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亚型的分离与鉴定1)李向宇唐娟苏鹏2)赵心力3)赵世华刘晓松(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呼和浩特010030)鸡传染性腔上囊病(IBD)已遍布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威胁和经济损失。1985年Rosenberger等在美国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鸡传染性腔上囊病(IBD)在我国各地呈普遍流行趋势,对养禽业造成严重损失,IBD免疫失败的原因,被认为是与超强毒株或变异株的出现有关。新疆也不例外,该病不仅在个体户养鸡场发病严重,而且在许多大中型鸡场也常有发生,连从未发生过IBD的克拉玛依市...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与禽腺病毒混合感染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设计的分别针对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VP2蛋白基因高变区(vVP2)和Ⅰ群禽腺病毒(FAV)六邻体(hexon)蛋白基因的特异性PCR引物,对临床疑似IBD病例的2只鸡的腔上囊样品和泄殖腔拭子样品分别进行IBDV和FAV的分子检测.结果显示,通过巢式PCR从2份腔上囊样品中均扩增出了471 bp的IBDV vVP2特异性目的片段;Ssp Ⅰ和Sac Ⅰ的酶切分析以及序列测定分析证实,该目的片段属超强毒IBDV(very virulent IBDV,vvIBDV)的特征性序列,与常用疫苗株的亲缘关系较远.从2份泄殖腔拭子样品中均扩增出了900 bp的FAV特异性目的片段;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片段在分子水平上属于血清l型FAV(FAV-1).结果表明,该病例同时感染了vvIBDV和FAV-1.  相似文献   

4.
用200-500g/L蔗糖进行不连续梯度离心可除去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培养液中的大部分杂蛋白,经检查提纯的IBDV颗粒结构完整、纯度高;经用SDS-PAGE分析表明,IBDV主要结构蛋白带清晰.提示用超滤浓缩法和蔗糖不连续梯度离心提纯的IBDV抗原均可为进行其他试验的抗原材料.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传染性腔上囊病(IBD)流行的地域差异,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的抗原同源性和分子进化及IBDV的分子生态学概况.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 (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 ,IBDV)是引起鸡传染性腔上囊病 (IBD)的病原。IBD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三大传染病之一 ,除直接引起易感鸡发病及死亡外 ,更重要的是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 ,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 ,使鸡群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加 ,并导致疫苗免疫失败 ,从而给世界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IBDV属于双链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的成员[1] ,有 2个血清型 (1型及 2型 ) ,但只有血清 1型病毒有致病性 ,同时血清 1型在毒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可分为古典强毒株、弱毒株、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超强毒株的抗原…  相似文献   

7.
用鸡、鸭、麻雀3种不同源性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分离株人工感染80日龄的SPF鸡,初步试验发现,这些病毒均能使接种鸡的腔上囊明显萎缩,组织切片见淋巴滤泡萎缩、坏死,从人工感染的鸡腔上囊组织中可检测和分离到IBDV。各试验组的腔上囊指数平均值分别为:鸡283,鸭314,麻雀364,对照组511。经统计学分析(t检验)3个攻毒组与对照组间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危害雏鸡为主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由于本病首次发生于美国德拉威(Delaware)甘布洛(Gumboro)城附近的一些鸡场,所以又称甘布洛病(或称禽肾病)。本病以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腔上囊(或称法氏囊)等淋巴组织为特征,从而导致免疫机能障碍。主要特征为腹泻,高度虚弱。  相似文献   

9.
应用RT PCR法对分离于当地典型发病鸭群的鸭传染性腔上囊病毒 (IBDV )YL997株进行了VP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并和相关毒株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YL997株与STC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只有 92 .5 %和 91.8% ,与超强毒株UK6 6 1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为97.6 % ,而与当地鸡群中分离的超强毒株HN94 2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则高达 98.1%和98.4 % ,该毒株的VP2基因序列完全具备了超强毒株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人工感染IBDV 鸡的腔上囊组织液中加入氯仿,经4000 r/ min 离心30 min ,除去腔上囊组织蛋白,然后用硫酸铵沉淀病毒。提纯后的病毒颗粒直径为60 n m 左右,无囊膜。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病毒蛋白含量为4 .0 m g/ m L;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测,其效价为1∶16 ;用IBDELISA 快速诊断盒检测,其效价为1∶320 。  相似文献   

11.
用摇瓶培养法,对用作生产传染性腔上囊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基因工程菌种BL21/pET28a VP2的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其结果为:温度 37 ℃,诱导表达时间 3~7 h,用乳糖诱导时终浓度为20 mmol/L时即达到最高表达量;用IPTG诱导时终浓度为0.33 mmol/L时即达到最高表达量;乳糖的诱导效果优于IPTG。  相似文献   

12.
毒菌杀平注射液(复方三氮唑核苷注射液)是由三氮唑核苷(Ribavirin)和盐酸环丙沙星配伍制成。其中三氮唑核苷是根据广谱抗病毒放线菌产物吡唑呋喃菌素和间型霉素的结构而合成的一种核苷酸,对甲型和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等多种RNA病毒...  相似文献   

