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和谐大连"的生态文明,要弄清"和谐大连"生态文明的涵义和特点,深刻认识"和谐大连"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积极探索"和谐大连"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文明"一词,在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两种语境中本有不同的含义。中文"文明"由"文"与"明"合成,文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文","明"为"明明德"之"明",则"文明"义为吾人作为道德主体或伦理共同体成员,循"仁义"之道,以生命实践创造性地彰显人之德性秉彝,从而生成"人文化成"和"天下文明"的人类道德生活世界及其和乐美善。自从义为"市民化"和"文雅化"的西来词"色飞来"(civilization)被译为"文明"而在汉语中通行之后,中华"文明"的本义即被西方"色飞来"所混淆、遮蔽、覆盖、扭曲、侵蚀,以至于消解。中华"文明"本义被变乱和"色飞来"的盛行,实质上是现代版的"夷化夏"或"文明的野蛮化"。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只是一种人性"异化"的片面的理性文明,一种必须被更高的文明彻底超越的文明;而真正"人文化成"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明,从而也是人类文明的正道,乃是中华"文明"早已启示的德性文明。  相似文献   

3.
锐评     
《公民导刊》2013,(3):3
深圳:出台全国首部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于3月1日起施行。这是国内首部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在此之前,广东省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针对"何种不文明行为应进行处罚"、"不文明行为违法应如何处罚"以及"对不文明行为执法权"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了3轮民意调查,并举  相似文献   

4.
《今日浙江》2009,(2):64-64,F0003
1月14日,省运管局联合省文明办、省公安厅交管局、交通之声等单位对33家文明出租车车队、7家文明出租车企业进行了隆重表彰。至此,浙江全省已有475位"的哥"成为省级服务明星,969辆"的士"成为省级文明车,25家"的士"企业荣获省级文明称号。而通过各地组织的择优评选,11800位"的哥"成为星级文明司机,4500辆"的士"成为星级车,分别占到总数的13.1%和12.3%。文明之风正引领着浙江出租汽车行业成为流动的风景、文明的风景。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世界观。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内在一环,可能孕育着一种现代文明的新类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关键是要学会"生态修复"的"加法",做好"节能降耗"的"减法",探索"生态经济"的"乘法",摸索"生态综合治理"的"除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全面理解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建设须臾不可分离。它是三大文明建设面临生态危机后的必然抉择,没有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终究难成现实。生态文明建设并非独立于三大文明之外再建设一种新的文明出来,而是在三大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中来建设。生态文明予三大文明建设以"生态化"的引导、规范、限制和制约,确保其发展的"生态化"和可持续性,同时,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之间还相互支持和补充。它们的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7.
"文明"超越"主义"成为时代主题,这本身不是问题,也是时代变化之必然。但是,由于西方文明的固有问题,与当年的意识形态和主义之争一样,在各大文明开始重新建立文明身份认同的同时,又再次引发了"文明歧视"问题,并挑起了广泛的"文明冲突",这就让各种非西方文明不得不起而应对。  相似文献   

8.
文明是决定和影响人类活动的基本因素.冷战结束后,随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各种文明观的讨论逐渐演变成"文明学"的各种派系.本文从政治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的角度,对目前学术界关于"文明学"的三种基本观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概述了三种文明观影响下的外交理念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正生态文明呼唤"厚道发展"王治河:"两山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中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信心。那么,何谓生态文明呢?如果说西式工业文明是一种黑色文明、一种压制生命的文明,那么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就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和发展,是一种绿色文明、一种肯定生命的文明、一种厚道文明。  相似文献   

10.
在政治经济学中引进"文明"概念,包含"文明形态"和"文明类型"。世界呼唤生态文明。人类要争取从工业文明形态转向生态文明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九部分专门论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展现了文明形态转换的图景。文明形态转换的起步是绿色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产业结构生态化、技术发展生态化、生活方式生态化、思想观念生态化、管理制度生态化这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都有政治经济学问题。向生态文明形态转化,需要行为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这两个条件。社会理想目标的实现集中在三个领域: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关系公有化程度的提高、人的发展。理论界提出"生态人"概念,与"经济人"概念相对立,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国领袖的文明观,拥有的共通的底线共识是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学习与共同存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一整套"文明交流互鉴"的文明观,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理一分殊"以及"以大事小"的思想,这是对于其他文明的真正平等心与谦虚态度,如此才能"欣赏所有文明之美",进而"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君子成人之美"的大胸襟、大心量,也应该是大国领袖在底线共识之上更为高明而博厚的文明观。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带有"文明决定论"和"文明冲突论"色彩的言论在西方政界时有出现。近年来,法国政界在"文明观"层面上也存在一定争执,法国正在形成关于"文明观"的新的"政治正确"语境。而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上台后因"文明观"层面上的"言语失当"已经至少两度招致批评。从理论上说,无论是"文明决定论"还是"文明冲突论",都与西方在"文明"层面上的优越感有关。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我国学术界,"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的传统说法,被很多人坚持。这里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族群征服"与"文明中断"的关系。一般而言,造成文明中断与消失的原因,不外自然灾难与族群征服。就目前所知,在世界古文明(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希腊、罗马等)中,中断与消失了的文明,多缘于族群入侵与征服。但就历史实际而言,族群征服可以造成一种文明的暂时中断,但并不一定造成永久毁灭与消失。因此,在判断一种文明是否中断与消失时,不能简单地将"族群征服"与"文明中断"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4.
李国锋 《理论月刊》2014,(4):157-159,163
生态文明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的人类文明的新阶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其生成和存在的特定逻辑路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是对人类持续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否定之否定"形式的超越,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螺旋式上升";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又是一种后现代的"后工业文明",能够修复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断裂"。  相似文献   

15.
政策能否落实落地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生态文明政策具有定位多阶性、功能多样性、构成多维性、过程往复性和效果释放长程性总体性等特点。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案例说明,生态文明政策对具体社会情境和具体政策对象的应用会产生各种适应性问题,导致政策效果释放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克服当前生态文明政策实施困境,重点是实现生态文明政策功能从"限制性"向"发展性"转变,生态文明政绩考核从"轻量级"向"重量级"转变,生态文明政策运行从"单向支配型"向"合作交互型"转变,形成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组织之间体现平权特征的可持续、合作式政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时空压缩"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时空压缩"给我国生态文明带来影响是双重的: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择优综合"的外部条件,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同时,时空压缩性也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国内外的双重挤压。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浙江实践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不仅是理念的提升、思路的拓展,更是实践的突破、制度的创新。浙江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和机制体制创新,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注入了"浙江元素"。  相似文献   

18.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制定"十三五"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必须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要处理好全局性、根本性的利益与相关地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把生活在生态核心区的百姓看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在生态文明规划中强调"禁止"类语言的同时,还应有更多的"民生"类表述;按照市场原则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矛盾,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和而不同"主要表明的是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态度和体现文明平等性的交往交流原则,而"通而不统"则主要表达的是文明交流交融的行为准则和实现文明互联互通又不消解文明丰富性的文明理想。"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特别是"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消解文明冲突、促进文明融合的一剂对症良药,需要我们深度挖掘、深入研究、深刻阐释,以达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今日浙江》2009,(2):F0002-F0002,I0001
台州市交通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以"建设文明、服务文明、执法文明和全面提高队伍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三文明一提高"工程,取得丰硕成果。继获省级文明单位,台州市文明行业等荣誉后,又被交通部评为全国交通系统文明单位,这是我省交通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市级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