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只有运用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提供的图景,却比生活更突出,或更鲜明,或更动人。如果不是这样,同生活是一个模子,那就失去艺术的感染力量,就不成其为艺术品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就生活和艺术而言,“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艺术品要做到“更”字,那就不得不依靠构思的夸张,从而在整个作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人类文明演绎到现在,数字革命每天都在进行,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变化,一种新型时尚的IT数字生活方式已经悄然出现,人们正在向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迈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这种IT数字社区系统带给我们的全新感受。谈到数字社区首先想到的就是智能家居系统,那什么是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此系统。  相似文献   

3.
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可能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人的性格、秉赋和生活背景等的不同而产生思想上的隔阂,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倘若在工作或生活中和所有的人都合不来,那就不正常了,需要作自我调整并加以改变啦。  相似文献   

4.
叶雷 《江淮法治》2014,(20):59-59
正生活在这样一个分裂世界中的人怎么可能获得内在的整合?或者,生活在一个对现在和将来所有一切都不确定的时代,人们又怎么可能进行长期的发展以达到自我实现呢?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生活在一个焦虑时代的少数幸事之一,就是"我们不得不去认识自己"。旅行,如果仅仅是去发现和欣赏外界的风景,那就失去了它应有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社科研究工作者。从事科研工作6年来,走访了天山南北l56个城镇、街道、社区,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平安、稳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黄小平 《政府法制》2013,(23):48-48
南京有一种碧凤蝶,喜欢把卵产在竹枝上,因为当卵成长为蛹时,蛹爱吃竹叶. 这时,竹枝上的蛹分为两支,一支贪图竹叶的美味和竹枝的安逸,仍生活在竹枝间;而另一支却不甘安逸,毅然地离开了食物充足的栖息地,一路跋涉,迁徙到刺槐树上,这里"缺衣少食",生存环境恶劣,刺槐树上那锋利的尖刺随时都有可能伤及蛹的身体.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生活在竹枝间那支"丰衣足食"的蛹,几乎难以成活;而生活在刺槐树上那支"缺衣少食"的蛹却存活了下来,一代又一代繁衍着碧凤蝶.  相似文献   

7.
那些日子     
焦阳 《中国检察官》2011,(11):14-14
接到《中国检察官》杂志社的约稿通知,我十分高兴和感动。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到2004年、2005年——那些在学院学习、生活的日子里,还有那些日子里的那些同学、那些老师、那片篮球场、那座图书馆、那食堂、那宿舍、那课堂……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桥到处可见:大桥、小桥、长桥、短桥、明桥、暗桥;铁桥、木桥、石桥、水泥桥。 然而,各种各样的桥都有一份相同的心愿:连结路,供人走。 桥有一种特殊的美,那千姿百态的阳刚之美,与潺潺流水的柔情  相似文献   

9.
农村饮用水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农民连基本的饮用水安全都不能保障,那谈何新农村建设?武汉市农村饮用水现正面临着难题,以新洲区为例,仍有大概三分之一的人不能喝上放心水。在这问题背后隐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文章将在武汉市农村现有的情形下,具体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法治的审美旨趣与美学意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 :“美是生活。任何事物 ,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 ,那就是美的 ;任何东西 ,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 ,那就是美的。”② 这表明 ,美是人的世界所特有的 ,美体现在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体现在人的生活世界的不同层面与构成部分之中。因为 ,人的世界的独特性在于 ,它是人基于自然而然的世界的存在而对其加以认知和改造的结果 ,人对其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的认知固然需要依据这世界的本来面目———事实与逻辑的必然性来进行 ,但人对这世界的改造和对“改造了…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本记述弄堂生活的怀旧散文集,所写大多都是作者儿时的弄堂生活亲历记。在他的笔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些弄堂生活,似乎得到了还原,也唤醒了大家的点滴记忆……自从网络媒体盛行以来",爆炒"一事已成寻常。所谓"爆炒",即是将原先并不太大的东西,经过快速升温,从而使其达到扩大膨胀之目的。这时我倒想起儿时所吃的爆米花,一把米进去,一大桶炒米花出来,还伴着那句非常耳熟的吆喝声:"爆——炒米花"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参加形形色色的相亲会也成为适婚男女寻找生命中另一半的快捷通道。而今,一种将两者结合的全新的相亲方式开始盛行,那就是网络征友,尤其是各大高校论坛(BBS)几乎都设有征友版块,且异常火爆。  相似文献   

