一天下午,母亲到我的办公室来,说是找我有事。母亲退休在家,和父亲一起帮我照看儿子,只是他们的身体都不好,另外还想着写书。我每次回家,他们都念叨着又有出版社约他们写丛书中的某一本。其实我见了解他们的心情的,当写字成了一种习惯,稿费反而变成了其次,所以我把儿子送到乡下,由孩子的姥姥看护一段时间。不料,只有短短几天,母亲在电话里便问我,孩子什么时候回采,问得我心里酸酸的。那天下午母亲到我的办公室,我正感冒,病得很重,但因为有工作又不能休息。外面一个同事喊我,说请人找。拉开门,见母亲站得远远的,走廊里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