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敏 《思想战线》2007,33(6):121-122
孟子在以“仁”、“义”为背景的德性论体系中,通过对人伦秩序的追求,反思人类社会经济生活,论证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伦理价值,是我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对经济生活进行伦理辩护,是在道义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功利行为的道德合理性。这主要体现在孟子的“恒产”论、“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理论以及薄税以富民的经济政策3个方面。这充分体现了孟子经济伦理的实践品格。(一)“恒产”论。在孟子的社会经济伦理中,最能体现其实践品格的当推“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梁惠王上》)的著名命题。这一命题和孟子的…  相似文献   

2.
陈抗行 《小康》2005,(8):3-3
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处于齐、楚两大国之间的小国滕国,安全环境十分险恶。滕国国君滕文公多次向孟子这位高人请教,孟子就对他讲了一番国家自保和自强自立之道,尤其强调“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他认为,只要国君能施仁政,使天下的读书人都站到我国的朝廷,天下的农夫都来耕种我国的田地,商人都要求到我国的市场交易,旅客都乐意走我国的道路,那些对本国国君不…  相似文献   

3.
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思想主题.孟子的"制民之产"、"取于民有制"、"取物于时"、"以羡补不足"等思想是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为我国当前让老百姓拥有财产性收入,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和以关注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资源.而且,我国正处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从经济伦理维度审视孟子民本思想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欣远  周涛 《传承》2008,(16):62-63
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思想主题。孟子的"制民之产"、"取于民有制"、"取物于时"、"以羡补不足"等思想是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为我国当前让老百姓拥有财产性收入,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和以关注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资源。而且,我国正处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从经济伦理维度审视孟子民本思想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小花 《前沿》2010,(24):55-57,118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一整套民本思想,包括"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制民之产""有恒产者有恒心";关心"鳏、寡、独、孤";"治礼义"、善"教民";"尊贤使能";"省刑罚""罪人不孥"等。这些民本思想对树立服务理念、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正、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如何行政及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梅德高 《理论月刊》2003,(11):F002-F002
孟子生当乱世,其时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他清醒地认识到,德治并不简单意味着道德教化,而是首先要施行仁政,以德惠民。孟子认为,以德惠民并不是君主的恩赐行为,而是关系到其统治存亡的治国措施。就君民关系而言,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政治成败而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施行仁政必然得到民心,“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社会和谐而言,民众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财产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民众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本无法接受治理和教化,“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实施以德惠民的具体措施,一是制民之产,使民众有维持生活的能力,“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二是使民以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三是省刑薄税,“省刑罚,薄税敛”,“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四是善养孤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  相似文献   

7.
单长涛 《传承》2010,(33):48-49
孟子民本思想与其"仁政"思想一脉相通,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倡导"仁政"和"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珍爱人民,主张君民同忧共乐。时至当代,孟子民本思想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  相似文献   

9.
洪丰  周洪  张毅成 《公民导刊》2005,(11):28-29
孟子说过“无恒产者无恒心”,只直实现居者有其屋,安居才能安心,人心安定社会才能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数千户农转非人员的安置问题;牵动着人大代表的心。而重庆市大渡口区人大常委会的有力督办让承诺变成看得见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再谈忧乐观     
忧乐思想的渊源——民本理念范仲淹的忧乐思想源于儒家的民本理念。民本思想在商周先秦时代已出现萌芽,汉晋唐代形成体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倡导“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为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共识。范仲淹出身宦门,从小受儒家思想浸染,同时幼年命运不济,历经社会底层的贫困和苦难。青年时游关中,见病尸遍野,便慨然发誓“大丈夫当以利泽民生为务”,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官后,一生将“以民为意”、“…  相似文献   

11.
韩超 《现代领导》2004,(6):31-31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涵义: 一是民为邦本。《尚书》中日:“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本体,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民本思想,这些民本思想是历代贤臣良将和进步思想家维护整个社会与国家利益、约束王权的理论,具有积极的思想价值。其中管子的民本思想在这些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汲取管子的民本思想中积极因素,对于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管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在《管子》一书中,频繁出现"顺民心"、"为其民"、"得民"等表述,可以看出,在管子的心目中.民众是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他的思想中.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十分明确的。当  相似文献   

