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进藏往事     
这是一个用牺牲和奉献奏响民族和谐大爱之音的爱国者群体。从上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至今,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人民英雄前仆后继,奔向这片高天厚土,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一道,为西藏的建设事业流血又流汗。事实上全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孔繁森式的援藏干部,他们以鲜  相似文献   

2.
50年前,在西藏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一场举世瞩目、波澜壮阔的社会大变革,使西藏社会跨越了几个世纪,一跃成为人民民主的新西藏。这就是伟大的民主改革运动。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各族各界党外人士座谈会,隆重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回顾民主改革的光辉历程,畅谈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成就,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民主改革的伟大成果,凝聚人心、  相似文献   

3.
难忘西藏行     
那是2002年初夏的事情了,我们一行几人结伴去西藏旅游,抱着到西藏看一看的想法,去了拉萨、日喀则、江孜、定日和珠峰自然保护区。从西藏回来后,感受是非常深刻的,从内心中引发的感想,是我去过的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西藏的确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藏族兄弟又是那么的勤劳善良、朴实憨厚,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光彩夺目的西藏文化,你看,从布达拉宫到随处可见的建筑艺术,从《格萨尔王传》到多彩多姿的民间文学,从《大藏经》到特色鲜明的藏传佛教文化……等等,就是这片土地,西藏文化浸润着这片圣洁的土地,使雪域高原和那里的人们不断焕发着神奇的光彩和动人的传说。  相似文献   

4.
成都陕西街一间不到20平方米大小 的房间内,从地面到天花板,1800多件各式各样的古旧钟表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摆放在木架上。在这些钟表的重重簇拥中,安祥地坐着一位花甲老人他就是王泽润,一个一生倾其所有,情有独“钟”的人。 说起收藏钟表的经历,王老先生说这应归功于他的“败家”之功。少年时王泽润无意中被家里的一台旧钟所吸引好奇的他便把钟拆下来观看,过后就还不了原,父母骂他是“败家子”,还挨了一顿打。然而钟表不停转动的指针却依然使他着迷;后来在钟表元件厂工作的哥哥帮助下,他很快就学会了钟表修理技术,也正…  相似文献   

5.
8月15、16日: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栏目以专题片的形式,报道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在抗战时期被辗转搬迁,最后部分藏品被运到台湾,其中大部分是馆藏精品。而在运到台湾的藏品中,独缺少钟表一项。今天,游客们可以在故宫的钟表馆里看到这些文物,这些钟表原先大部分是成对摆放在宫中各殿,有些形制较大,不易搬移,也许正是这一点,才使我们有幸在北京一睹百年前中外钟表匠人的杰作。  相似文献   

6.
说起西方科技发达的原因,在有些人看来实在简单:人家比我们搞得早,人家比我们基础好.这不无道理.可惜,只是认定这一个道理,不知这道理之外还有道理,结果道理就变成了色袱,使人甘居下游,不思进取.扯远一点说,如果当初日本人也只认定这一个道理,恐怕他们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日本人走了与我们相反的路子.他们不耻于学,学而有思,思而有行.结果他们成功了.  相似文献   

7.
木木 《台声》2004,(11):80-82
吃 西藏菜是一种时尚,也同样令人身心愉悦。 在藏餐厅里,你能接触到的,不仅仅是风 味独特的西藏美食,而且还有那神秘悠远的藏族文化。耳边回响着一声声“扎西德勒(祝福你)”,那是藏族小伙和姑娘们毫不吝啬的祝福,让你在四溢的菜香中体会到一份来自雪域高原的美妙感受。传统藏餐和新派藏餐 都市人注意到西藏菜,应该说是近几年的事。但是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在提起藏餐时头脑里依然一片空白,不知道西藏菜究竟是怎样的一些食品。喜欢西藏文化的人和去过西藏旅游的人,可能会对西藏了解多一些,他们至少知道青稞酒、酥油茶和…  相似文献   

8.
索琼  孙文振 《人权》2008,(3):57-58
在西藏,残疾人共有19万人,其中聋哑人和听力残障者约有3万多人。就西藏而言,一个词语有时会有多种不同的手语表达方式,这给藏簇聋哑人交流、沟通和融入社会带来很大的不便。正在进行的藏语手语研发工作将为藏族聋哑人扫除交流障碍,使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高丽萍  王未来 《人权》2003,(1):45-46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有着神奇的风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随着西藏不断走向开放,越来越多雪域高原以外的人们来到这里,其中包括不少外国朋友。为了了解他们在西藏是怎样工作生活的,他们对西藏又有着怎样的感受,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并播出了系列专题电视片《外国人眼中的西藏》,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为让更多人了解西藏,我们将陆续刊出该片的文字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一、“西藏的江南” (亻登)巴人聚居于西藏东南部的察隅县内。这里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与云南省和缅甸、印度的边境紧邻。这里气候温和,夏季最高温度达31℃,全年无霜期为200天,雨量充沛,适宜各种亚热带作物生长,是西藏仅有的生产水稻的地区之一,素有“西藏的江南”之称。 在这得天独厚的地方,很早就有称为“卡登卡登”((亻登)语意为“本地人”)的先民,他们靠狩猎采集为生,在山林中渡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据(亻登)巴人传说,距今12代人(约300年)前,西西丹巴江流域的部份“义都人”,还有东面今缅甸布绒山区部份“格曼人”,先  相似文献   

