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周永坤先生的新著《法理学—全球视野》的特色与成就进行了评介 ,指出该书在一些法理学术范畴的提炼和知识的细化方面有一定突破。  相似文献   

2.
苏胜利 《研究生法学》2009,24(3):143-149
庞德在《法理学》第一卷第一部分通过对法律史的分析与解读,逐渐有意识地建构起社会学法理学这一当代主要法理学派。探讨庞德如何建构起这一学派,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第一,对庞德社会学法理学主要表述的核心词汇的分析,可以追根溯源,发现其学说之诸源头;第二,审视庞德是如何认识此前法学派的缺点并对它们进行补救,可以把握其思路、内核与贡献;第三,对庞德观点的几方面质疑,以有助于正确对待庞德的社会学法理学学说。  相似文献   

3.
<正> 艰难拔涉 走出误区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两厚册专著,是一部著作的上下卷。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沈宗灵教授自选论文74篇,还有1篇沈先生的自序。沈宗灵教授自选的论文绝大部分发表于1978~1998年间国内主要学术刊物和《北京大学学报》、《中外法学》,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还有一少部分是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的交流论文。第二部分是从学界参加庆祝沈宗灵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沈宗灵学术思想暨中国法理学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交流的论文中遴选出的20篇论文和1篇纪念文章。第三部分为沈宗灵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提供的6篇毕业时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全书约126万字。抚今追昔,中国法理学走过四  相似文献   

4.
法理学与部门法学在基础知识领域的互通交融印证了经济法法理学命题的正当性和合法性。部门法哲理化思潮的涌现与经济法的时代转型为开展经济法法理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建构经济法法理学体系,首先需要探寻经济法部门的存在基础。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则需要以调整对象问题的探索为视点,着力从经济法的法律关系理论出发,以主体—行为—责任范式框架为基本路径,完成经济法的部门法理学建构。考察经济法之存在基础与经济法法理学命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看出,未来的经济法法理学研究,正在由宏大叙事向微观论证转变,由追求体系独特性向探索哲理化之路靠拢。  相似文献   

5.
法理学是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它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但多少年来,法理学被赋予了同它的学科性质不太相符的学科定位,使它遭到很多误解与责难.本文试从法理学与部门法学、部门法理学、法律实践、法官判案等几层关系来探讨一下法理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功能以及法理学名称等问题,以给法理学这门学科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6.
王申 《法学》2005,(2):29-33
20 0 4年 1 0月 ,本刊编辑王申书面采访了我国著名法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国华先生。围绕“中国法理学知识谱系中的前苏联因素”这一主题 ,孙国华教授接受书面采访。在采访中 ,孙国华教授在简要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经历之后 ,着重谈了两个问题 :一是其本人所经历的法学领域的几次重大学术争论和重大法律事件 ,这些争论和事件几乎都与前苏联法学理论模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二是前苏联法学理论模式对中国法理学的影响 ,包括这种影响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利弊得失等。  相似文献   

7.
明辉 《北方法学》2012,6(5):15-25
法理学研究与司法实践是建构法治国家的两个紧密关联的重要方面。当前中国法理学研究中存在宏大叙事和文本主义的倾向,在司法实践中则有死守"法律形式主义"的可能,两者因与现实脱节而构成目前中国法理学研究的困境,而引致这种困境的则是占据主导的传统"立法者的法理学"。通过超越传统司法推理模式,转换"立法者"的姿态,而以法律现实主义的立场与方法,确立一种通往司法的法理学,或可摆脱前述困境。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建构型法律解释学和桑本谦先生所主张的解构型法律解释学都面临困境,而从部门法制度和部门法实践的角度来看,法律解释学并非无药可救。法律解释学的发展必然是和法律制度的发展、部门法实践的发展、法律共同体的发展乃至法治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抽象的法理学建构和抽象的法理学解构都具有局限性。法理学视野下法律解释学所面临的困境,其实质是中国法理学所面临的困境,而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就在于法理学一直以来对部门法学所采取的疏离态度。  相似文献   

9.
10.
论科技法学的法理学基础及其二元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技法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科技的法理学意义是什么?作为科技法的核心问题,可能暂且难以找到确切的、能够实现逻辑自足的答案。但是,循着这个思路,笔者试图就科技法学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进而为找到答案提供思考的材料。一、何谓科技法学科技法学首先要分解为两个问题,一是科技法律学,二是科学技术的法理学意义。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法学形态上看,科技法律学可以只是把有关科技的法律法规进行归纳,并进行研究的学问。科技法律学可以只注重法律的表面联系和其表面的法律属性。而所谓科技的法理学意义则是指,科学…  相似文献   

