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90高龄的李行东,原是新四军五团一营一连战士,机枪手,参加过保卫繁昌、保卫皖南的战斗.皖南事变中因受伤失散回到家乡务农.……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九年春天,在皖南繁昌抗日前线我第一次见到谭震林同志,当时,他担任新四军三支队的副司令员。原任新四军参谋长兼三支队司令员的张云逸同志,已经过了长江,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总指挥,三支队的军政工作和部队活动区域铜(陵)南(岭)繁(昌)的地方民运工作,都由谭震林同志直接领  相似文献   

3.
<正>新四军成立之初,4个支队中,有一个支队没有挺进敌后,而是用于正面战场一线防御,它就是留守皖南的第3支队。在1939年的5次繁昌保卫战中,不惧强敌,勇猛机智,越战越勇,赢得了皖南民众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向世人证明了新四军在兵力弱小、武器装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仅善打游击战,也能打运动战、防御战,是当之无愧的抗日铁军。从闽北到皖南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历  相似文献   

4.
1941年1月4日,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发生后,新四军3个纵队都进行了转移、突围.其中,新四军第2纵队在皖南事变突围脱险中一直作为主力,拱卫在军部和军首长周围,尤其是在石井坑血战中,担纲坚守,殊死拼搏,为军部决定最后突围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后来突围时,折转向北的第2纵队最早从繁昌油坊嘴渡江成功脱险.  相似文献   

5.
1941年1月初,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当时,我所在的新四军第二支队老三团六连,事变前担负着保卫新四军军部的重任,事变之际又是军部中路纵队前卫部队的尖兵连。这里我所回忆的就是六连在皖南事变中艰苦奋战,突出重围,五  相似文献   

6.
1938年4月新四军军部迁至皖南后,驻江南的第一、二、三支队隶属国民党第三战区,驻江北的第四支队隶属第五战区。国民党军事当局指令新四军的作战任务是:在苏南、皖南、皖中敌侧后进行游击战争,破坏敌交通,袭击敌人,牵制敌人。划定新四军的活动区域是:南京、江宁、镇江、句容、溧水、高淳、丹阳、当涂、芜湖、繁昌、铜陵、南陵等日伪统治中心和狭小地区,东西不过百余公里,南北仅五六十公里,并一再下达指令不准  相似文献   

7.
谭震林是被毛泽东誉为“第一个赞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人”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即使在战争年代,于硝烟炮火之中,他也为人们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和佳话。抗日战争时期,他在繁昌县中分村的战地浪漫曲便是一例。1938年冬,谭震林率新四军三支队由南陵县沙滩脚移驻繁昌。支队司令部驻扎在赤吉乡中分村。繁昌是皖南前线的一个重要前沿阵地,位于芜湖至铜陵一段长江的突出部,境内山岭起伏连绵,同时与我军部后方的山地连成一片,实为皖南门户。日军要从芜湖威胁我后方,繁昌是他们必争之地,铜繁前线,战斗异常激烈。炮火连天,…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新四军军部和主力驻扎在皖南的部队1万余人,活动范围仅限于安徽省泾县和繁昌一带纵横不到100公里的狭窄地区,且北临长江沿岸日伪据点,东、西、南三面有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驻地,可说是一面临敌、三面受围。面对复杂局势,新四军时时有被围歼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李一氓谈皖南事变与项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一氓在皖南时期任新四军秘书长,也是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的秘书长,是皖南事变的见证人之一。南北、董之曦二位同志于1982至1990年期间多次访问李一氓,根据他的几次谈话内容,以及他的两次书面答复,整理成这篇文章。现将此文发表,供党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谭震林曾被毛泽东誉为“第一个赞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人”,抗日战争初期,他任新四军第二、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对内为政委)。1938年5月至1940年4月,在繁昌、铜陵、南陵等地指挥军民对日伪进行斗争,为建立皖南抗日游击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还传颂着许多关于他顾全大局、至诚抗日的佳话。  相似文献   

