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名称和含义“分类械斗”是清代台湾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从乾隆中叶开始逐渐发展,到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高峰,成为台湾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清代台湾有所谓“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说法,其中除了农民起义以外,还包括分类械斗在内,所以它是台湾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21)
正听者诸君可以发现,本次主题和副题各是"双元结构":分类械斗/省籍矛盾,旧伤/现代病。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依次解读如下"双元结构":移民社会/定居社会,地缘组合/亲缘组合,分类械斗/宗族械斗,民间私斗/政治操弄,旧伤/现代病、分类械斗/省籍矛盾。移民社会/定居社会台湾在历史上经历过移民开发的阶段,即移民社会的阶段。大约在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台湾社会逐渐从移民社会转型为定居社会。移民社会的人口增长约等于移民  相似文献   

3.
清代台湾械斗频仍,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台湾学者对此作了一些研究,有的还编制了械斗年表.例如,《台湾省通志》人民志人口篇所列年表(以下简称表Ⅰ),记栽了28次械斗事件:《台湾文献》第21卷第1期张菼《清代初期治台政策的检讨》一文所附“清代台湾民变概要表” (以下简称表Ⅱ), 编列了40次械斗事件;《台湾文献》第27卷第4期黄秀政《清代台湾分类械斗事件之检讨》附表(以下简称表Ⅲ),  相似文献   

4.
道光十二年(1832年)台湾嘉义张丙起义是清代前期台湾历史上一次比较大的起义事件,这个事件与闽粤械斗交错在一起,因而出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例如,起义者多是漳州府属的移民,而粤籍移民则基本上站在对立的一方;起义者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朝官员,打出“开国”“兴汉”的旗号,而凤山县的起义者则提出“灭粤”的口  相似文献   

5.
在台湾的开发史上,福建漳泉移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移民开发台湾的过程,对作为漳泉乡土保护神的保生大帝的信仰,也在台湾兴盛起来。从同安白礁、海澄青礁慈济宫祖庙分祀台湾各垦区的保生大帝庙,相继兴建,为漳泉移民开发台湾的历程留下了光辉的印迹。究竟漳泉移民在台湾建立的保生大帝庙有多少呢?1956年出版的《台湾省通志稿》卷二宗教篇,据1930年台湾总督府所存寺庙台帐统计,共有117座。台湾省文献委员会自1958年至1960年举行了宗教调查,刘枝万依据调查资料于1960年6月发表的《调查表》统计,共有  相似文献   

6.
清代台湾常常因民众动乱而闹得天翻地覆,俗语将这一动荡不已的时代称为“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汉人之间的暴力行为主、要表现为匪盗活动、械斗和民众起义。据记载,18世纪初期以后,匪盗活动就十分猖獗,至少有77次械斗和68次民众起义。台  相似文献   

7.
“西风已走洞庭波,麻豆庄中柚子多。往岁文宗若东渡,内园应不数平和。”这是清代曾任福建巡抚的王凯泰写的咏台湾特产“麻豆文旦柚”的诗。“麻豆”即今台湾台南县安定乡麻庄,诗中“文宗”指的是清代咸丰皇帝。“平和”指盛产文旦柚的福建省平和县,清代咸丰皇帝嗜爱平和县文旦柚,认为这是天下最佳的柚子。闽南有文旦柚,台湾有麻豆柚。两柚一条根,两岸情缘深。那么,文旦柚又是怎么得名  相似文献   

8.
编后语     
今年七月七日至九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了“台湾研究国际研讨会”,中国大陆学者提交大会讨论的学术论文有:本所陈在正的《1874—1975年清政府关于海防问题的大讨论与对台湾地位的新认识》、孔立的《清代台湾分类械斗的若干问题》、郑启五的  相似文献   

9.
清代早期台湾中部北部平地的乡村经济和业户经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清代台湾移垦社会的重建工作是台湾史研究的一个热门。特别是乾隆中期以前中,北部平地的移垦史,更因集中了汉番关系,大小租制分类械斗。农民起义等清代台湾史上的重大课题而引人注目。但是,这个时期的乡村社会往往被重建成以“垦首制”开发模式为中心的移垦社会。笔者认为这种重建是错误的,并将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产生误导,因此必须予以纠正。由于乡村经济是乡村社会的核心,因此笔者的重建工作将从乡村经济开始。在开始清代台湾中,北部平地乡村经济的重建工作以前,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垦首制”开  相似文献   

10.
开漳圣王在台湾又称威惠王、圣王公、威烈侯、陈圣王、陈圣公、陈府将军。据两岸史料所记载,台湾开漳圣王祀火始于明而盛于清,至今遍及全台。台湾岛上最早建祀的开漳圣王庙香火是由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陈元光及其部将的后裔子孙或漳籍军民从祖籍地漳州分灵过海的。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统一后,随着闽南移民大批进入台湾,开漳圣王香火更是纷纷播入台岛各地。学者姚汉秋《开漳圣王考》云:“今日台湾各地,凡闽南籍的较大聚落,不分漳州、泉州,几乎都有开漳圣王庙的存在,成为台湾乡土神明之一。”又云:“开漳圣王,台湾妇孺皆知”,“台湾各…  相似文献   