11.
安乐死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理论上争议较多的热点问题.如何正确地认识安乐死的合法化问题,不仅是人类对法律的挑战,同时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本文作者从安乐死的含义、性质和分类出发,对安乐死在国内外的由来、发展演变过程以及有关这一问题所存在的不同争议均作了客观、全面的介绍,为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作者还对安乐死合法化争议较多的各种焦点问题和安乐死适用的条件保障问题作了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政法学刊》2016,(6):102-110
侦查行为对当事人的权利影响极为重大,必须引入监督机制,才可能保障侦查权的正确行使,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司法审查的方式对侦查权进行制约。一些学者以三方组合的理论为依据,提出对我国侦查模式进行诉讼化改造。但是,侦查模式的诉讼化改造不仅存在理论误区,而且存在实践困境。对侦查诉讼化如果缺少必要的警醒,可能误导侦查改革的方向,甚至为警察不作为背书。对我国侦查模式的改造,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采取内部法制监督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 ,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不仅是刑法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更是一个难点问题。说其“热” ,盖因经济犯罪是当今世界一个具有国际性的严重社会问题 ,经济犯罪对社会造成的物质损失远远超过传统的财产犯罪 (盗窃、抢劫、侵占等 )给社会带来的损害的总和。经济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不仅表现在干扰和破坏经济秩序 ,阻碍社会生产发展 ,而且强化损人利己的观念 ,对精神领域也带来巨大的腐蚀作用 ,因此 ,加强研究对经济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之策 ,对立法和司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应是刑法学者的责任 ,所以 ,研究经济犯罪的著作可说是“汗牛…  相似文献   

14.
杨斌  闫英 《行政与法》2005,(8):75-76,78
依法治税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行政执法人员应做到思必及法,言必循法,行必合法,树立依法治税的理念。制定税收政策不应溯及既往,税收政策法规口径应统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税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税务机关的办案能力和效率。加大税务执法检查监督力度,全面提高税务部门的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15.
合议庭的组成形式是功能理性的反映,但在实践中其功能则难以强化,有必要从改变审批制、集体参与一贯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6.
6月1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同志在中政委举办的全国政法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监管场所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通过创新教育改造方法,强化心理矫治,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真正使他们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按照这一指示,吉林省司法厅在深入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  相似文献   

17.
李云昭 《政法学刊》2006,23(5):113-117
公安民警合法权益受侵犯的原因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舆论导向的失误和偏差;法律法规不完善,公安民警正当的执法活动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证;使用警力不够慎重,导致警民关系紧张;民警整体身心健康状况不佳;民警在执法活动中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等。应建立和完善公安民警权益保障机制;保障公安民警身心健康,落实从优待警政策;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加强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的制度和法律建设;加速公安队伍物质装备现代化建设步伐,从而维护公安民警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Contractarian theories are meant to settle the issue of when political authority meets the conditions of rational legitimacy. The author addresses the same issue, but using different premises and a different conceptual frame. He takes as his point of departure the two basic problems which rational collective will-formation refers to - conflict-resolution and goal attainment. He then introduces the codes of law and power, with which such will-formation can be institutionalized. The legitimation gap that then still remains open can be filled by a practical reason which is not limited simply to morality but also permeates the procedures of law application, policy-formation and legislation. These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s remain within the limits of a thought-experiment.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困境:刑事和解制度的理性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伟 《河北法学》2007,25(5):41-44
刑事和解是西方社会在恢复性司法理念下所孕育的一种刑事案件解决模式.其理念产生和植根于其所存在社会的个人本位刑法观、刑事契约观和复合正义刑罚观.刑事和解制度的出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刑事案件的方案.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刑事和解本身的个人本位刑法观与国家本位刑法观之间、去刑化思维与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之间以及复合正义刑罚观与公众的报应正义的刑罚观之间的对立、背离与对抗.而刑事和解在中国情境下将可能出现对人人平等的刑事法治理念的冲击,对加害人、被害人的合法利益的损害,形成不公正的司法制度从而毁灭刑法的公众认同的制度隐患.理性地对待刑事和解制度,应当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人们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确立其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使之有效地调节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生活安定有序创造必要条件,是新时期加强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