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新文  边林 《前沿》2011,(12):48-51
当代的对话理论是与前苏联思想家米哈伊尔.巴赫金(M.M.Bakhtin)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章对巴赫金的对话思想演进进行了解读,首先,巴赫金对话思想的起点在于对传统语言学的批判,即超越语言学而对"对话关系"予以关照;其次,巴赫金用语言问题来解答"人"的问题,揭示了人的生活的"对话"本质。  相似文献   

2.
文浩 《求索》2010,(7):216-218
在西方学界以复调和狂欢化理论著称的巴赫金和以接受美学闻名的伊瑟尔,表面似无学术关联,实际上文本问题是他们的理论聚焦点。他们都阐明了文本的事件性并发现:文本是对话的开放结构,文本意义产生于对话关系中。由此,他们从人本主义立场守护了文本的人文性和接受者的主体性。不同的是:巴赫金理论中的理解者是实际接受者而伊瑟尔理论模型中的"隐含读者"是结构性预设;巴赫金的文本理论重视历史性而伊瑟尔的文本理论缺乏历史性。这种差异源于巴赫金的超语言学、历史感和伊瑟尔的现象学立场的区别。在比较中可以发现,巴赫金比伊瑟尔更为彻底的坚守了接受者的主体地位,而且巴赫金的文本理论较之伊瑟尔的文本理论具有更为辩证圆融的阐释效力。  相似文献   

3.
祁晓冰 《求索》2010,(7):219-221
巴赫金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之一,对话理论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巴赫金最早是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叙事研究提出对话理论的,后来将对话理论全面运用于对社会、历史、文化等问题的考察,使之成为一种哲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巴赫金倡导人与人之间对话交往、多元共生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存在是一个不断参与对话的动态过程,"他者"及差异性的存在是构成对话的前提,对话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始终处于开放的未完成的状态在对话与交流之中,人的思想不断得到更新。对话理论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本质作出了独到的阐释,具有深刻的人学蕴涵。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并且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进行了对比,发现两种哲学观具有相似性,它们之间完全可以进行对话籍以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作用同时完善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静 《青年论坛》2011,(4):13-17
杜维明"新轴心文明"理念通过对启蒙的反思和多元现代性论域的开拓,揭示出了"新轴心时代"文明的发展特点;从文明对话、启蒙反思、儒家人文精神弘扬入手,强调"新轴心文明"的历史意义。但该理念关于普世价值的建构、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文明对话可行性等阐述带有盲目的乐观性,结合现实多元文明互相冲突的困境,杜氏理论还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6.
追根溯源,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建立在由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创立的"中美战略对话"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这两大机制的基础之上。这两个中美对话平台主要讨论两国共同感兴趣和关切的双边和全球战略性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7.
方新文  边林 《前沿》2010,(6):12-15
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其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伯姆对话"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文章首先对戴维.伯姆从物理世界到物理世界的思考脉络进行解读;其次,揭示"对话"与人的本源的密切关联;最后,通过对"伯姆对话"基本内容的解读来明确它在多元化时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谢都全  郭应可 《求索》2007,(9):163-164
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是当今语言学的两大潮流。它们都有各自的主张、各自的语言哲学基础、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本文从双方差异入手,分析了彼此进行对话的可能性,并对它们的对话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彭乔 《中国人大》2010,(21):48-50
今年5月24日至25日,中美双方以豪华阵容齐聚北京展开第二轮战略与经济对话,虽然在此次对话中代表美方"冲锋陷阵"的是来华的美国政府高官,但他们在对话中提出的政策主张,大部分则是出自幕后智囊之手。和中国的体制有所不同,这些幕后推手其实很多都来自各大"智库"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0.
张金福 《求索》2011,(7):132-134
语言哲学于哲学与语言的相互碰撞中形成,以弗雷格量词理论为代表的现代逻辑学的诞生使语言哲学成了具有本体地位的一门显学。而后,语言哲学发展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和"语用学转向"两次历史性转型。第二次转型期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成果构筑起了语言与哲学对话的新平台,促成了现代语用哲学的形成与日臻完善。"语用学转向"作为一场语言哲学思维发展的重大变革,促成了语形、语义、语用三个语言哲学维度的完全对接,为社会实在性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并为社会政治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人类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用处可以区分为"事实之用"与"应有之用",赵林所言的"哲学的用处"只是西方哲学具有的"事实之用",而不是哲学的"应有之用"。在中国哲学视阈下,哲学的"应有之用"是对生命的安顿。中国哲学以"生生"本体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价值论、"中道"的认识论实现对生命的安顿。  相似文献   

