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沙 《台声》2009,(4):80-85
元(公元13世纪——14世纪) 公元13——14世纪,蒙古铁骑的狂风暴雨扫过之后,这个游牧民族一统大江南北,称雄天下。创造了战争神话的蒙古人,同时也奇迹般地造就了一个昌盛的帝国。由此,亚欧大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人类交往从未如此这般紧密。  相似文献   

2.
一.蒙古族崛起公元十三世纪,在我国境内,金、南宋、西夏三国鼎立时期,战乱不断,蒙古族崛起于额尔古纳河流域,以新兴剽悍之势,破塔塔尔、克烈、乃蛮等部,西进南扩,占领了漠南、漠北、中亚,建立了蒙古大帝国。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元朝。  相似文献   

3.
齐学民 《前沿》2005,(2):187-189
具有迷信性质和原始形态的萨满教是蒙古帝国社会前期的主流宗教。它对蒙古帝国社会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在1206年至1279年这段时期, 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汗位继承及直接插手内部政治事务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远方的敌人     
《小康》2017,(25)
正作为自称成吉思汗后裔的帝国创造者,帖木儿没忘记,自己的最终目的是"远方"的中国。1404年11月,这位冷酷无情的刽子手挥师往东,不过最终,大明帝国与帖木儿帝国的撞击因他的病亡戛然而止。帖木儿于1336年出生于察合台汉国的撒马尔罕南部,即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他的家族刚好处在蒙古帝国的中心地带。当时,蒙古帝国四分五裂,不同派系间战争不断,这些派系分别由成吉思汗不同的后裔领导。  相似文献   

5.
大元帝国(元朝)与大蒙古帝国是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荫个概念。搞清蒙元历史,有必要先理清两者的关系和脉络。现围绕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元代蒙古军歌探析荣·苏赫一、元代蒙古军歌的历史背景及其流传公元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为代表的蒙古游牧贵族统治集团,通过数十年的部落战争完成了统一蒙古部的历史任务、建立了奴隶制军事帝国后,为了进一步满足他们“各分地土,共享富贵”①的贪欲,凭借优...  相似文献   

7.
拙文试图全面、简洁地勾勒中世纪蒙古人与西欧的关系,并着重强调这种关系对十字军东征所产生的影响。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从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开始阐述。公元十三世纪,蒙古人巨大的军事政权,成了亚洲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与此同时,在当时穆斯林与基督教徒之间的对抗中,蒙古人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抵御蒙古人在世界任何地方发动的全面攻击。有时,单独的一支蒙古军队可能遭到抵御,但这仅是因为他们的军事行动没有得到蒙古帝国的全面支援。令人置疑的是,忽必烈大汗是否清楚这些小规模的冲突与损失。但是,可以肯…  相似文献   

8.
7世纪曾经有三个帝国崛起。在欧洲 ,1640年英国革命奠定了大不列颠帝国的兴起 ,稍后彼得大帝在俄国执政(1689—1725) ,期间锐意革新和扩张 ,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在亚洲 ,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 ,最后开拓了疆域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帝国。在三个帝国里 ,大清和沙俄都没有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现代大国 ,并且都在20世纪初灭亡。以大清帝国来说 ,除了元朝外 ,它的疆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 ,可是它却继承了在当时世界范围看来已是非常落后的国家和社会制度。而传统的农业社会要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主要推动力量应是市民阶层及其代表的强大的…  相似文献   

9.
一本《当中国统治世界时:中央帝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终结》让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学者马丁·雅克在中国学界名声大噪。对其观点,有人赞其理论新颖,有人批其哗众取宠,但在各种争议声中.马丁·雅克看好中国的观点被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0.
黄志强 《人民论坛》2014,(7):244-246
波斯帝国第三代君主大流士一世在波斯帝国崛起和扩张过程中,为使波斯成为一个海上强国,雇用希腊水手开辟海上交通,浚通运河,兴建强大海军,与希腊争夺地中海和黑海的海上霸权,设想和践行了一整套“面向海洋、联通海运、争夺霸权”的海洋政策和海洋方针,对波斯帝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波斯帝国第三代君主大流士一世在波斯帝国崛起和扩张过程中,为使波斯成为一个海上强国,雇用希腊水手开辟海上交通,浚通运河,兴建强大海军,与希腊争夺地中海和黑海的海上霸权,设想和践行了一整套"面向海洋、联通海运、争夺霸权"的海洋政策和海洋方针,对波斯帝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元代典章制度之父──刘秉忠理智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其统治民族蒙古族本处于落后野蛮的游牧奴隶制社会。但仅在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统治的短短四五十年间,便迅速跨越历史,成长为封建制国家。此间,有两位政治家居功至伟:一位是笔者...  相似文献   