13.
分别制备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广西流行毒株040124、BH11、TSC-2(9)和YL052以及参考强毒株CJ801-BKF的灭活油乳荆疫苗(OEV)及其多价OEV,分别进行IBD商品疫苗毒株B87(in)和FW2512对4个广西流行毒株的攻毒免疫保护试验、流行毒株间的免疫交叉保护试验、多价OEV不同免疫剂量及其与CJ801-BKF株OEV的免疫保护对比试验.结果显示,2个IBD商品疫苗均不能对4个流行毒株提供完全的保护;4个流行毒株的OEV对同源毒株的攻毒均可产生100%保护,其中040124株OEV的交叉免疫保护性最好;在毒株免疫组与未免疫组免疫器官指数的比较中发现,TSC-2(9)株OEV免疫鸡的免疫器官受病毒的损伤程度最严重,而040124、BH11和YL052株OEV的免疫均能较好地保护鸡的免疫器官免受病毒的损伤;多价OEV 3个免疫剂量的免疫保护指数(IPI)为80%~100%,1mL免疫组的IPI显著高于0.25 mL免疫组(P<0.05),而1 mL免疫组与0.5 mL免疫组差异不显著(P>0.05);多价OEV的免疫效力显著高于毒株YL052、TSC-2(9)和CJ801-BKF的OEV(P<0.05).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多价灭活疫苗适用于本地IBD的防制.  相似文献   

14.
1998年7月,河南省西峡县城关镇、双龙镇3个个体户及烟镇林场饲养的19~37日龄美国七彩雉鸡共计12120余只,先后有6579只发生传染性腔上囊病,发病率为54.28%,死亡3173只,死亡率为26.18%。1临床症状病雉鸡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废绝...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腔上囊病 (IBD)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疫病之一 ,除引起 3~ 6周龄鸡发病死亡外 ,还可抑制雏鸡免疫功能 ,导致鸡群对新城疫 (ND)、马立克氏病 (MD)等多种重要疫病免疫失败。2 0 0 1年 ,郑州某珍禽养殖场饲养的 3 0 0 0只 2 5日龄鹧鸪大批发病死亡 ,发病鹧鸪临床表现出类似鸡IBD的症状。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验 ,确诊为鹧鸪IBD。1 发病情况2 0 0 1年 ,该养殖场饲养的 3 0 0 0只 2 5日龄鹧鸪发病 ,死亡高峰出现在发病后第 5d ,以后逐渐减少 ,第 10d疫情平息。发病期间共死亡 90 7只 ,死亡率为 3 0 %…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的治疗@敬淑燕@张文星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的治疗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严重危害养禽业,且发病日龄日趋提前,虽有疫苗预防和超免卵黄、抗血清等治疗,但成本高、难保存,不便广泛推广使用。笔者在武威市黄羊镇兽医院门诊用中西药结合治疗该病,效果较好。临床症状5...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一种危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腔上囊的病毒性疾病。笔者依据中西医药理论 ,结合临床实践 ,自拟蓝根酱草解毒汤 :由板蓝根 80 0g ,白头翁、蒲公英、大青叶、败酱草、黄芩、赤芍、地榆、白芍、佩兰、茯苓、当归、柴胡、黄芪各5 0 0 g ,陈皮 3 0 0 g ,甘草 2 0 0g组成。同时结合西药治疗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效果显著。诊断 发病鸡精神萎顿、嗜睡 ,喙插于翅下蹲伏 ,不愿走动 ,反应呆滞 ,羽毛蓬乱无光 ;排浅灰白色混有黏液的稀便 ,继而排白色水样粪便 ,粪便糊肛。剖检腔上囊外观体积增大 1~ 3倍 ,内有少量奶油样液体或干酪…  相似文献   

18.
在山东省从死亡率达72%、混合感染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海兰白蛋鸡和艾维茵肉鸡群中分离到3株鸡贫血病毒(CAV),这些毒株耐体积分数50%氯仿和70℃水浴15min,能在MDCC-MSB1细胞内增殖。用分离的细胞毒接种1日龄SPF鸡呈现典型的鸡传染性贫血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感染的MDCC-MSB1细胞涂片和鸡组织触片,可见特异的核内荧光。分离毒株能被CAV-TK5803株抗血清所中和;5周龄SPF鸡接种分离细胞毒可产生CAV抗体;电子显微镜观察,分离毒株MSB1细胞培养物中有大量20nm左右的病毒粒子。应用特异性PCR引物可扩增到预计长度的病毒核酸片段,进一步证实分离株为CAV。  相似文献   

19.
猪传染性水泡病(以下简称水泡病)于1965年开始在我国流行,随后便肯定了其致病因子是一种病毒。虽然其临床表现与猪口蹄疫、猪水疱疹和水泡性口炎极为相似,但此病毒不感染马、牛、羊,不能引起豚鼠与乳兔发病,与国内现存的四型口蹄疫病毒无血清学交叉反应。所以,此病毒的种属归划一度成了有关方面关注的问题。为暂与上述三种水泡性疾病相区别,1972年以前曾多称此病为猪疑似口蹄疫。  相似文献   

20.
猪传染性水泡病(以下简称猪水泡病)于1964~1966年开始在我国流行。随后便肯定了其病原体是一种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