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  相似文献   

2.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 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 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  相似文献   

3.
读屈原和司马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4.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5.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后世一直将屈…  相似文献   

6.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  相似文献   

7.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忍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困扰着我。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  相似文献   

8.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9.
自儿时听三国故事开始,就知识诸葛孔明是智者的化身,以后自己读《三国演义》,孔明始终是我崇拜的至圣偶像。所以,对他错用马谡、通失街亭总认为是小节,并为先生的这一错不知惋惜了多少年。84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我几乎一集不拉地看完,最喜爱的人物当然也是也明,可渐渐地我对孔明的过失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以为孔明  相似文献   

10.
感悟苦难     
儿时,家境贫穷,冬天下雨,上学也是打光脚,脚趾头被冻得像小红萝卜。每当这种时候,我一回到家,母亲便急忙打半桶热水,为我搓洗冻僵的小脚.眼睛直直地盯着我,心里在说:“儿啊!妈妈对不住你,”于是.阵阵暖意溢满心头。  相似文献   

11.
我为书而读     
我是一名文学编辑,可以说是职业读者。但我经常读的,却不能说是书。它们尚未出版,还在审阅之中。最终能否面世,在我负责的权限内,也取决于我的鉴定。当然,我这里通不过,在他处却畅销,这种事情时有发生。那是另外的议题,我此刻要说的是:我希望我所读的那些原稿都能成书,我为书而读。原稿中大多数,恐难再有人读,我便是那唯一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读者。这样的读,苦不堪言,只因职责所系,必须吞咽下去,有点儿像神农氏尝百草。但又正缘于此,却也乐在其中:千淘万滤,总有真金,一旦发现值得奉献广大文学读者的佳什,欣喜之情不…  相似文献   

12.
变迁     
久违农场的老街了。曾有数次,它都在我的梦中闪现。许是怀旧,前些日子我旧地重游,儿时那其乐融融的感觉已无从寻觅,老街冷清多了。 记得儿时家住连队,那时生活条件差,吃得苞谷面馍,菜里也很难见到肉。于是我常常盼过年——那是我最快乐的日子。待望眼欲穿的日子终于来临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它是一个灿烂而奇异的存在:如果将它作为小说来读,它充满了历史和传说;如果将它当作一部文化人类学著作来读,它又充满了虚构和想像.这就是我翻开此书的最初原因,但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我常常不由自主地陷入无穷尽的思索之中,这种深深的思索最终成了我继续读下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儿时我就听说。南京北极阁山上有一茅草屋,是当年宋子文居住的地方。我当时心里疑惑,宋子文不是银行家吗?怎么会在茅草屋里?  相似文献   

15.
正捧起一本书,就像打开了一面镜子。镜子里的人,平静、恬然,似乎正在静静的小河边,欣赏着挂在空中的一轮圆月,再无年少时期的惶恐与无知。儿时酷爱读书,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尚处艰难,买书是件极奢侈的事。爷爷家有很多藏书,大多书页泛黄,有的已经残缺,那便成了我的乐园。一次,捧着一本袖珍的《西游记》,躲在小巷背后,痛痛快快读了起来。被家人找到时,我还沉浸在"那长老马上心惊,孙大圣布施手段,  相似文献   

16.
正虽然女儿和你们住在一起,每天有说不完的话,但今天我想以写信这种方式和您们聊天,想和你们说说我的心里话!爸爸、妈妈,我感谢您们养育了我,这份恩情是我一辈子还不清也还不了的.我不会忘了生活中您们对我的点点滴滴。还记得,儿时的我跌倒时是妈妈扶我起来;还记得,在我无措彷徨时爸爸为我指明前方的路;还记得,睡觉时妈妈为我盖的被子;还记得,哭泣的时候爸爸告诫我要坚强……有太多的太多,深深的印记在我  相似文献   

17.
余生也晚.已经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了.没有看到和体验过真正的前朝遗俗.只能通过儿时过端午(西宁方言读“端午”如“当午”)节的一点印象.“自将磨洗认前朝”了。西宁的生活水准在当时还是非常低下的。平时难得动荤腥,更难得的是吃甜食了。而在端午节大肉韭菜包子和枣儿糯米粽子.同时能满足我们这些味蕾特别发达的小小饕餮者.这就是儿时的我们这代人企盼端午节的原始动力了。  相似文献   

18.
说到文风问题,我反而感觉现在的文风跟上世纪90年代比已经好很多了。其所以有这种感觉,可能是因为我经常看微博的缘故,像微博那样的东西写的都挺清楚的。90年代我们的文风是很糟糕的。我印象最深的,上研究生时开学第一天去见导师,导师的第一句话就说:这三年不要读中国人写的书。后来三年,读的绝大多数是那种翻译腔的文章。当时不光我自己,身边的很多同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是与我儿时的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愿意尽己所能,献身地震监测事业,为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雪之恋     
也许是因为性格的原因吧,我深深地恋上了冬日的雪。 儿时,我曾喜欢雪。不过那只是为了儿时的顽皮。一夜醒来,惊喜地跳进没有人践踏过的雪地,把脚轻轻地踩下,又轻轻地抬起,为的是看看自己留下的脚印。那是一种多么清晰的印迹呵!尽管那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