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宪法及其蕴涵的宪政秩序显示着人类对自身尊严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国家权力的制度制约的努力,因而在现代文明体系中获得普遍认同、得到广泛实践。自宪法在现代民族国家确立以来,人类社会都力图协调稳定必要性和变化必要性这两种彼此冲突的要求。为了缩小宪法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就需要以某些方式改变宪法,使宪法的规定或其内容发生一定的变迁。通过宪法变迁实现制度变革以体现宪法的权威性和宪政秩序的稳定性,就成为现代立宪国家的重要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民族政策"去政治化"及"文化化"的争论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焦点。在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论文采用实证方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界争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研究发现:人们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评价是肯定的,但该制度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的国家认同高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并不相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经济因素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力最大。  相似文献   

3.
周良勇 《前沿》2012,(7):158-160,168
当今世界有两种主要的治理思维: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两种不同的思维导致了不同的国家建构与治理模式,并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主体性思维在现代主权国家的建构中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却存在着民族同化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危险;而主体间性思维在国家治理中对维护少数民族的集体权利和促进国家的族际整合具有积极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主体间性法治思维下的制度设计,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为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了一种有效范式。  相似文献   

4.
国家制度建设的涵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春龙 《前沿》2008,(1):99-102
文章在系统观点角度界定制度内涵的基础上,强调了参与人是界定制度内涵的重要维度,并把制度界定为:在特定情势中,制度参与人所共同认同并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进而在此框架上,我们放弃了从阶级的、整体的角度理解国家制度的方式,转而从行为规则的角度来理解国家制度。本文把国家制度可以界定为:在实现人民民主过程中所涉参与人所认同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最后本文区分了国家构建与国家制度建设的不同,并把国家制度建设界定为:参与人不断完善和创新国家制度以人民民主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政党是现代政治体系的中心,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导型力量。而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在民族地区通过各种政治整合实践有效地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发展,促进了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实现,有效地保证了民族地区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其中,中国共产党在西南民族地区分别通过民族调查和识别、培养民族干部、实行民主协商和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等多种方式和措施,为顺利实现多民族国家整合提供了话语体系、治理结构、价值理念与制度基础,进而成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6.
树立正确的宽容品质认识,在于合理剥离儒教和精神。由此获得的宽容,在构建中国宪政中,可以成为国家权力界定和市民社会培育的有效推动力量。基于中国乡土社会背景,宽容将使得乡土精神外现的民间化可以获得国家法的认同,使得民间纠纷可以获得小文字法的化解,这必将有助于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获得中国宪政的实然性架构蓝本。  相似文献   

7.
宪法爱国主义观念最初由德国政治科学家多尔夫·施特恩贝格尔提出.哈贝马斯是宪法爱国主义最强力、最具扩散效应的鼓吹者,他将宪法爱国主义构建为一种关于"后传统认同"的观念.他认为国家认同应当不过多地聚焦于某种历史认同,而是更多地关注于权利和民主协商的程序.宪法爱国主义创新者米勒认为,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应当立基于体现着自由民主宪政的规则和价值,塑造培育一种调和普世主义与特殊主义的特定的宪政文化,促进公民政治归属感的养成.只有这样,才能带来正当的公民忠诚和公民团结,从而促进国家长久的稳定、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代议制度是指“一国统治阶级从各阶级、阶层、集团中,选举一定数量能够反映其利益、意志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并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重大事务的制度。”[1]代议制度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是间接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其中以选举制度为其基本制度;以多数决原则为其议事规则;以代议机关为其存在载体。代议制度的宪政品质所要回答的是代议制度对实现宪政的意义和积极作用问题。获得统治的合法性的依据与对国家权力限制的方式在现代各国,当民主成为政治国家公民普遍的价值追求时,依赖于多数决的民主原则…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选举制度是选举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议员)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它是一个国家宪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选举制度的原则、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组织、选举程序、选举诉讼等。“宪政是运用宪法合理分配和制约国家权力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在理想的状态下,宪政表现为以制定宪法为起点、建立民主政治为内容、厉行法治为原则、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1]  相似文献   

10.
张小军 《求索》2012,(7):118-120
陕甘宁边区时期,党和边区政府结合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在宪政制度构建上贯彻了民族平等的理念,并在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平等与自由的具体制度化实践上进行了诸多创新性发展,并进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实践。这一时期的民族法制化中所体现的在价值理念上追求实质平等,在技术上采取不断增进少数民族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民商事权益、文化教育权益的保障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的策略,对当代中国民族法制的完善具有重要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写入宪法 ,标志着我们正朝着法治或宪政的道路上走。然而 ,中国近百年宪政史启示我们 :在当代 ,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迫切需要加紧中国公民宪政意识的确立。因为宪政建设之难 ,既受制于制度之设计 ,更取决于公民宪政意识的确立。  相似文献   

12.
塑造国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峰 《求索》2010,(8):98-100
现代国家必须把创造和提升国家认同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责无旁贷地塑造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质是规范公民与国家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国家认同的构建具有逻辑的一致性。塑造国家认同的行动路径则是理念与制度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信访制度是否适应时代潮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型复杂国家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国家治理信息的科层传递、央地传递,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资源。中国的信访制度在国家基本制度安排扭曲的情况下,本身也必定被扭曲。解决信访制度缺陷的根本出路,在于建构健全的宪政民主制度,由此保证国家治理信息的通畅传递,为国家的善政—良治提供真实起点。  相似文献   

14.
50年来, 我国的人大制度经过艰难曲折的演变和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或者说, 我国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国家民主 ) 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为今后继续前进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 也应该看到, 人大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民主法制的建设, 还是很有限的, 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距离实现“法治国家”或宪政国家的目标尚远。有的学者说我国目前正处于宪政的“入口处”, 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 今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大制度, 实现宪政, 还任重而道远。这里亟须解决的问题很多,而最根本的是, 必须调整和理…  相似文献   

15.
权力与权力的对峙与平衡是宪政主义的一个重要知识模式,[1]而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对公民乃至社会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广泛的莫过于行政权力。我国具有现代宪政意义的行政诉讼制度虽然起步较晚,仅有不到二十的历史,但它却使司法权力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控制成为现实,也为公民权利与行政权力的平等对话提供了一个有力平台。这就决定了行政诉讼制度在我国宪政建设中必然担负着十分重要的宪政功能。  相似文献   

16.
袁翔珠 《理论月刊》2004,(11):124-126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人们应当重视和关注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一切进步的、积极的民族政策、制度的价值影响,使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那些民族麻烦不断的国家重视和关注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蕴涵和价值功能。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族情潜在地、直接地借鉴、吸收和利用其价值,使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世界法律体系中的平等一员,具有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完善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国家监督 ,应当在不突破我国宪政体制的前提下 ,积极推进权力监督的实施 ,着重发挥行政复议制度的作用 ,扩大行政复议的范围 ,而不宜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范围。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国家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优惠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章雨 《新东方》2005,(10):25-2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宪法所确认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战略性措施,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对于加速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各项事业,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家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优惠政策在实践中的实施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宪政在西方是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而这正是传统中国所缺乏的。当前我国在宪政建设过程中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制度的建构必须回溯宪政文化,探寻宪政文化对近代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的影响,并根据当代中国宪政文化的隐性变迁建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制度。据此,国家与社会在结构上分立、态势上均衡、行为上互动才是我国在宪政建设过程中制度建构应遵循之面向。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而“冲突论”和“一致论”在界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无疑都具有片面性,基建与此基础上的“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整合思路也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文化与公民文化具有内在的粘合作用,因而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培育新的公民文化应当是解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