13.
李剑 《世纪行》2009,(3):38-39
如果为沧海桑田这个词找一个家,西藏最合适不过了。从一片浅海到地球之巅,青藏高原的海陆变迁足以令地质学家赞叹。然而.正是特殊的地理特点造就了西藏特殊的历史与文化。相对严酷的生活环境成就了称雄一时的吐蕃王朝.特色鲜明的藏传佛教征服了蒙古帝国的君主。如今,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仍然没有确定边界,而这段边界的争端与西藏的地理、历史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法国,一个在亚洲东部,一个在欧洲西部,都是文化灿烂的大国,都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但是在一个漫长的时期里,彼此并没有交往,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最早沟通中法关系的倡议来自法国。七百五十年前,即十三世纪中期,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和罗马教皇希望同蒙古帝国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小亚细亚的突厥人帝国。  相似文献   

15.
霸权与帝国是影响国际政治发展进程的关键变量,在国际政治经济互动交织的视角下,霸权与帝国成为相对权势比较的阶段性描述。在无法全面垄断各个经济功能从而建立帝国优势的情况下,大国关系建构主要体现为相对权势之争的体系主导国的地位博弈,其根本挑战在于如何处理好崛起国与守成国在国际金融权势上的可能对冲。国际政治经济互动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典型特征和深刻机理,以财富塑造权力已经成为推动国际进程的基本动力,新型大国关系建构面临着不对称话语权和追求对称货币权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十三世纪中叶旭烈兀在西亚建立伊儿汗国,诸伊儿汗奉蒙古大汗及元朝皇帝为宗主并受其册封和使用宗主所赐印玺,元中央可以对伊儿汗国调用人员、或委派官吏、或稽考户籍赋入,统治西亚的旭烈兀朝自始至终享受着中原份地上的经济受益权,伊儿汗国与中国元朝政治上一直保持着密切和友好的宗藩关系。这种关系为双方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和共同维护蒙古帝国统一之大业以及全方位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同时也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与西亚以及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蒙古帝国兴起时,当时的中国境内尚有宋、西夏、金、吐蕃、大理,以及远在葱岭一带的西辽等政权。 蒙宋间的战争从1234年到1279年,持续了40多年。其间,公元1259年蒙哥死于四川钓鱼城军中,其弟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在开平城(蓝旗元上都)登汗位,1264年建都燕京,后改称大都(今北京)。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他即为元世祖。于公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  相似文献   

18.
从公元一二四○年蒙古帝国派兵入吐蕃境至公元一二八三年元朝招降贵州境内的“九溪十八洞”,其间经历四十三年之久,西南各民族中的一些主要地区才基本上被征服.征服的时间既有先后,各民族地区的情况又不尽一样.蒙古帝国和元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先后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措施,最终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稳定下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较之过去有所发展变化.(一)万户府和千户、百户所的设置蒙古贵族们先后征服西南各民族地区之初,为了使他们的统治能够在既是多民族,各民族发展又不平衡的西南各地稳定下来,采取了保留各民族内部原有的政治结构不变的办法,使各民族中的上层分子复长其民,仍领其地.为避免征服者大民族统治阶级与被征服的地方民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乃以各民族中的上层分子充当万户、千户、百户,依旧统治他们原来统治的地方.万户、千户、百户本来是蒙古族中的一种政治、军事组织.蒙古初起于北方之时,其内部的氏族、部落组织依然存在.各氏族、部落的成年男子在军事活动时都是战士,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而部落贵  相似文献   

19.
13世纪后期欧亚大陆的白银突然变得充裕,而到14世纪60年代又突然稀缺了.伦敦造币厂的银币年产量与孟加拉的银卢比的年发行量的变动如影随形,两者之间的这种联动是蒙古帝国将银的流通从市场底层转移到了欧亚大陆的长途贸易的结果,虽然对此观点仍存争议.在第一个白银时代,货币流通分为多个层级,而白银则始终在高层级流动,以白银重量确定的记账单位在欧亚商路的西端决定着银币的价格,而在东端的元朝则与纸币保持着联系.在这个白银时代,蒙古帝国降低了商业壁垒,使白银在商路上流通,实现了欧亚大陆范围的货币的一体化,这是它与始于16世纪70年代的第二个白银时代的差别.第二个白银时代,开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体制,一些国家通过信用关系加强了国内市场的上下层级之间的联系,创造了多种货币并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白晓梅 《前沿》2013,(1):184-185
蒙古服饰作为独特的民族服装文化,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象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民族作为一个民族个体,与其他民族的外在和内在的区别。本文对传统蒙古民族服饰的市场化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试图指出蒙古服饰市场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