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开智启蒙、身份定位、引领召聚、直至任务设置,“共意”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的逻辑进程,它不但将中共的“生存型”社会管理推进至“发展型”社会管理,而且剔除了交换逻辑等“异意”的不当干扰,成为中共社会管理的思想逻辑支点.凝聚在核心价值的旗帜下、树立“大格局”的共识、形成群众工作的方向感、确立虚拟社会的秩序化,是中共创新“共意”建构方式,推进社会管理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公共事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是什么因素通过何种作用机制推动那些与特定事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社会成员参与此类事件?本文借助“共意性社会运动”的概念,利用相似性案例比较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互联网公共事件中的社会动员机制。议题合法性、网络舆论一致性和议题传播的广泛性是互联网公共事件成功的保障。互联网发挥的议题建构、共意动员功能受制于议题的新闻和社会价值、网络关注度、媒体互动深度、网络报道空间等因素。成功的互联网公共事件必须能够在“媒体空间”内建构合法化的议题,克服互联网沟通结构的内在缺陷,才能实现共意动员,维持在线集体行动的成功。但是,研究者不应该夸大互联网公共事件的社会意义,其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受到网络舆论内在分裂倾向的制约,往往是特定的、暂时性的。互联网公共事件能否推动社会制度变迁取决于政府制度化该类事件的能力和意愿、互联网舆论的结构以及网络参与者的理性沟通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党的农村社会动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和独特的领导方式,是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农村社会动员经历了从"革命惯性型"到"幸福共享型"的演进历程,其不断推动着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期间也曾因党的指导思想偏转、工作重心迷失、动员手段不合时宜等诸多因素,出现过一些失误。新时代唯有重新审视党的农村社会动员的历史方位和现实挑战,不断进行自身的调试和变革,尤其是始终巩固党与农民的"共同体"关系,实现动员合力的有效链接,才能充分释放社会动员的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4.
公民网络抗争动员在各方行动者、媒介互动和利益博弈互动中呈现出复杂的舆情扩散逻辑。全面把握和洞悉公民网络抗争动员的博弈演化过程,关键要遵循抗争行动本身的内在规律,探究和挖掘舆情扩散的关联因素和变量条件。契合近年来典型性网络抗争性行动案例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综合视角,遵循"诱发、扩展、深入、消弭"的舆情演化生命周期,从抗争政治机会结构生成与诱发性导火索、情感抗争共意动员与非利益关联者加盟、议题框架建构深化与多方力量互动博弈、多方积极关注应对与舆情热度转移等维度,全面系统解析公民网络抗争动员生成的演化机理与制约性条件。  相似文献   

5.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农村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急需理论与制度创新。认识我国当前的农村社会矛盾,要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失衡状态的视角出发,研究造成农村社会均衡状态破坏的压力来源和压力作用机制。同时,可以尝试将这些压力划分为引发矛盾的驱动力和缓冲矛盾的抑制力两种类型,通过考察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规律,建立农村社会矛盾的"双向力场"分析理论框架,用以把握农村社会矛盾演化的机理和阶段性特征,达到精准识别、预测和控制农村社会矛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逐渐进入了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的突发期和频发期,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这些灾害就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能否用最短的时间动员起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投入到抢险救灾中来,就成为能否应对灾害,减少损失的关键所在。而能否动员起人民群众的关键是采取有效的动员模式,这就需要我们从以往成功的动员案例中进行总结,汶川抗震救灾中的动员就是一起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何瑞强 《党政论坛》2013,(15):53-5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年轻干部作为干部群体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刘新春  赵隆君 《学理论》2012,(31):97-98,12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约束问题越发明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鉴于此实情,党和政府提出两型社会建设构想,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构想将有利于我国全方位发展并有可能使我国面貌焕然一新。但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的确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从对两型社会建设中产生的各种新的矛盾进行分析、归纳并试图找到其矛盾产生的根源,然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化解各种矛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行政论坛》2021,(1):53-58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土社会的内生性需求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新乡贤对于推进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独特作用。当前,在自上而下的舆论动员及政策空间吸引下,通过带资下乡、以"项目制"发包等形式吸引新乡贤回归的做法,由于主体自觉不足和制度支撑缺乏,使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动性和作用发挥受限。从"动员—自发"逻辑转换中呈现出张力,新乡贤嵌入村治场域蕴含着"国家政策支持的外生动力,维系血缘、亲缘、族缘的内生动力以及扶助德治教化的精神动力"等三重机理。将新乡贤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激活新乡贤的独特价值和内源性动能,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强大的外源性动能相耦合,是有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11.
