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谈诗论法     
近来读史发现,我国古代法与诗特别有“缘”。看官或许会对这一说法晒然一笑,法是理性产物,诗是感性作品;法靠理智,诗凭直觉;法纯属规则,诗本系艺术;法是严肃的,诗是浪漫的,两者迥异,怎可混谈。然则,由于政法合一、诸法合体体制,诗法“联姻”成为古代法律文化中颇为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2.
<正>毛泽东的诗论数量不多,更不像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艾青《诗论》等专著,但对中国诗苑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本文只就其诗论  相似文献   

3.
王逊  周群 《长江论坛》2009,(4):76-80
李维桢是后七子后期的一位代表人物,他与复古、革新两大阵营的人物都有交流,对双方的不足都有深刻认识,因此,他融“师心”、“师古”之长,兼顾学问、世运与才识,形成了具有“折衷”特色的诗论。通过对其“折衷”特色的探讨,也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晚明文学思潮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据《明史》中关于李东阳的传记 ,大学士李东阳是明代的一位名臣 ,明正德年间 ,皇帝昏庸无道 ,宦官刘谨专权 ,与李东阳同时的大学士刘健和谢迁先后离开了朝廷 ,只有李东阳留了下来 ,为官愈加恭谨深沉 ,在与昏君权宦周旋的同时尽力帮助维持着越来越破败的朝政 ,使之不至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当时及后世的儒生士大夫对刘健和谢迁保名而退持赞扬态度 ,对于昏君权宦或权臣正面抗争的忠臣义士也持赞扬态度 ,因为他们保全了士大夫和忠臣的名节 ,而李东阳虽然没有与权宦同流合污 ,且尽力维持了朝政 ,儒生士大夫们却对其颇有微词 ,以至李东阳晚年谈及…  相似文献   

5.
“趣”是我国古典诗论的重要审美范畴,它衍化于唐前,成型于唐宋,盛兴于明代,深化于清代,在历时视野中呈现出不断提升与拓展、深化的特征。“趣”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标示出了我国古典诗论对诗歌审美本质及其特征的多样性认识。  相似文献   

6.
陈君慧 《求索》2011,(4):188-190
明代诗歌阐释学相对于宋诗学来说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征,其中一个重要表征即是诗论中出现了大量的"水月镜花"之喻,形成了明代诗歌反诠释反笺注的阐释倾向;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提出了反对阐释学理论,其主要特征是反对哲学层面的本体论主义和传统的内容说,二者在诗学特征方面表现出隐性的遥契,具体可概括为:消解作者的意图、回避文本内容和关注感觉和体悟。从根本上说,前者是对西方传统庸俗释义之风的彻底反叛,是对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后者是对有宋以来"尚意"阐释学的颠覆,是对知识主义、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解构,二者都具有解构性质。  相似文献   

7.
司马周 《求索》2007,(2):176-178
李东阳一生创作丰富,《麓堂诗话》是他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一直以来被茶陵派成员奉为圭臬,作为茶陵派的诗论纲领指导流派成员的诗歌创作。对《麓堂诗话》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茶陵派诗歌创作的理论基础,同时有助于研究李东阳在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概而言之,《麓堂诗话》主要从诗文各体论、格调说、创新论三个方面论述了茶陵派的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高文 《求索》2007,(3):181-183
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提出的“言不尽意”说与“法天贵真”说,以及《易传》中的“观物取象”论,均属胎萌形态诗歌审美理论的范畴。就诗歌的动态发展过程来看,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与胎萌形态审美诗论之间具有内在的根本的渊源关系。陶诗的特色可以概括为悟、净、醇、阔四个字。  相似文献   

9.
春秋之际的礼学"内在化运动",其目的是给外在的礼寻找内在于人心的根据,同时期的《孔子诗论》呈现出礼的内在化特色,侧重内心感受。其特征有:一,其价值基准是"和",追求和谐的美感和人事的协调。二,性情色彩鲜明,情与礼平等,情是礼的内在根据,这不同于传世文献的儒家诗教的礼重于情的倾向。三,论诗方法以审美为宗旨,着眼于诗意的感受,不同于传统儒家诗教实用主义的教化目的。  相似文献   

