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根据外交解密档案和有关当事人回忆,由于国民强烈的反核感情和战后特殊的国际环境,战后日本的核政策表面上主张"和平利用"核能,倡导"无核三原则",加入《核不扩散条约》,没有公开制造核武器。然而,在和平利用名义下进行的核电开发,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军事意图,与追求核武器"制造"能力的军事目的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核电"与"核武"互为表里的复合型政策体系。在该政策的推行过程中,日本还先后两次与美国签署"核密约",允许美国"运进"核武器,寻求美国的核保护伞,并在依赖美国核保护伞的背后,通过发展核电,行独立保持"制造"核武器潜在能力之实。  相似文献   

2.
虽然双方都乐见"削核",但是"削核"的底线并不一致。莫斯科希望达成"战略均势",即"以最小开支维持与美国在进攻性战略武器领域的力量均衡"。而华盛顿宁愿将双方核弹头减到最少,以便通过发展反导系统等措施,实现美国"非均势"下的战略优势。  相似文献   

3.
2017年底至2018年初,美国特朗普政府连续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防务战略报告》《国情咨文》和《核态势评估》报告,基调一脉相承,即强调"美国第一",把中国和俄罗斯定义为"修正主义者",并要与之进行"战略性竞争"。在特朗普政府看来,恐怖主义、地区核问题构成对美国直接、现实挑战,但未来真正威胁其霸权地位的则是中国和俄罗斯,美国必须把国家战略重心转向大国战略竞争。美国新一轮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必将对未来的大国关系和国际局势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7月14日,经过艰苦的18天密集谈判,"伊核问题六国"[1]尤其是美国与伊朗终于就全面解决"伊核问题"达成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由于"伊核协议"有力地维护了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成功地预防中东地区爆发大规模战争,同时提供了一个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重大国际争端的有益经验,因此,它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  相似文献   

5.
美国总统特朗普2018年5月8日宣布,美国将退出伊朗核协议,称其是一个"全方位的失败",并宣布重启因伊朗核协议而豁免的对伊制裁,旨在削弱伊朗在中东地区日益上升的影响力,扶持美地区盟友,以最低代价维系其对中东局势的主导权。美国此举或使伊朗国内保守力量上升,重回与美对抗轨道,并将导致中东局势更趋恶化。  相似文献   

6.
赵博渊 《南风窗》2014,(8):71-73
2010年创办核峰会起,奥巴马政府的"讨钚"行动就开始了。这是奥巴马的全球一盘棋,以示并非专门敲打日本。而日本的低调配合,为奥巴马4月访日省去不少波折。3月24日至25日,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召开,商讨核反恐问题。而由1月份共同社首先曝光的美国向日本讨要冷战期间赠与的敏感核材料一事,也在峰会开幕当天获得初步解决。日美首脑发表联合声明称,日本将向美国移交数百公斤敏感核材料,包括高浓  相似文献   

7.
陈言 《南风窗》2014,(4):70-73
<正>美国对安倍主张"摆脱战后政治体制的束缚"持很深的怀疑态度。由于冲绳地方选举未能如愿,安倍去年底送给美国的大礼基本落空,日美关系将更加不顺。在美英法德等国领导人"集体回避"背景下,2月上旬中日领导人先后到俄罗斯索契与普京会谈。日本媒体报道称,安倍首相把参加冬奥会开幕式看成是打破中国对日包围网的一张王牌,临时更改了原拟出席闭幕式的行程。相比中国不让自己在索契开展日中"走廊外交",安倍更对自己去年底参拜靖国神社后美国表示的"失望"耿耿于怀。安倍希望在3月下旬海牙核安全峰  相似文献   

8.
美欧与伊朗在"伊核问题"上针锋相对、互不退让,经过10个多月的激烈争斗后,于6月初向伊朗提出了一个条件更加优惠的一揽子解决新方案.新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美欧,特别是美国对伊朗强硬立场的无奈,但同时也是布什政府以退为进,争取主动,为组建对伊朗制裁的广泛国际统一阵线新的外交努力.新方案虽使伊朗与美欧紧张关系得到短暂的缓和,但因"伊核问题"涉及到双方的根本利益,双方都难以做出实质性的让步,因此,估计双方的斗争还会持续,中东海湾地区围绕着"伊核问题"的紧张局势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相似文献   

9.
1979年伊朗暴发伊斯兰革命后,美国与其绝交,从那以后它总是揪着伊朗不放,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美国先是指责伊朗扣压其外交官作人质和输出伊斯兰革命,称它是"无赖国家",并对其进行长期制裁;"9.11"事件后,美国又把伊朗与"基地"组织强行挂钩,将其纳入"邪恶轴心";美国还谴责伊朗支持伊拉克什叶派制造反美动乱;最近美国又对伊朗的核问题大做文章,指责它在核计划上向国际社会撒谎,以和平利用核能作为幌子,暗中却在研制核武器,可能会在3-5年内制造出一枚核弹,严重威胁美和其它国家安全等等.伊朗坚决否认美国的上述指责,并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甚至表示要生产离心机.  相似文献   

10.
拜登政府将延续前两任政府从中东进行战略收缩的基本路线.结束"无休止的战争"、重返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和推行价值观外交,将成为拜登政府中东政策的三大优先任务.拜登政府中东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遏制俄罗斯和伊朗并重拾中东地区事务主导权.恢复美国的领导地位,强调多边主义,淡化军事作用,突出价值观外交,重视外交的机制化而非"私人化",将构成拜登政府中东政策的主要特点.拜登政府或将难以摆脱21世纪以来美国中东政策的宿命,美国在中东"欲离还留"的趋势恐难改变.  相似文献   

