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非对称性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不同政党并非是势均力敌,也不是轮流执政,而是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不同政党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非对称性状态。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可以称之为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制度优势就在于其非对称性。在中国非对称性政党制度中,参政党以其特有的存在方式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就必须加强参政党建设。无论从中国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的理论逻辑抑或是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来考察,参政党建设都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在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和制度优势与西方政党制度的文化机理和现实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必须加强中国政党制度文化生态建设,以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文化安全风险挑战。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提出,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度定位,同时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制度自信和制度自觉,为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指明了方向,也为催生世界政党政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为实践形态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已然形成,但是作为理论形态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体系,却并没有及时地构建起来,呈现出实践先行于理论话语的状态。因此,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新"深刻地揭示出来,进而形成新的政党制度理论,创建新的政党制度话语,用中国先进的政党制度理论和话语表述充实世界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4.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经验,探讨中国政党制度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中国政治学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政党研究中心、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秘书处于2011年7月9日共同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政党研究论坛。  相似文献   

5.
11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这是中国首次专门就政党制度发表白皮书,也是继2005年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后,又一次围绕政治文明建设发表白皮书。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08,(2):51
11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这是中国首次专门就政党制度发表白皮书,也是继2005年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后,又一次围绕政治文明建设发表白皮书. 长达近1.5万字的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主要特征和基本内容.其中不少亮点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7.
李冰 《行政论坛》2011,18(4):20-23
中国共产党胜利走过辉煌的九十年,源于党自身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成功与支撑。苏共亡党则发端于理论建设上的失误到失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既是对苏共亡党悲剧教训的总结,也是我党在理论建设上的成功经验的升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指导,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这是我们党今后理论建设的艰巨任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前提,建立和健全各种学习制度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关键,创新学习方法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建设在从"中国特色",到"中国方案"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型政党制度的功能优势得到充分彰显。以提升"制度效能"为引领,政党互动模式和互动机制不断探索创新,培育出日益巩固完善的新型政党关系;从内生性、合法性、互动性等三个维度,内在生成并逐步输出政党制度功能优势的基本评价范式,主动把握了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话语权;在时间维度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制度相比,在空间维度上与当前西方国家实行的政党制度相比,其独特优势在更大空间、更深层面释放,呈现出更为强大的社会整合、政策优化、政治稳定和民主功能,为催生世界政党政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既相互监督又相互协商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新型政党制度,这种新型政党制度既避免了西方多党制中执政党与在野党的相互恶斗,又避免了前苏东地区一党制中执政党的独断专行,为中国从落后挨打到迅速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然而在国际政党舞台,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与其话语地位并不匹配。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掌握国际政党制度话语权。由此可见,话语权不是等来的,而是要争来的。要实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除了在继续发展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上进一步有所作为外,还必须构建科学的政党制度评价标准,创新国内外都能理解和接受的政党制度话语表达方式,加强国际政党制度研究与交流,以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政党理论研究经历了对西方政党理论的批判否定到学习借鉴,再到自觉构建中国政党理论话语体系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鲜明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解读和学理辩护上,"政党中心主义"成为解释中国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合文化"成为制度形成的重要文化基因。二是在中国执政党研究的议题转换上,从普遍性的政党理论到特殊的中国执政党议题。三是在对参政党的性质、功能与结构的研究与关注上,要"把民主党派摆进去",完整而系统地解释中国政党制度的结构与优势。中国政党理论要完成"从中国看世界"的再出发,还需要付出巨大而长期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1.
廖继红 《团结》2009,(3):14-16
政党制度是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标志.政党制度建设的发展深刻体现政治发展的规律.决定着政治发展的方向。历史证明.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方向的改变大都是从政党制度建设方向的改变而开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并经过中国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12.
张献生 《团结》2007,(3):18-19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的参政党,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政党类型,也是我国政党制度独创性的一个重要体现。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监督是我国政党体制的重要内容。新阶段,治国理政对我国的政党监督提出了新的任务和目标,与此同时,政党监督的担当性、时代性、创新性又赋予了中国特色政党监督新的价值和功能以助推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政党监督还存在诸多问题,相关法律、制度、理论自觉、程序与落实都需要完善与提高,才能充分发挥政党监督的作用。我们要从科学立法、制度创新、理论自觉、阳光政务、监督路径升级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提升我国政党监督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政治和谐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和政治和谐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二者构成互动影响。政治和谐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目标指向,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建构政治和谐的路径选择。本文通过分析政治和谐的内涵、特征及现状,解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结构和功能,找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和政治和谐之间的逻辑关联,从政党制度的视角提出构建政治和谐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政党研究要为当前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尽可能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其根本的出路乃在于政党研究自身的科学化。政党研究的科学化深深植根于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之中,它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中产生和运作并有着自己的活动规律。中国政党研究的现状以及政党实践活动的展开,日益提出了中国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研究的科学化诉求,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和方法创新,切实回应中国政党研究的科学化诉求,推动政党研究范式的适应性转换,乃是中国政党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增强“五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超 《学理论》2010,(1):122-124
党的第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并指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在世界变化、形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出来,并摆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首要位置,这是一个成员超过七千万人的巨型政治组织面对日新月异的世事变幻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一个伟大而成熟的政党积80多年经验教训、为承担新的神圣使命而进行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需要增强五个方面力量,多策并举,不懈努力去实现。  相似文献   

17.
李金河 《团结》2007,(4):12-1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模式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中国在引进政党和政党制度后,在经历了多党制、两党制、一党制模式的实践失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崭新的政党制度模式。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政党制度模式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澄清社会上存在的盲目崇拜西方政党制度的错误认识、挫败  相似文献   

18.
陈文明 《党政论坛》2012,(19):39-42
当代中国,研究政党问题的大多是政治学者和党建理论专家,从宪法角度规制政党的研究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与一些宪法学者不重视政党研究有关系,这些学者认为,政党不属于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政党乃派系斗争之工具或纯粹的市民社会组织,不在宪法学研究的“专业槽”之内,政党问题仅仅属于政策性问题,甚至属于意识形态层面上的问题,归属于政治学或党建理论的研究领域。本人认为,相关资料的缺乏导致的研究难度,以及中国语境下该问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也是学者不敢轻易涉及的原因。政党不同于普通社会组织,可渭是宪政秩序的关键性要素。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与议会制度和选举制度被认为是共同构成宪政的三大支柱。从西方国家宪政的发展历程看来,宪法与政党属于一种共生关系,二者紧密联系、彼此依赖。在中国,政党制度则可谓整个政治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之治彰显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新型政党制度是以多党合作为显著特征的政党制度,旧式政党制度是以多党竞争为显著特点的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相对于旧式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方面表现出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实现了在社会发展形态和国家治理效能上的双重超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优势突出表现在具有强大组织动员力、利益整合力、民主科学的决策力和秩序保障力,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管用、高效的民主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周洪宇 《民主》2012,(8):3-5
民主党派存在发展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体系,民主党派如何开展工作也应该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体系的框架下进行研究,从民主党派的政党属性和政党特点入手,一切从民主党派的工作实际出发,才能从中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和启发.为民主党派正确、高效的开展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