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书红 《理论导报》2014,(12):14-15
正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新媒体平台扩散、流行且呈泛滥之态势,是国际国内各种思潮交互作用的反映,其特点及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价值取向更趋明显。借助新媒体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与传统方式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虽然传播的路径不同,但是隐藏在其华丽外表下的险恶用心与价值取向却是相同的,目的都是否定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其危害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适应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2.
正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裂变式发展,正在给媒体格局、舆论生态、思想观念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互联网逐渐成了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当前人们在理论界、学术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更要关注新媒体背景下的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恶劣影响。否则,任其呈泛滥态势,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将是有极大危害的。从一个微博案例看历史虚无主义的恶劣影响2013年9月1日,网名为[IN汉中]的网友发了一条微博,内容如下:[#汉中邻居#]在西安街头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重评"历史"、还原"历史的名义迅速蔓延,其传播形式更加隐蔽化,传播内容更具虚伪化,传播主体趋于多元化,给青年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网络传播进行治理,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实施科学的网络舆情引导,提升青年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化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正向成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呈现泛滥之势。"戏说"历史,"重新评价"革命英雄人物,宣称马克思主义为"历史虚无主义"等,都给大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高校党委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扎实抓好主题教育,营造生动活泼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建设,从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微信、微博、微视频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强大的传播功能和广泛的受众群体,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和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历史虚无主义披着"重新认识历史、还原历史真相、支持言论自由"的虚假外衣,借助网络传播进行全方位渗透,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削弱民族自信心与政治归属感,危及网络生态安全,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为此,相关部门应发挥社会主...  相似文献   

6.
<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象征。在新媒体时代,党史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便捷,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应该引起党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不容忽视的党史信息传播互联网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微博、微信、博客、拍客等共享信息平台、社交网络的兴起,形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的新媒体时代。手机等电子产品以快捷、高效的方式传播信息并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  相似文献   

7.
汤涛 《党的文献》2020,(1):24-26
历史虚无主义是我们长期需要警惕、抵制和克服的一种错误思潮。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必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高度出发,针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这一错误思潮的新特点、本质和危害所在,为我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在学术创新的幌子下,从抽象人性论出发,以历史选择论代替历史决定论,以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代替整体主义的方法,利用新媒体的便利,通过歪曲、丑化、戏说等移花接木或是无中生有的手法制造新奇观点迎合人们目前不满情绪、窥秘个人隐私的心理,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自己解构现实的目的,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国情史实教育,提高人们甄别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同时利用新媒体、运用互联网思维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渠道和新形式,进一步筑牢民众思想上的防线。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借助网络新媒体这一载体,各种社会思潮鱼龙混杂,气势汹涌,席卷而来,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挑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必须结合其网络传播特点和表现,找准症结,精准发力,清理其网络传播空间。一、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蔓延的表现相比于报刊书籍等传统媒介,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呈现出许多新态势。  相似文献   

10.
李殿仁 《求是》2015,(3):48-50
<正>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也是其根脉所系、魂魄所在。尊重历史、牢记历史、以史资政,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甚至一度有蔓延之势。这股思潮不仅在理论上十分荒谬,而且在现实中危害极大。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能任由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我们的历史根基。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表现及传播新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以能上网的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时间不长,但对人们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优势,力避劣势,为此要:第一,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第二,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第三,积极培育健康的新媒体公共领域;第四,争取各方面力量,弘扬正能量。  相似文献   

12.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它试图通过对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奋斗史,从而否定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文章在梳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注起的过程、深刻解析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基础上,着重从教育者主体、大学生自身和新媒体传播等三方面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颠覆性评价,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信仰缺失。究其原因,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内容迎合了大学生的求新心理,传播渠道符合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历史认识的复杂性增添了大学生正确进行历史评价的难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欠佳是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重要因素。对此,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树立唯物史观指导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揭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错误实质,利用各种平台进行党史国史教育建立正面防线,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培养爱国爱党的高尚情怀。  相似文献   

14.
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谓"告别革命"论发表以来,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学术理论界具有很大影响的政治思潮。学术理论界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其进行了长期的批评。最近,某杂志发表了三篇文章,试图重新阐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涵、来龙去脉和表现,重新界定历史虚无主义。这些文章的核心观点,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体系当作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来批判。这就使我们纳闷:该杂志要把矛头指向哪里?是指向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网络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不少诋毁英雄、歪曲历史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娱乐化和自由化面具的伪装下,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在网络空间传播,不露形迹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深入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新趋势,采取有效对策,是新时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课题。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趋势从传播主体上看,由知名人物向普通网民转变。过去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体大多是拥有话语权、能影响其他人的知名人物。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知名人物垄断话语权的局面被打破,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主体向普通网民转变。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成为了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党建宣传报道中具有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形式丰富、互动性强等独特优势。党建宣传报道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让新媒体成为党传播主流信息、宣传党建理论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对青年信息能力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的信息能力及其作用机理是现代信息传播中的重要范畴,本文分析信息传播在新媒体形势下的六大新特征,并研究了新媒体通过改变信息传播特点进而对青年信息能力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结合青年群体适应形势总结了主要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新媒体已经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甚至是主导力量。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习惯,也推动对外传播逐步迈入全球传播时代。对中国而言,新媒体既为我们不断提升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使我们面对着外部传播环境愈加复杂、差距可能被不断拉大的严峻挑战。基于此,为了构建符合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全球传播体系,我们要创新传播内容和话语体系,不断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能力,主动搭建自主的新媒体平台,充分调动国内互联网网民的力量,充分发挥驻外企业和人员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梁景 《实践》2014,(4):17-17
<正>把郭明义微博编辑成书,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介绍,有议论,有分析,有案例,对学校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是一个很好的教材。编者认为,现在,对郭明义微博进行分析恰逢其时。郭明义微博用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宣传推广正能量,是必须的、应该的,也是能做好的。最近一段时间,新媒体不断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有些时候,面对新媒体信息传播影响,大家畏之如虎。但郭明义微博现象实际反映出,运用新媒体也能更好地传递正能量。我们要很好地认识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更好地为我所用。推广正能量,要有正能量的楷模影响力。一方面,把我们现有的有社会影响力的正能量名人推出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新媒体不是传统媒体的延伸,也不仅是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载体,而是拥有自身独立生态系统和传播规律的全新事物。要深刻认识和善于利用新媒体,才能更好地破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