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组织结构来看,美国有组织犯罪大致经历了从传统黑手党科层型向现代企业型和网络型演进的历程。从有组织犯罪本质认识来看,美国有组织犯罪经历了有组织犯罪民族论——经济论——再到“犯罪”与“组织”结合论三大阶段。美国有组织犯罪类型的流变与概念的演化对我国有组织犯罪治理进入“后打黑时代”有着诸多的借鉴和启示,其中最为迫切的是:对我国本土有组织犯罪的现状应坚持全景式认识,采取“治安秩序”与“经济秩序”并重的分类治理的执法策略,调整打击锋芒;在在刑法学中引入有组织犯罪概念,建构刑法有组织犯罪二元结构模式,进一步完善立法、严密法网;与此同时,进一步缓减在我国威权体制下有组织犯罪治理有效性与法治原则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论未遂犯     
犯罪从其完成的时间顺序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1)行为人决意实施犯罪行为;(2)为了实施犯罪行为而准备工具;(3)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4)实行终了;(5)构成要件的要素全部实现。犯罪发展阶段上的犯罪形态有既遂犯、未遂犯、预备犯与阴谋犯。本文将从未遂犯的成立条件来重点理解有关未遂犯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犯罪可以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而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研究是这些不同侧面的重中之重,犯罪——犯罪原因——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的研究轨迹,而犯罪——刑罚则大体体现了刑法学中的犯罪关系。但在这些研究中,人的主体地位是决定性的因素,人之为人,在于其情感因素的作用,因此,虽研究视角不同,但主体性因素决定了要对人的情感因素进行探析,其中,既有个体情感因素,也有社会情感因素。恰当评价情感因素的作用,在犯罪原因的探求中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而在定罪量刑的过程中亦是达至罪责刑相适应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美国"犯罪的一般理论"认为任何犯罪都是"低的自我控制"和适宜的机会相结合的产物。该理论为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犯罪机会纳入犯罪成因系统内。具体而言,未成年人经历不良社会化过程,导致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形成犯罪性;具有犯罪性的潜在未成年犯罪人在合适犯罪机会的推动下实施犯罪,成为现实未成年犯罪人。对此,应当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性的形成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机会两个层面来建构未成年人犯罪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5.
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整体现象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所以,预防该群体的犯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既具有青少年犯罪的某些共性,同时又具有流动人口犯罪的某些特性,是一定社会阶段各种社会因素作用于该种群体的一种折射。因此,预防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犯罪,必须要从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特点和犯罪规律着眼,建立以服务、管理、预防为一体的预防犯罪格局。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伴生现象,青少年犯罪问题同样困扰着正处于转型阶段的海峡两岸社会。在祖国大陆,青少年犯罪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是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但近二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社会转型的加速,青少年犯罪在数量上快速上升,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呈现出了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社会犯罪的特点。在台湾地区,随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的进一步演进和发展,虽然目前其现代化程度比大陆高,但还远未达到现代化的成熟阶段,转型社会的性质还十分明显,现代化初始阶段的诸多严峻的社会问题同样困扰着台湾社会,  相似文献   

7.
最近.有幸读了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犯罪学研究中心主任周路研究员主编的《犯罪调查十年——统计与分析》(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9月第l版).非常欣喜。这是一部洋洋40万字的关于犯罪问题的学术性资料分析著作.出版这类时间跨度长达lO年的数据统计分析专著.在我国犯罪学界似乎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8.
唐英 《法制博览》2015,(8):65-67
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是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交叉而成的复杂现象。这就使得共同犯罪的中止在认定上难度更大,更具有复杂性。犯罪过程的阶段性特征,要求在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共同犯罪成立中止的条件存在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李潇雨 《法制博览》2015,(8):249+248
犯罪未遂状态是指犯罪行为一旦发生则不会恢复,也不会发展,而是永远停顿在目前的阶段,犯罪未遂形态是直接故意犯罪在犯罪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目前理论界对犯罪未遂存在的范围,犯罪未遂的类型等理论已经成型,但理论成果对实务仍然指引,有些方面尚处于几乎空白状态,有些理论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对不同见解的质疑尚缺少相应的回应,因此,我们应该对犯罪未遂理论进行理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整体现象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所以,预防该群体的犯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既具有青少年犯罪的某些共性,同时又具有流动人口犯罪的某些特性,是一定社会阶段各种社会因素作用于该种群体的一种折射。因此,预防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犯罪,必须要从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特点和犯罪规律着眼,建立以服务、管理、预防为一体的预防犯罪格局。  相似文献   

11.
社区预防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解组理论作为一种研究区域性犯罪问题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具体的操作上,应从三方面着手进行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前端预防——改善社区生态学特征;中端预防——加强社区的非正式社会控制;末端预防——注重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相似文献   

