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场欧债危机让世界上唯一能够在经济上抗衡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体陷入空前危机。如何解决目前的危局,欧洲人还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这暴露了欧洲人在走向联合过程当中的困境,即是做自己的欧洲还是欧洲的自己。欧债危机也让欧盟的政治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在一个仍然是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秩序里,国家利益和共同体利益的博弈一直是阻碍共同体发展的一个绊脚石。欧债危机让这个绊脚石再一次显示出它的威力。未来的欧盟将走向何方,这是欧盟人也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欧洲债务危机至今仍在发酵.在一体化和制度转型背景下,主权债务国从过去的发展中国家转向欧元区国家,并以“海啸效应”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负面影响.欧债危机的因素极其复杂,主权债务形式不同,各国政府缓解危机的办法有限,更突出的是信心崩溃促成危机扩散同时导致国际关系倒退.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危机性质: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是决定一国是否存在“问题”的基础,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一体化模式的弊端,全球应对欧债危机做法内含的矛盾——利率上的博弈.危机前景取决于如何完善危机修复的条件,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提高私人投资者的信心,危机将导致贸易摩擦加剧,欧盟将采取政治与财政集权手段避免欧元区解体.  相似文献   

3.
欧债危机下企业生产规模计划管理对其全面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在规模计划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发展情况,按照计划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的要求开展有效的工作,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欧债危机下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需要根据市场战略情况制定企业发展计划,可以促使企业实现更高的效益,同时也为制定科学发展计划奠定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简称欧债危机,是由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并蔓延而形成的,主要问题是多年持续的高额财政赤字,而欧元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矛盾性,尤其是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矛盾以及对成员国财政监督缺失,是导致欧债危机的深层原因。欧元区国家经过了从犹豫到统一的救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签署了共同财政协议。因此有理由对欧债危机的前景保持谨慎乐观。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样也对中国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并给了我们在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福利制度、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和美国相继遭受了债务危机,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取得的效果却不相同。本文比较分析了美国和欧洲应对债务危机的策略,结果表明,欧洲在解决债务问题时不如美国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西欧各国都采取了国家干预的形式来调整福利政策,减少社会支出、激进的财政紧缩政策成为应对危机的共同措施。西欧福利国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陷入了困境之中。未来福利国家改革总趋向将从“资源调整”转向“社会关系”调整;在改革的理念层面,更加注重可持续的福利理念;在改革的政策层面,将更加注重政策的延续性、国际合作性。  相似文献   

7.
美欧发达国家政府的债务危机问题已越来越严重,逐渐引起了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面对此次危机,美欧各国都相继采取了各种财政、货币政策措施加以应对,然而其债务危机的产生原因不尽相同,各国国情各异,应对措施及其效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山东管理学院沈君克教授的专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研究》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演绎方式,联动机制,应对之策,发展前景,以及预防、警示、启示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准确、细致、系统的分析与归纳,是一部不可多得、具有现实启发意义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外交评论》2017,(6):74-104
由希腊债务问题引发的欧洲债务危机是二战后欧洲一体化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给欧盟的危机治理能力带来了严峻考验。德国作为欧洲经济最重要的火车头,在欧债危机治理中的角色经历了袖手旁观、转向介入和发挥领导三个阶段的变化。德国在最后阶段领导欧盟成员国贯彻以紧缩财政、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德国式经济理念,强化了欧元区的财政联盟,并建立了欧洲稳定机制这一新的永久性的区域金融制度安排,大体上平息了危机。德国的政治领导在宏观战略层面体现为展示公信力、塑造向心力和行使强制力,而在具体操作层面则体现为设置议程、构建共识和寻求盟友。在欧债危机的治理过程中,德国的政治领导不仅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区域制度建设的深入,而且强化了德国在欧洲的区域制度霸权。本文围绕德国如何在欧债危机治理中发挥政治领导能力,以创建符合德国偏好的制度安排这一核心问题,对德国在欧债危机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深入的过程追踪,并且通过对德国如何领导区域制度建设的详细阐述和分析,进一步检验和丰富了现实制度主义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环境的不确定和复杂性,使得各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增加。如何防范、控制危机,提升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重庆市711事件,从理念、制度、行为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强化政府危机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危机原理,近年来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从根本上来说是其"信用膨胀"所导致的结果。而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扩散,则与《资本论》中强调的"相对生产过剩"有着紧密的联系。认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现实,保障信用制度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平衡,以及推动产业升级是中国应当从欧债危机中所借鉴的。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是我国当前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发展迅猛,主要涉及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一般理论;危机管理中的决策、信息、法律、体系建构等问题,在国际关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法律、信息管理、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中展开。从研究取向、研究方法以及对实践问题的回应上看,这些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当前的体制框架内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危机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地区主义是一个国内学术界不常提及但是却十分重要的概念。自20世纪开始,地区主义以全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成为新的重要国际现象之一。地区主义经历了旧地区主义和新地区主义阶段,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然而,肇始于2010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让世界震惊,全球的贸易交易额也相应的下滑,这给代表着地区主义较高阶段的欧洲一体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随之也将全球范围内的地区主义带入了一个低谷。在此种情况下,弄清楚地区主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来龙去脉,以及两者之间的当今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能够为我们如何对待当下地区主义的危机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这也是正确对待欧债危机与地区主义关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事关突发事件处理的成败,更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和安全的重要基础,是体现政府形象与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国家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目前,在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政府制定了规范化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并建立了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公共危机应急体制。但是,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信息公开化程度不足、公共危机管理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不强、未能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等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在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中加强危机管理意识建设,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危机管理体制,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支持体系,此外,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组织引导作用,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中。  相似文献   

15.
风险社会的来临,使得公共管理危机越发频繁,如何合理规避风险,解决各种危机,成为公共部门当务之急。问题管理作为企业应对危机的一套理论与方法,将为公共管理危机应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是我国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重要性。存在问题。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路径:多方位开展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相关机制建设,增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意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使之真正成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行动依据;改变政府管理意识,构筑多元公共危机治理模式等三条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强化公共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在危机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信息共享、危机意识、危机预警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借鉴国际上公共危机管理的成功经验,不断强化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18.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就是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系统中的组织及其内部相互作用关系,是适用于各种具体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而又凌驾于具体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普遍方法.本文从制度途径入手,分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政府的危机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建立独立的危机管理的综合协调部门和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和联动机制四个维度提出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19.
略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要不断借鉴各国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不断提高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以现代、科学的观念作指导,实现对危机的管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正处于公共危机频发时期,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迫在眉睫。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着危机意识薄弱,信息公开不畅,危机管理机制落后,法制法规缺失等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本文由此进行反思,尝试提出一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