13.
魏爱军 《前进》2004,(7):44-45
的十六大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实践民本理念,是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民本理念是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传承交融民本理念既是中国共产党性质、信念、宗旨在执政中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治国安邦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延伸。《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尚书》把人民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概括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辅佐朱元璋成就帝业而驰名的政治家刘基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历史上的“文景之…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语),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改革就是要使“劳动无产者”成为“有产劳动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卡尔特认为,合适的产权制度最好能把正收益或负收益规定到个人身上,从而消除“财产权利私人化”与“财产责任公有化”不对等的错位现象。由此看来,向成千上万的劳动者“分权让险”①是一个较之向企业“扩权让利”(只言权利而忽视风险责任,是“扩权让利”的缺陷之一)更深层、更普遍、也更本质的问题。从目前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看,无论是邯钢的推墙入海、…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民为邦本、宽民惠民”之民本思想为世人所推崇。文章以儒家民本思想的缘起及其内容为逻辑起点,分析了“民本”是中国当代法治的必然选择,继而列举了民本思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的彰显。  相似文献   

16.
张保家 《前进》2003,(4):43-44
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运城市纪委副书记梁雨润就是一位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优秀共产党员,被群众由衷地称为“百姓书记”、“爱民干部”、“根本利益的实践者”。一、爱民之本:根植于民,服务于民梁雨润出生在农村,是吸吮着黄河“乳汁”长大的农民后代。他了解农民群众的疾苦和艰辛,对农民群众充满着感情和爱心。所以,他才能将心比心产生“根植于民,服务于民”的“民本”思想,把“上不愧党,下不负…  相似文献   

17.
刘平中 《求索》2010,(1):121-123
张载表彰孔孟道统,提炼孟子的天道观“为天地立心”,阐发性善论“为生民立道”,推崇孔孟道统“为去圣继绝学”,主张均平政治“为万世开太平”,重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并创立了关学。孟子思想是关学体系建构的主要思想资料和重要理论,孟子学是关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思想体系与孟子思想体系一脉相承,在“性与天道”核心问题上本质相同,关学体系的建构与张栽对孟子思想理论的继承阐发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四、儒家学说中的“民本”价值观对中国民商法经济法的影响。首先是儒学的“民本”价值取向对统治者道德行为的规范。民本思想的形成,可以上朔到商周。人们从桀、纣之亡国的教训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促进了民本思想的发展,到先秦春秋战国,民本思想已很丰富。就民的个体而言,处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宝塔式建筑的最底层,“礼不下庶人”,因此民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而是“治于人”的客体c相对的贵族阶级成员即“治人者”,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并且“刑不上大夫”。不下,确定了“礼”调整的不限;不上,确定了施“刑”的上限。换言之,…  相似文献   

19.
汤浩 《求索》2006,(11)
以行政哲学的视角来透析孟子行政思想,其“民贵”论与“仁政”说在权威的来源问题上自我相悖,从而使其难以保持内在的同一性。在中国早期国家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是极为难能可贵的。然而,由孟子行政思想的内在逻辑冲突及其思想文化背景所导致的认识误区,对中国传统行政文化造成了消极影响:不仅缺失建设性行政道德,也缺失责任性政府形象。消解孟子行政思想对传统行政文化的负面效应,一个关键的环节是引入“行政道德责任”概念。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重建政府权力合法性基础中,必须将责任意识转化为一种行政道德意义上的规制实践。  相似文献   

20.
“民本”思想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所宣扬的"重民"、"安民"、"保民"主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维持社会稳定,但从"民本"的语义源流、"民本"的思想特质、"民本"的终极功能、"民本"的根本性质上予以考察,可知"民本"实际上是"君本"、"官本"的衍生物,依附并服务于专制皇权,与"民主"无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