11.
从日喀则赶回拉萨,为了能更多地了解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干部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在拉萨经历了怎样的考验和历练,从清晨到深夜,我们采访了7位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干部的典型代表,虽然身体极度疲倦,但精神却特别亢奋。我们知道,来到了西藏,我们看到的是西藏,然而又不是西藏的全部。  相似文献   

12.
《人权》2009,(2):58-58
2月24日一大早,寒意甚浓,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外聚集了数百名观众。他们中既有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藏族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藏族退休干部,还有许多自发前来的民众,他们正在这里等待“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大型展览”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高丽萍  李峻 《人权》2004,(2):53-53
多年来,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一直是国外媒体关注的热点,前往西藏采访的外国记者也在逐年增多。2002年,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泰国、印度等30多个国家的记者组成赴藏采访团分别到拉萨、日喀则、林芝、那曲等地进行采访,此次采访使他们对西藏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不会变,关键在于我们自己香港问题,台湾问题,还有西藏问题,人权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是要长期斗争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这些本不成问题,和你美国有什么关系?可它就把这些算为问题,它要同我们谈,其实谈也可以...  相似文献   

15.
走进西藏     
走进西藏,是我长期以来萦绕于心的愿望。今年8月,作为河南省政协赴藏学习考察组的工作人员,我终于扑进了她的怀抱。贡嘎机场出口处,西藏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德清旺姆将洁白的哈达依次献上。第一次享受如此礼遇,暖流立刻涌上心房,热泪立刻溢满眼眶。我在心里祝愿:扎西德嘞,西藏!(一)初识西藏,即给了我们一个惊喜。阳光是如此的灿烂,天空是如此的湛蓝,云彩是如此的洁白!大家都沉醉其中。阳光、蓝天、白云、雪山,西藏这秀美的风景画,令人心醉神迷。的确,阳光灿烂得使你认为大千世界都充满光明,天空湛蓝得使你感到茫茫宇宙都纤尘不染,云彩洁白得使你觉得芸芸众生都纯洁无瑕。西藏的高山大河更是气度非凡。我们乘车由拉萨去日喀则。出拉萨不久,公路即和雅鲁藏布江相依相伴,逶迤西去,直到日喀则附近。左顾右盼,但见一边山峰入云,一边河谷深深,公路夹在中间,瘦骨嶙峋且时有伤痕(山洪冲刷所致)。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最高  相似文献   

16.
西藏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一九五一年和平解放以后,它就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真正回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平等、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三十多年来,西藏经过民主革命,废除了极端黑暗的农奴制度,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发生过种种曲折,但终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回顾西藏三十多年的历史,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时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西藏的革命和建设就节节胜利;什么时候背离了这条思想路线,西藏的革命和建设就遭受挫折。这也是西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  相似文献   

17.
两位美国读者在阅读了本刊有关西藏的报道之后,萌发了访问西藏的念头。去年4月,这两位读者带着摄影器材,从美国出发,经过大约30个小时的飞行到达西藏。他们访问的时间虽然只有7天,但看到了西藏的实际,拍摄了数百卷照片并写下了他们的感受。他们希望通过本刊,让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的收获。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08,(7):38-41
这是灾难之后让我们无法割舍和忘却的一个特殊群体。一场惨烈无奈的悲剧,留给他们的不仅是失去家园的痛苦,还有肢体残缺的噩梦。生活要继续,他们的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惟有爱能让他们变得开朗,变得坚韧,变得自信……惟愿天地之爱能陪伴他们终生。不离不弃,应该是我们对他们一辈子的承诺。  相似文献   

19.
高原圣湖 到西藏去参观考察,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是“佛”,二是“湖”。 美丽的西藏高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干燥荒凉,不仅有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和许多大大小小的河流,有雪水融化后汇成的溪流如同挂在一座座高山上的哈达,还有诸多大小湖泊,奇迹般地分布在这世界屋脊之上。藏语将湖泊称为“错”,在西藏辽阔的大地上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湖泊总面积达24183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话 为什么想到拍摄《半个世纪的爱》?初衷是什么? 林添福:在一次采访台湾原住民部落的时候——因为以前国民政府和日据时代都把高山族的部落往山下迁徙,在平地建社区,建住宅给他们住——我们去采访新的部落的时候,问到老部落还有没有人,他们说还有一对老夫妻(八十多岁),他们死活都不愿意下山来,他们只在山上.我们觉得这有故事,我就去老部落采访他们.那个晚上,老部落只有老夫妇讲述着他们的故事.我是摄影,文字在采访时,我就听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