12.
章洁 《法制博览》2015,(8):74-75
调查发现,近些年来,经常会有食品安全事故出现,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危害,这些食品安全事故,对社会道德良知进行了不断的拷问,也挑战到了刑法规制能力。为了更好的反应这些犯罪,立法机关修订了相关法律,对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制度体系进行了健全和完善。但是,要想真正有效规制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司法阶段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本文简要分析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适用性,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犯罪根源是犯罪原因论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是整个犯罪原因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而且对犯罪本质的认识和犯罪治理采取的样本途径也有决定性影响。《论人类社会产生犯罪的根源》(载《犯罪与对策》1993年第1期)的作者认为,本体意义上的犯罪在私有制建立以前即原始社会就存在,所以犯罪的根源并不是私有制,而是“一定社会历史生产力发展阶段的‘物质生产方式’”。对此观点,很有再探讨的必要。 该文开始就提出要建立本体意义上的犯罪学,并以这个“新概念”为基础展开论述。遗憾的是该文竟没有明确解释“本体意义上的犯罪”这一全文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不过,细读之下,笔者觉得该文作者是想提出一个涵盖一切的在任何社会任何制度下都能成立的犯罪概念。那么现实中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犯罪概念?该文作者希望突破以往犯罪学研究中的犯罪概念,建立以“社会危害性”为唯一标准的犯罪概念究竟能否成功? 犯罪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犯罪的专门学科,总要有自己确定的犯罪概念。该文为了强调所谓本体意义上的犯罪,特别选择了“罪”与“法”的衍生关系为切入点进行探讨,那么我们也由此入手,作一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上海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和对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刑法意义上的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上海地区完全有可能将未成年人犯罪控制在现有的水平上,未成年人犯罪率不太可能出现大的波动。我们对上海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形势持谨慎乐观态度,因为大量事实表明,上海地区未成年人犯罪有趋向严峻性的可能性,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可以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新一轮高峰的到来。上海地区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相对稳定,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上海地区具有将未成年人犯罪控制在现有水平上的可能,这是建立在深刻的社会发展背景分析和充分的科学根据基础之上的。保持上海地区未成年人犯罪稳定态势,需要我们加强和优化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将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思想和精神,渗透到改革的每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贯彻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信网、电视网、通信网三大网络的融合趋势不断加强,以及智能手机的日趋流行,网络犯罪的形态又出现了新的变化——智能手机犯罪逐渐引起人们关注。智能手机犯罪在传统的网络犯罪基础上又叠加了新的网络变量,并且由于其与传统的网络犯罪相比,有着终端难以认定、运营商默许配合等特点,使得传统刑法体系难以对之进行恰当的规制、给传统刑法体系造成挑战。对此,刑法应当做出适当的回应,从而对该类犯罪进行规制,保护公民的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不仅是祖国的未来更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每个家庭都有孩子,他们的安全和健康成长与家庭的幸福指数、社会的高速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新的犯罪群体——未成年人犯罪群体,其主要表现为犯罪年龄较小,犯罪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性大.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份关注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对未成年人本身的关...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犯罪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类社会开始就有的,它是特定社会的历史现象。它同其它犯罪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危害性,是犯罪学的一种特殊形式。马克思说:“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产生的。相反,犯罪和现行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马恩全集》第3卷P379)由此而知,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形式的犯罪,青少年犯罪也不例外,有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既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想象,也不是改革开放固有的产物,早就存在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只是在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色罢了。只有抓住改革开放中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问题,经过分析研究,掌握商品经济下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发展变化的特点及规律,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及措施,才能达到预防、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贩运人口”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的犯罪。联合国在2006年发布的首份全球贩运人口评估报告指出:“奴役的事实——以人口贩运为形式——在21世纪的继续存在,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耻辱。”事实上,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免遭以性剥削和强迫劳工为目的的贩运人口犯罪的侵害,而妇女和儿童是此类犯罪的首要被害人。亚洲国家因人口密集、贫困人数庞大而成为全球贩运人口最主要的源头地区,贩运妇女和儿童犯罪特别严重。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犯罪较之成年人犯罪具有冲动性、可塑性等不同特点,对其应适用特殊的刑事政策,相对来说各国普遍采取保护和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原则,加之以更为人道的处遏。体现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的运用无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暂缓起诉制度,从比较法的角度进行研究,对未成年人犯罪暂缓起诉制度提出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20.
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是刑事诉讼的两大职能,两者辨证统一,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纵使现阶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仍不能忽视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保护。本文从侦查阶段入手,就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侦查阶段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对警察在侦查中如何兼顾好两大职能及如何通过制度构建实现从惩罚职能向保障人权职能的转换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