《学理论》2022,(1)
民生"三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而提出来的民生建设新目标和评价改革新标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情怀。民生"三感"内涵丰富,虽各有侧重,但却是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着内在逻辑。在新时代,民生"三感"的提出影响广泛而又意义深远,从理论角度上看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而从实践角度上看则有利于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步伐、助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中表述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作为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与作用的概括与凝练,在建党百年来的发展中凸显出历史、理论与价值逻辑的三维统一。历史逻辑表现为它贯穿于建党以来四个历史时期的各项重大决策之中,理论逻辑表现为它由具体领域的工作论断经过实践检验上升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规律和一般原理,价值逻辑体现为它积累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伟大斗争的成功经验。历史、理论与价值三重逻辑相互统一,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领域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指基层如何执行上级政策、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即行政与社会如何实现有效的“互动”。以往的研究关注了两种力量的磨擦,但并未实现一种深描式的探索。本研究通过建立“行政控制-社会自主”的分析框架,从三项案例出发,尝试打开二者“互动”的匣子。案例过程表明杭州G区以行政财政之力直接贯通社会,获取了稳定的效能提升;武汉市M社区在疫情发生时通过给予行政自由权激活社会,短期内快速提升了治理效能,但长期难以存续;西藏Q村的社会共同意识在善意的领导下爆发出强大治理成效。研究得出:提升基层政府行政效能必须重视行政控制和社会自主生长的博弈。因此,在不同的“最后一公里”类别中,需要配备合适的政策建议和空间方案,在基本共识作用下,形成具有匹配性的实践思路,以实现“良治均衡”。  相似文献   

14.
"七一"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日子,对其纪念则成为党和国家一年一度的一次重要政治活动。建国以来,党的"七一"纪念活动在不断地成熟和完善,规模宏大、方式日渐完美、纪念效果日益张显。组织党的生日纪念活动不仅局限于一般例行的欢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纪念活动,树立党的光辉形象,加强党的组织文化建设,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在前两个历史决议基础上,对整个百年党史的历史主题、行动主体、经验教训、精神谱系等方面进行的全面系统总结。由于一段时间中共党史受到诸如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甚至被一些带有政治偏向的人歪曲、篡改、虚化乃至掏空,难以发挥中共党史在思想引领上应有的功效。因此,“第三个历史决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人民立场,将政治论断、历史评价和价值评判渗透其中,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统摄百年党史,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凸显人民历史行动主体作用,以辩证把握经验教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以伟大建党精神整合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从四个向度揭橥百年党史叙事的内在逻辑,形成一个成系列、成系统的叙事体系,为讲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故事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并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出"四个自信"。"四个自信"实质上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目的,更是"四个自信"的核心价值追求。本文基于人民、文化以及实践这三个层面的现实基础,对"四个自信"的内生逻辑展开论述,把人民幸福作为核心价值追求,以此将"四个自信"的核心价值追求提升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长沙市河西区域规划调整,岳麓区已成为长沙市面积最大的城区,农村人口大幅增加。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在先导区城市建设中,岳麓区应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建国初期到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理念经历了一系列嬗变。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既指向国家宏观战略目标,又连接个体生活方式,是国家将社会治理和个体生活方式治理相结合的治理实践,国家进行社会动员的方式及个体参与其中的程度表征了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向。建国初期,由于运动式治理理念的延续以及巩固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必要性,爱国卫生运动主要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社会管理理念的主导,爱国卫生运动成为常规性工作,主要以行政指令推进;进入新时代之后,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转向,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应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引导塑造个体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农村"空心化"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受到了学界、政界和大众传媒的广泛关注。文章主要基于研究文献从多元化学术概念、多样化研究方法、多维性理论展开、多维性所涉关系、多维性研究内容这五个维度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梳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空心化"的研究展望。研究认为,今后应该在地理学和经济学角度上进一步向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化,并可将两种视角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农村空心化研究向深度拓展,同时应加强从政治社会学等角度去进一步探究农村"空心化"的形成及其治理逻辑,让分散的理论、智慧汇聚成一种合力,旨在共同求解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20.
马千里 《学理论》2009,(25):114-115,1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建立公民社会成为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方向所在。而目前,农村公民社会发展相对缓慢。鉴于我国大部分农村情形的相似性,本文试以豫西南某县前村为例简析建构农村公民社会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