13.
张虎山 《江淮法治》2010,(21):48-48
年龄大了,身上的毛病也多,不是今天腰疼.就是明天感冒.几次医院一跑。我发现花费还真不小。上个月就因为咳嗽去了一次乡镇医院.几百元又没了,生活都存在问题。咱们住在农村就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年龄大了自然也干不动农活。  相似文献   

14.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摆脱贫困已成了全世界关注的主题。据说联合国的相关组织每年都要从各会员国的腰包里掏出大量的钞票用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和难民的生活改善。我们国家也不例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人民奔小康过富裕的生活,也是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这都说明越穷越光荣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可是现在偏偏还有这样一种倾向,抑或是一种祸根吧,那就是凡是宣传廉洁的干部便总要加上一段关于该同志生活如何如何节俭,家庭负担怎么怎么沉重,生活那么那么拮据,恨不得给描画成家徒四壁,室若悬磬,大有让清廉的干部们与难…  相似文献   

15.
案例:静是某大城市一家公司的高级白领。她气质高雅,有着良好的业务能力。然而,同众多女白领一样,都市繁忙的生活,使她们无暇顾及身边可能发生的爱情,甚至没有时间坐下来联想一下那种温存。直到某一天,在她下班的途中,坐上那班地铁,遇到那个人,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说,人的心灵和大自然一样,都是变幻莫测的精怪。所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往往惊叹于一种神奇,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有的人,每天相见却未必相识;有的人,相互认识却未必相知;有的人,乍一见面却相见恨晚;有的人,从未见面却真正相知……  相似文献   

17.
我与《江淮法治》的亲密接触,是从副刊开始的。当初翻阅到“漫笔”和“摄影”专栏,不觉眼前一亮,油润的铜版纸上,图文并茂、疏密有致,在这清丽的一隅,不自觉流露出它别开生面的格调。其中“漫笔”栏目多是些生活可亲的题材,配上简练的按语,每次接到新刊,都能感受其中的清新生动,那淡绿的色调尤其让我倾心不已。  相似文献   

18.
在磕磕绊绊中养成严廑仔细的工作态度,我相信,这是我"中尉"生活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会成为未未漫漫从警之路上的指路明灯。8月27日星期六晴"大强,昨天那个表格做好了吗?""今天的主题教育活动,你写个新闻稿。"……与经常外出办案的民警不同,我的办公地点大部分在不足一平方米的办公桌前。每天,我都要与各种材料、数据、报表打交道,有时一整天都无法离开那张小小的办公桌。  相似文献   

19.
飞来的艳福     
田英亮 《法治纵横》2014,(17):36-38
张华这几天心情格外爽,一直在暗暗窃喜,招了个主动来应聘的美女,而且不十分要求工资多少,几百元一个月,能包吃包住就行。试想一个养鸡场,不说荒漠的环境,枯躁的生活,就是那弥漫的鸡屎味,男人都受不了,何况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张华暗自揣测2012年是不是他命犯桃花。  相似文献   

20.
在辽宁省大连市大山街居住的陈荥自杀了。 陈荥父母都年过60,年轻时连生下了5女儿后又生下了一个男孩。 中国人骨子里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满怀望子成龙,奔女成凤的心愿。说句套话,老陈夫妇也不例外。 五女儿陈荥长成人了,她要努力学习,将来要过上比现在好的多的生活。 陈荥在高中虽排名班级前一两名,但她上的那所高中充其量是一所教学质量二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