12.
邓小琴 《前沿》2010,(24):181-184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不仅成功促使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同时也对20世纪语言学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语用学的"言语行为""合作原则""语用关联"等核心理论根植于维特根斯坦对"使用中的语言"的执着思考;社会语言学的"交际互动""言语变异"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两大灵魂:语言游戏、生活形式的启发密切相关;维特根斯坦对传统"范畴观"的变革为方兴未艾的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建立注入思想的生命活力,并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学话语与意义承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七一 《思想战线》2002,28(2):97-101
在现代语言学的意义上 ,作为人的言语行为的文学 ,其意义的生成和解释建立在写与读的话语对话基础上。在文学的话语对话中 ,言语行为还可能转化为意义解释基础上的言效行为。在社会文化分层的意义上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文学中的所谓“主流”、“先锋”、“大众”三种文学样态即具有话语承诺的明显特征 ,并分别显示出替他人承诺、自我承诺和消费性承诺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4.
课堂师生话语权的实然表现在教师独享课堂话语权、学生的"伪话语权"、教师分配学生的话语权这几个方面。探析课堂师生话语权实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权威的泛化、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评价机制的单一。实际上,任何过分强调教师话语霸权或学生话语缺失的理论都是过于片面的,师生话语权是可以通过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实现共享的,这才是课堂师生话语权的应然。  相似文献   

15.
冯周卓  黄渊基 《求索》2010,(4):89-91
哲学咨询因为其本身属于哲学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普及哲学的方式,因而很适合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哲学咨询的平等对话遵循"教"之规律和"受"之规律,有助于引导大众通过"做哲学"来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哲学咨询的集体探究、前提追问、概念网络分析、价值转化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受众领悟哲学原理并掌握哲学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申治安 《求索》2012,(11):150-152
通过吸收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与阿克曼的政治对话理论的积极因素,阿格尔扩展了哈贝马斯的交往概念,把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重建为关于对话的批判理论。关于对话的批判理论,着重强调对话既是质疑与消除剥削性制度安排的根本途径,也是人类自由活动的理想模式。尽管这一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但它也未能走出理想主义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推销"有备而来 5月25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落下帷幕,面对令人欣慰的对话成果,身为美国商务部长的骆家辉喜不自禁,不由得作了一次深呼吸,他的10天中国之旅不轻松,总算有了一个份量不轻的收获——中美双方共同签署的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成果清单》和《经济对话联合成果情况说明》这两个富有战略性综合性总结性意义的文件,也包含和渗透着骆家辉的一份辛劳。  相似文献   

18.
语言交换经济理论是布尔迪厄社会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建构于对传统语言学理论的批判与借鉴基础之上,并对语言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成功嫁接。其基本思想是:语言是一种可供交换的经济资本,内蕴象征性权力关系,语言交换是在社会实践性场域之中进行的,且受一定的市场规律和规则的调节与制约。对布尔迪厄语言交换经济理论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要认识到其社会实践研究取向的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以"实践逻辑"取代"理论逻辑"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简论巴赫金的读者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的读者理论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巴赫金论述的众多领域的对话关系中,关于作品与读者之间对话关系论述的是极其重要的,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读者是作品审美价值得以体现的必要中介,作品和读者的对话是不同"视域"的对话交流,又是一个理解的历史过程,也是作家与社会思潮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曾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对话教学正切合了当今时代对教育、对人才的这种要求。一、对话教学的起源与含义对话教学有着悠久的中外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至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西方,可追溯至苏格拉底。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是把每个现成的道理或理论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简单易懂、通俗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