11.
皖南事变后,不少人对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等人所引导的皖南新四军北移路线问题提出质疑.笔者试从当时的现实条件出发,就皖南新四军北移路线问题谈点个人看法.1940年10月国民党当局发出皓电,强令江南(包括苏南、皖南)所有新四军部队限期北移.中共中央从团结抗战大局出发,于11月初作出新四军江南部队北移至长江以北的决定.至11月中旬,经叶挺与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谈判,顾祝同同意皖南新四军经苏南移苏北,  相似文献   

12.
正从红军时期开始,人们就知道有一个军中医生"戴胡子",他喜欢留一把山羊胡子,身材瘦削,颇有几分道骨仙风。"戴胡子"的真名叫戴济民,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医务工作者,曾担任过红一军团卫生部医务主任、新四军军医处副处长、卫生部副部长等职。而且,他早年还是一位基督教徒。戴济民,1889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一个贫民家庭,是家中的独生子。幼时举家迁至皖南繁昌,父母以务农为生。戴济民7岁丧母。因父亲信仰基督教,在教会的帮助下戴济民先后免费在繁昌小学、芜湖  相似文献   

13.
1941年1月1日深夜,刘少奇正准备上床就寝,机要员送来新四军军部急电。电文说:“我们决定全部移苏南。”此电是发给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并告诉刘少奇、陈毅的。刘少奇看了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项英终于同意率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转移了。担心的是,现在向苏南转移能安全吗?长期以来,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驻在皖南任县、繁昌一带纵横不到100公里的狭窄地域,北临长江,和日伪沦陷区,东、南、西三面被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监视着。中共中央鉴于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的险恶处境,三令五申要其北移。项英由于受王明右倾错误的影响,对中…  相似文献   

14.
《新长征》2021,(1)
抗战全面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关于编组新四军的协议,原活动在闽北、闽东等地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张云逸兼任支队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下辖第五、第六团,全支队共2100余人,担任策应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保卫新四军军部领导机关及后方单位等任务。1938年6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航运线,以策应对武汉的进攻,命令驻芜湖的8伪军加强攻势。应国民党第三战区之邀,新四军三支队开赴皖南前线,接替国民党军-四四师在红杨树镇、青弋江、峨桥一带的防务。  相似文献   

15.
万正  周希灿 《广东党史》2004,(2):26-28,37
1940年7月,叶挺将军到达重庆,邀请著名音乐家任光去皖南。经周恩来同志批准,任光光荣地参加了新四军。同月下旬随同新四军军长叶挺到达皖南,被分配在战地服务处,负责音乐工作。他到新四军创作的第一首歌  相似文献   

16.
为了纪念皖南事变烈士殉难和新四军重建军部60周年,特将时任新四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兼统战部副部长的夏征农同志,在皖南事变中突围到达苏北的传奇经历记录在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新四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不仅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皖南事变前也接受国民党政府军事机构的指挥,而皖南事变后则完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新四军所属各部机构调整较频繁,指挥关系变动较大,与新四军密切相关的中共组织变动也较多。  相似文献   

18.
乐时鸣 《世纪风采》2006,(5):26-26,25
袁国平同志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今年是他牺牲65周年、诞辰100周年。袁国平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新四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在创建新四军和新四军政治工作建设上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皖南事变新四军损失考□童志强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国共局部内战中遭到的最严重的一次损失。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损失究竟有多少?长期以来,史学界众说纷纭。以四本比较权威的党史专著和工具书为例,从中可见对这一问题的表述就大相径庭:胡华主编的《中国革命史...  相似文献   

20.
海春 《党建》2004,(12):40-42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及皖南事变烈士陵园这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旧址群之一。现保护原陈列的旧址有:司令部、大会堂、政治部、战地服务俱乐部、修械所等10余处。并设有《新四军在皖南》列馆,详尽展出了新四军创建、发展的光辉历程和震中外的“皖南事变”的悲壮历史。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坐落在泾县城郊水西山风景,是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50周年而建。色的纪念碑上铭刻着金色的大字:皖南事变死难烈永垂不朽!地址:安徽省泾县云岭镇电话:(0563)5900315古田会议纪念馆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