11.
由于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并重启对伊强硬政策,伊朗局势在短暂平稳两年后再度升温。当前,域内外大国围绕伊朗问题激烈交锋,远超出伊朗核问题本身。地缘政治竞争构成大国博弈的中心议题,而这反映了"后美国时代"新的中东地缘政治秩序。这场博弈不仅关系到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存废,也关系到海湾地区的稳定和中东地区安全秩序的重建。当前背景下,伊朗核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美伊之间的博弈,也与国际社会能否制定一个地区性集体安全解决方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偏信的土壤     
谢奕秋 《南风窗》2012,(7):12-12
美国目前最闹心的事,不是拯救叙利亚人民于水火,不是遏制伊朗、朝鲜的核、导开发,更不是与中国的反倾销大战,而是自己的大兵在阿富汗南部枪杀17名平民,引发阿举国愤怒,不仅危及美阿之间的撤军后续安排协议,冲击5月芝加哥北约峰会,也令美国软实力严重受损。五角大楼坚持屠村是个人行为,说幸存者看到的多名美兵是后来乘直升机空降的救援人员。阿富汗方面,卡尔扎伊政府"采信"村民的说法,一口咬定是美军集体作案,甚至称美国是"魔  相似文献   

13.
<正>波斯湾上空的和平"曙光"伊朗核问题由来已久,错综复杂,牵涉到的国际关系和国家利益微妙敏感,围绕伊核问题的对话谈判也一波三折。2006年1月初,伊朗宣布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引发国际社会的关切和忧虑。同年7月,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推动下,伊核问题被提交至联合国安理会。随后,美、英、法、俄、中、德六国官员多次举行会晤,寻求伊核问题解决方案。2008年7月以来,六国与伊朗举行多轮对话,但由于双方在铀浓缩、制裁等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赵博渊 《南风窗》2012,(9):82-83
美国暗示可以向俄罗斯妥协,终止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并有意在东亚和中东建立反导系统。这一布局会让东亚一些国家短期内感到安全,但在中长期势必加剧军备竞赛。就在两个月前,美国承诺援助朝鲜24万吨粮食,条件是朝鲜暂停一切涉核及远程导弹的活动。3月中旬,平壤变卦,宣布将于4月12~16日的某日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这种  相似文献   

15.
崔磊 《国际展望》2011,(5):44-57
美国国内在利用核电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拥核派和反核派的分歧主要是在核电成本、核能安全以及核能是否环保等方面。受今年3月日本核危机影响,美国反核势力上升,核能辩论的重点转向核能安全,具体体现在核电站抵御灾害、核废料储存、新建核电站以及现有核电站延长运营期限等议题上。受此影响,短期内美国核能开发速度会放慢,但奥巴马政府的核能政策不会作出实质性调整。  相似文献   

16.
伊拉克战争后海湾的安全局势每况愈下,伊朗核问题、恐怖主义、格局失衡、宗派战争和革命隐患成为困扰海湾主导国美国的重大挑战。严峻的形势迫使美国推出奥巴马主义,以接触伊朗作为解决核扩散和海湾安全的重要政策和手段。2015年7月签署的伊朗核问题最终协定证明奥巴马主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美伊能否完全和解,伊朗能否成为美国的地区帮手仍存在变数。"跷跷板效应"的存在也加大了美国同海合会国家的分歧。海湾地区的权力转移让海湾地区格局从美国主导型向域内大国参与—域外大国主导型演变。  相似文献   

17.
自伊拉克战争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不断在伊朗核问题上大做文章,致使伊朗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越发剑拔弩张,美国和以色列更是多次扬言要对伊朗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在波斯湾地区,战争一触即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为了展示自己的武力,震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伊朗频繁举行各种军事演习,伊朗精神领袖哈姆内伊和总统内贾德也多次视察演习的主角--伊斯兰革命卫队,并发表演讲鼓舞士气以提升革命卫队的革命和宗教热情.伊斯兰革命卫队再度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阿拉伯之春"爆发10年来,伊朗区域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引发美国加紧对其进行制裁打压.纵观过去十余年间美伊关系走向,围绕伊朗核问题谈判、核协议签署和毁约以及重返协议成为一条重要主线.伊朗核问题是美伊矛盾中非常突出的外在表现,但其并非影响美伊关系的核心因素,而是二者长期交恶催生的一个结果.值得注意的是,美伊对抗已经越来越违背各自的国家利益,两国对双边关系的反思迫在眉睫.美伊关系发展至今即使不是最低点,也已经是在底部区域.虽然两国在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上分歧仍存,但从大趋势来看,未来美伊关系有望好转.  相似文献   

19.
美国与印度2005年签署的《美印民用核合作倡议》(CNCI)和2007年签署的《美印123协议》使美印核关系引起国际关注。通过回顾战后50年来的美印核关系,本文认为美国推动印度核工业发展的过程可以分成直接扶持、间接支持和再直接合作三个阶段。虽然在不同阶段地缘制衡、核不扩散、经济利益、能源安全、国际机制等因素或独立或交织起作用,但只有美国地缘制衡战略能解释美国为何在战后50年里持续协助印度核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美国正借助朝鲜核威胁将环西太平洋亚洲各国统合到自己的全球战略中来。2006年对于美国和亚洲都无疑是个朝鲜年,更是个核之年。美日的金融制裁、海上禁运,朝鲜的导弹试射,乃至地下核试验,都把亚洲搅得乌烟瘴气。朝鲜核问题影响深远,以至于连远在阿拉伯半岛的也门也嚷嚷着要求核武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