11.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其医学之昌明,药学之兴盛,亘古不衰,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尤其"中草药与针灸,堪称世界医林之绝,为海内外学术界所瞩目。台湾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很早就有使用中草药防病治病的习惯,特别是明末清初,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闽南漳泉人三次东渡台湾,参与台湾开发。但由于昔日的台湾乃"瘴疠之地",疾疫流行,移民死亡率很高。于是他们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  相似文献   

12.
胡迌 《台声》2008,(4):63-66
开漳圣王崇拜是台湾第二大民间信仰。据“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近年统计,台湾供奉“开漳圣王”的庙宇达300多座,信众超过500万人,以福建漳州移民占绝大多数。其中宜兰县是开漳圣王庙最多的地方,有23座;桃园县大溪镇开漳圣王庙最密集,方圆不过105平方公里,却有10座;最老的开漳圣王庙是桃园的仁和宫,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12年);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凤山开漳圣王庙、碧山岩碧山寺、芝山岩惠济宫和桃园景福宫。台湾民间以二月十五日为开漳圣王寿诞,举行祭祀,十分隆重。  相似文献   

13.
宜兰旧称噶玛兰,旧志称蛤仔难,或日甲子难、蛤仔兰、甲子烂。清嘉庆十五年(1810)诏准设厅,译为噶玛兰。光绪元年(1875)改厅为县,改称宜兰。噶玛兰位于台湾东北隅,连横称之为“台北屏翰,前后山之襟带”。谢金銮描绘其地形势是“西负山,东面海,而山势南北对抱,三面皆山如环,而缺其一面也,中有浊水大溪,以界南北”。溪北称为西势,溪南称为东势。噶玛兰之开发,系自北而南,由溪北而向溪南推进。一、开发宜兰主要是漳州移民噶玛兰深藏在台湾万山之后,是台湾开发较迟地区。原本荒烟茂草,人迹罕至,系先住民住地,旧称蛤仔难三十六社。自嘉庆元年(1796)漳、泉、粤三籍移民入垦,披荆斩棘,辟荒野为良田,发展成为台湾盛产稻谷的粮仓。据《噶玛兰厅志》记载:“千仓万箱,  相似文献   

14.
在台湾通行的语言有普通话(又叫国语)、台湾话。什么是台湾话?按台湾林绍贤先生在其所著《实用台语会话》(正中书局印行)所言:“简单说起来,台湾通行的方言,就是台湾话:分析起来,有闽南语、客家语和山地语三种。台人祖先十九来自漳泉,所以湾泉方言(闽南语)分布区域最广,为本省首要方言。普通所谓台湾话,就是指闽南语这部分而言。”方言,是服务于使用它的某几个地区的全体人们的。一般而言,使用同一种方言的人们,其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都有一致之处。正因为闽南话在闽台地区被广泛使用,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故…  相似文献   

15.
噶玛兰在台湾东北部,即今宜兰所在地。噶玛兰原为高山族聚居地区,嘉庆年间,吴沙率漳、泉、粤三籍移民,筑堡开发,自头围直到五围。嘉庆十七年(1812)设噶玛兰厅,置通判,治理民事。光绪元年(1875)才改为宜兰县。噶玛兰开发的历史,是海峡两岸的汉族和高山族同胞为共同开发台湾、建设家园,一起胝手胼足,用血汗滋润祖国领土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16.
厦门市自1992年杏林区发生“1·5”大规模群体性械斗以来,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而且呈渐增之势。这一年发生百人以上械斗5起,1993年发生11起,1994年上半年发生7起。这些事件都发生在郊县农村和开发区,  相似文献   

17.
小林 《就业与保障》2013,(11):33-33
继厦门和泉州之后,7月中旬漳州市正式启动实施厦漳泉社保卡同城结算体系,依托全省联网信息平台,漳州市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保人员可直接持社会保障卡在厦门和泉州就医购药实时结算,无需办理任何其他手续,也不影响原有医保待遇享受。社保卡“同城化”结算给厦漳泉三地参保人员,特别是给经常往返于三地的人员带来了较大的便利,这也标志着厦漳泉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同城化”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8.
台湾曾经是一个移民社会,但在以往台湾移民史的研究中,有关女性移民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本文从清代实行禁止赴台者携眷政策的概况、官方查获"偷渡"案中的女性移民、族谱资料中的女性移民、女性移民与清代台湾人口性比例的分析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清代大陆向台湾移民中的女性移民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9.
台湾学者之间,关于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转型,曾有过一场“内地化”和“土著化”的论争.“内地化”主要是以李国祁教授为主的历史学者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清代台湾发展的趋向是内地化.“台湾移垦社会的转型,主要是一种内地运动,即台湾社会变迁在取向上以中国本部各省的社会形态为目标,转变成为与中国本部各省完全相同的社会.”“土著化”是由人类学者提出来的,以陈其南和他的导师李亦园、王崧兴教授以及庄英章教授等为代表.他们的主要论点是:清代台湾汉人社会的发展模式是“土著化”.整个清代可以说是来台汉人由移民社会走向“土著化”变为土著社会的过程.……建立在本地地缘和血缘关系上的新宗教和宗族团体取代了过去的祖籍地缘和血缘团体.  相似文献   

20.
张雪莲 《政协天地》2014,(12):10-11
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的呼声由来已久。早在1985年,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同时被国家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加快闽南金三角开放开发。厦漳泉三市借助"闽西南五市协作区"、"厦泉漳龙城市联盟"、"闽粤赣十三市协作区"等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区域协作。2011年8月,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