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提供这样一种设计的框架:把经济法的基本理念确定为追求社会整体利益,进而剖析社会整体利益的三个立脚点为,摆脱国家主义,兼顾个体利益,弘扬社会;通过这三驾马车对未来中国西部反贫困提供合理实际的设计和最强大的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的反贫困机理和制度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大洪  廖建求 《现代法学》2004,26(6):105-112
贫困体现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而这两个失灵是经济法产生和发展完善的理论基础;反贫困所体现的公平观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经济法之实质公平的典型表现形式;政府反贫困行为还与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整体利益相契合,体现了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思想;因此,经济法可以从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方面进行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3.
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帆 《现代法学》2005,27(5):118-122
目前一些关于经济法理念、价值以及基本原则的讨论,除了语言表述上的差异外,内涵上也有很大不同。笔者认为,经济法的价值并不能脱离法律价值之公平、秩序、自由的范畴,但必须具有其独特的解释;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则应当回应和体现其对法律价值解释的意义。本文试图梳理经济法价值理念与基本原则的关系,并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表述为:适度干预原则、公共利益原则、合理竞争原则、弱者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4.
论经济法的理念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秉承了大陆法系传统,从“无法无天”时代一路走来的中国,曾几何时,由对法的渴求、向往,演化为法的形式崇拜:似乎法即法条、立法,“形式正义”、“法律真实”至上而置实质正义、客观真实于不顾,将公法与私法、民事与行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截然对立,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在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中表现尤甚。诸如在法庭设置中令民事和行政严格分野、非“民”即“行(政)”,导致土地、国企、商标、产业政策推行、政府涉足经济的管理等亦公亦私的纷争无从适当司法;一个政府采购合同分拆为两个诉讼,无奈一方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胜诉、却在民事诉讼中败诉,两个判决冲突,无法执行,在同一个案子中都做不到“法制统一”;又有法院在侵权纠纷案中判决一方当事人胜诉,却声称产品不合标准的事属政府主管,法院不能责令他方当事人停止侵权行为,只好让其继续贻害他人和社会;在公司法、物权法等的修订或起草中,总有人无视社会现实,希望推开或绕过国有财产管理经营问题,将其弄成纯粹的民法或商法,等等。这些,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了难以愈合的伤害。这一切,皆可归结为缺乏适当的理念之故。缺乏公平、衡平、正义、诚信的理念,就没有法和法治,徒有其表的立法、法条、法袍何益之有。缺乏公私交融,官民  相似文献   

5.
经济法的价值以及经济法的理念是经济法理论体系中的基本问题.在经济法学界,有学者将经济法价值与经济法理念不加区分,或者觉得没有区分的必要,也有学者提出经济法理念和经济法的价值是不同质的两个概念.解读经济法的理念与价值,明晰其中的内涵,有益于经济法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经济法价值和经济法理念的不同学说,认为经济法价值和经济法理念是不同质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构成体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法诞生至今,对经济法理念还一直存在误解,本文以制度变迁的理论为出发点,分析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法理念的影响及其经济法理念的变革。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的理论为经济法理念的发展和更新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和重要的启示作用,经济法的理念必须紧紧的跟随着制度的变迁而发展和更新,进而更好的指导经济法律制度和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与中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关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研究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的视角和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解读方面存在分歧。经济法基本原则应该是经济法特质的体现。在建构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经济法应确立平衡协调、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三原则。  相似文献   

8.
9.
浅议经济法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阐述"理念"和"法的理念"的内涵,得到经济法理念含义的概括:经济法的理念就是制定实施经济法所期望达到的社会效应或者目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理念并非只存在于主观世界中,所以经济法理念必然与时代息息相关,通过与民法的比较,笔者发现近代出现的经济法的意义在于它的实质正义,即保护弱者达到结果上的公正,而这也正是经济法独立存在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0.
周福勇 《法制与社会》2010,(18):115-115
相对于民法和刑法而言,经济法的基础原则并没有像这些部门法一样确定,原因在于没有相应的法典,无法明示出来。本文简要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进行了概述,在概述中引出经济法的三个基本原则,并对这三大原则从内涵和价值意义上予以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11.
略论经济法的理念、基本原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功耘 《法学》2007,(3):16-24
中国的经济法究竟是干什么的?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它与民法、商法、行政法和社会法等法律部门是如何分工调整诸多社会经济关系的?我们组织发表的这组文稿,结合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历史任务,从经济法理论到经济法的社会实践,作了比较透彻地阐述,有一定的说服力。特推荐给读者。  相似文献   

12.
论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英 《法律科学》2004,22(4):47-52
经济法的价值具有多元性 ,但当其多元价值发生冲突时 ,经济法应当以效益作为其基本价值。以效益作为经济法的基本价值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体现在经济法的具体制度中。经济法效益价值可以通过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和经济司法等途径得以实现 ,并与经济法其他价值存在连动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3.
卢萌萌 《法制与社会》2010,(34):386-386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学的基本问题,在进行经济法学研究的时候,经常作为经济法的研究对象。目前阶段的,关于我国的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很多的说法,这就可以看出我国在该研究上不是很成熟,其理论仍需要完善。我国目前确定的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不够完备,但随着经济法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的深入,对经济法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同时完善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经济法学理论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4.
法是为满足社会关系的调整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总是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现实需要。中国现代经济法,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而产生、发展的,与经济建设步伐息息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法的调整范围也出现了明朗化的趋势。宏观经济管理关系、市场经济运行关系和国有企业内部特定的经济管理关系,既不属于行政法的调整范畴,又超出了传统民商法的界限,但是三者紧密联结为一个统一体,构成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并由此决定了内涵于中国现代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国内经济的扩展和深化,其本质是经济自由的发展和提升。经济的全球化会对国际经济法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对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影响。国际经济法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国家经济主权原则,公平互利原则国际合作与发展原则.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影响可以归纳为经济主权的弱化、经济公平的深化和经济合作的强化.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行政许可法的制度设计出发,论述了行政许可法与反腐败、腐败与贫困的关系,进而从行政许可法的制度设计层面论述了其与反贫困的关系,最后给出了笔者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基础理论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特征,中国经济法基本原则与经济法价值之间的关系,中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构成,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如何贯彻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等问题是研究中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基础和核心。对这些问题的新探索、深入研究,必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也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稳健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经济法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理念范畴和价值范畴。法的基本精神、法的指导思想以及法的立法宗旨即为法的理念;法作为客体、人作为主体,客体对主体即法对人的正确引导即为法的价值。在经济法学界的理论研究中理念和价值一直是重中之重,准确地认识经济法的理念及其价值范畴,有利于经济法理论系统的形成及其创造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经济法理念研究处于经济法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对经济法理念与中国哲学思想之间的关联性探究更是稀少。由于从哲学等视角指导经济法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研究不足,经济法难以用理论推进自己的具体制度的完善,进而也导致了理论对实践的脱离。经济法中的以人为本、集中民主、平衡协调等理念是中国哲学中民本论、合分论和中庸论等思想的传承发扬;经济法理念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中国哲学思想不断推进,从而推动经济法理念下具体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整个经济法活动的,对经济法的制订、执行和发展适用起统率的作用的基本准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基础性问题之一,自从经济法在中国兴起以来,该问题一直是经济法学界广受重视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的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由三部分构成:平衡协调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和责权利相统一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