10.
康少峰 《求索》2008,(6):218-220
研究《诗论》竹简残断类型,应充分利用《子羔》三篇竹简残断规模性特点,对其进行了规模性分析和类型性探索,发现竹简残断的基本规律。文章在对《子羔》三篇整体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诗论》竹简残断特征将其划分为九种类型,对于判断竹简三道契口位置进而判定残简在各自竹简中的具体位置,以及相对准确地补入残简文字和相对科学地缀合部分残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提出《诗论》26简下与23简、17简下与25简缀合的两套残简缀合方案。  相似文献   

11.
戴表元是宋末元初的一位重要作家,其诗文创作及诗学思想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近年来元代诗文的研究渐成热点,一代文学大家戴表元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分别从诗歌、散文、诗论等几个方面简要概述了当代对戴表元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2.
上博《孔子诗论》简的问世,不仅为我们研究先秦《诗》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也为我们研究汉代《诗》学提供了难得的参比材料.把上博《孔子诗论》简与《毛诗序》进行比较,探讨它们《诗》学阐释的差异,可以为我们研究《诗》在秦汉之际的衍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14.
王启芳 《求索》2012,(1):213-215
姚莹于诗、古文皆有所成,但目前学界对其研究多集中于古文,鲜论其诗。文章以姚莹诗论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勾稽,认为姚莹诗论有着相当广阔的包容度,既秉承桐城诗学渊源,又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一己之见,论诗贵真,讲才气,重德识,并纳经世于诗。对姚莹诗学进行系统的探讨,有助于理解桐城诗派的发展,是构建清诗史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5.
诗品与人品     
<正>我们经常说两句话,一句话叫文如其人,另一句话就是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我们可以看到"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许多诗  相似文献   

16.
江瀚 《长江论坛》2010,(2):80-85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卿大夫们赋诗言志的风气已经消歇,更加注重对《诗经》意义的探讨。孟子为了宣扬他心目中的王道和儒家思想,不仅强调《诗经》的历史价值和政治作用,并且提出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诗学理论,对后人理解文学作品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游说诸侯的过程中,孟子以《诗》证史,为自己的仁政学说提供让人信服的依据,《诗经》在孟子的手中成为了证成己说的权威文献根据。  相似文献   

17.
高继宗 《中国减灾》2006,(10):46-47
清乾隆皇帝一生喜文喜诗,作诗数以万计,其中涉及永定河的几首诗作,成为永定河治理史上的佳话。  相似文献   

18.
谢榛、王世贞诗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榛、王世贞的诗论皆以格调说为根本 ,独出机杼 ,各向性灵说、神韵说方向发展 ,已属格调说的变调 ,呈现出明代复古运动走向深入时文学理论多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寻求旧哲学的本体,并不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哲学的超越不是表现在抛弃本体,而是从一级本体进入二级本体,从自然本体进入实践本体。这种超越不是对旧哲学本体的简单否定,而是进一步延伸。它反映的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结合人类的发展历史,我们才能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本体论超越。  相似文献   

20.
刘健芬 《新东方》2002,11(5):51-57
陈子昂与白居易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从其出身、经历和所处的时代来看都不尽相同,但他们却有相同的文学主张,都是“现实派”的诗论家和诗人,又都是在革新诗歌的旗帜下,搞诗歌的复古主义。因此,在诗歌的审美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重功利的美刺讽谕。陈子昂、白居易的诗歌复古理论,从客观来讲,是顺应时代政治思想的产物;从主观来说是为了维护儒家正统的诗教原则。他们的创作成就,远比其诗学理论更高。这说明文学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的理论并不能限制他们在艺术上的出色创造。陈子昂和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和所产生的影响都远在他们的诗学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