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这个著名的修正主义公式出自于伯恩施坦《崩溃论和殖民政策》一文。该公式的提出意味着伯恩施坦正式公开了他的修正意图,并转向修正主义。而这一公式则是伯恩施坦在同英国社会主义者巴克斯的争论中直接提出的,两人的争论涉及有关资本主义三方面的问题,即资本主义是文明的还是邪恶的;资本主义是否会迅速崩溃;社会主义的实现能否通过资本主义文明的整体演进。在这一争论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伯恩施坦转向修正主义的起点是对教条革命者的批判,也正是以此批判为基础,伯恩施坦逐渐远离了马克思主义,彻底转向修正主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上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克罗斯兰认为英国已进入后资本主义社会,因而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判断已失去正当性。以后资本主义论为逻辑起点,克罗斯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修正,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他的社会主义观。克罗斯兰的后资本主义论对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但他的这一理论以经济增长为前提,认为股份公司制的出现和管理革命造就的经理阶层分散了资产阶级的权力,使资产阶级已丧失统治地位,这是不正确的。他在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主义观,也只不过是淡化了传统社会主义的一些色彩,实际上并没有取得重要理论进展和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界对卢森堡的民主思想研究较多,但对她的民主思想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鼻祖--伯恩施坦民主思想之间存在的区别,却关注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没有认识到伯恩施坦所说的民主与卢森堡强调的民主所存在的本质区别.伯恩施坦抽象地看待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认为"民主"就是不存在阶级统治的全民民主,卢森堡以其独特的民主观对伯...  相似文献   

4.
科技革命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演变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有一条科技革命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演变的路径 ,亦即科技革命作用于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内在传导机制。该路径可简单概括为 :科技革命导致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引起社会结构变革 ,社会结构变革导致政治结构的变革 ,最终引起社会变革。同时 ,社会变革也反作用于科技革命 ,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涌 《当代世界》2013,(2):16-20
2008年夏天爆发的金融危机,冲,击之大,波及之广,影响之深,是自1929年以来所仅见。危机肇始于资本主义的核心——美国,由此严重损伤了美式自由资本主义的声誉,美国也由资本主义世界的灯塔沦落为展示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橱窗,美国优势逐一丧失,霸权地位趋于终结。  相似文献   

6.
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阶级在言论自由、舆论民主的表象下掌控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实施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固化着资本主义的"本性",维护着资本主义的正统秩序,导致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基调是敌视社会主义,分化瓦解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不仅要认识其经济基础,也要认识其上层建筑,不仅要认识其变的一面,更要认识其没有变的一面,不仅要认识资本主义各国的"内政",还要认识其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梳理了国内研究罗莎·卢森堡的学术历史,对各不同时期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作了一个简略的回顾和总结,特别针对当前国内卢森堡研究的成绩与不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回顾传统、关切当下之后,对未来卢森堡研究的努力方向提出了一些概要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9.
随着数字技术和智能算法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已进入数字社会时代,但是这个时代并不是绚丽的乌托邦,它仍然符合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的形象。一方面,数字生产同19世纪的工业生产体系一样,将世界上的诸多元素转化为其数字化的数据,并用一种新的体系凌驾于人与社会之上;另一方面,如同工业社会的生产体系造就了风险社会一样,数字社会也造就了失控社会。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不在于数字技术的发展,而在于资本对数字技术和生产的资本主义式的占有。马克思提出的对工业资本主义的批判,在于扬弃人的自我异化,重新占有人的本质,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的关键在于实现数字空间中的共鸣,通过放弃掌控的关系,让人重新回归自己的本性。  相似文献   

10.
11.
一、关于马克思是否使用过名词资本主义的四种观点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理论界就马克思是否使用过资本主义概念的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争论中的所谓资本主义概念,特指名词资本主义(Kapitalismus),而不包括形容词资本主义的(kapitalistisch)的情况。关于这一问题,大致有四种观点:  相似文献   

12.
正艾伯特·奥·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是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著有《经济发展战略》(1958)、《呼吁、退出与忠诚》(1970)、《不拘一格:从经济学到政治学及其他》(1981)、《改变内涵:私人利益与社会活动》(1982)等。《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是其经济思想史方面的一部著作,初版于1976年,再版于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一是市场经济,二是剩余价值剥削。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劳动的社会化。没有资本主义创造的历史前提条件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无论是从一般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而言,还是针对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的东方国家来说,资本主义历史阶段都是无法避免、无法跨越的。列宁曾经尖锐批判了俄国民粹派避免资本主义的幻想,在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思想与新经济政策。长期违背列宁的这条发展路线,是导致苏东社会主义崩溃的主要原因。目前学术界有人把马克思恩格斯1881年提出的、具有严格历史条件限定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这个设想很快又被他们放弃)夸大为东方国家普遍适用的发展规律,这是对于马克思经典作家观点的严重歪曲。  相似文献   

14.
在革命的19世纪,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呈亦敌亦友的奇特关系,这种复杂关系在马克思与巴枯宁的争论中集中表现出来。他们的争论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更是一个思想事件,至少涉及三个主题:社会主义是否需要国家?革命的领导者是工人阶级还是农民?自由是人的自然禀赋还是社会历史的结果?这些争论并未因第一国际在1872年海牙大会上的决裂而定论,相反,它亟待人们严肃审视。  相似文献   

15.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也是我们研究一切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法.我们要从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对立与统一、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研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始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17.
马克思学说本质上是革命的。但当具体考虑革命与夺取政权的形式和道路等问题时,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却是相对多变的。他们固然一生大讲暴力革命,但也经常支持合法斗争,而在有些情况下甚至还会反对革命。这与他们的学说体系的总的革命精神一点也不矛盾,而只不过是同一精神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策略运用而已。因此,"马恩晚年放弃革命转向改良主义"说非但无助于支持民主化的进步,反而把基本的理论问题搞乱了。只有走出这种思想迷雾,独立地对历史和现实的矛盾进行研究,才能为我们的民主化提供有益的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8.
沈耕 《当代世界》2011,(4):47-48
2008年年底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可谓"百年不遇",其对战后资本主义秩序,特别是对20世纪8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理念催生的金融资本主义形成强烈的冲击。国外舆论普遍认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已经破产,  相似文献   

19.
20.
苏联解体带来的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并没有导致西方一些人所期望和欢呼的"和平"与"繁荣"。相反,各种矛盾、冲突、危机纷至沓来。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主义仍然危机不断,一些国家的危机甚至还有加深的迹象,危机造成的各种后果和影响也已逐步呈现出来。例如,美国的长期国债已被标准普尔公司下调了评级,欧元区也不断传出各种利空消息。金融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