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研究四大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区域结构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转型期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会危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土安全;全面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已经制约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审视,寻找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在是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学术界围绕这方面做了不少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在扩大的同时,也存在群体趋同的现象。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比较多,要缩小区域经济差距,需要建立釜国统一市场,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设法把生产要素吸引到这些地方。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全面振兴,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则是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条件。客观分析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研究加快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旋至关重要。 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发  相似文献   

5.
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山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建立分工合作机制,建立区域整合机制,建立支援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还必须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都有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原因,各地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不一,使得区域间差距越来越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而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其区域协调发展立法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30年的改革开放,广东引领全国之先河,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但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极大不平衡,这是多年来广东实施“梯度推移发展战略”的结果。而破解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难题,主导在政府,重点在欠发达地区,难点在农村,最终要建立政府和市场互动的一个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差距和西部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结构涉及经济增长要素的空间分布。由于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区域间也存在着二元结构,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并存。在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段时期中,虽然各个地区的经济都会有所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很不一样,地区间的经济技术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在贯彻共同富裕原则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在承认先富与后富的地区差别的基础上协调地区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尊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科学地选择优先发展的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三条基本原则。它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胜利的理论和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都是对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出色运用。对这一关系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跨世纪战略,可以也应当根据形势变化加以调整和完善,但决不能否定和放弃  相似文献   

10.
统筹区域发展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要求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深入研究区域发展理论,探索区域发展的规律,加强区域发展对策性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一、统筹区域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理论。(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区域发展不平衡首…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社会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同时也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瓶颈。调研发现,目前山东省欠发达地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经济问题:农业基础好,优势多,但效率低,缺名牌;工业起步晚,底子薄,缺少龙头企业,基本无集群;第三产业尤其物流业差距大,缺谋划,未成形;人力素质偏低,科教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弱。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形成促进山东乃至全国欠发达地区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中国区域经济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中国区域经济的走势是要使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把地区结构调整纳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之中,使加快东部地区发展与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振兴互相推动,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13.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任务艰巨。根据我我实际,当前应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开放开发、城市化、产业化、人才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年代,吸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相关理论,科学总结建国后区域经济布局的教训,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考察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的研究已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域应加强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在实践中分析和探索运用产业集群理论促进发展 ,走产业集群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文章以黔西南州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以模块化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思维重新审视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 ,把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到如何实施产业集群上来 ,为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域走产业集群发展新型工业化之路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存在着许多问题,他们不适应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这一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提出树立中央政府权威,完善区域经济调控政策,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基金,对区域经济发展实施产业倾斜,建立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调节委员会,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法》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等解决构想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东、中、西部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表现在 :经济发展和固定投资的不平衡 ,金融机构区域部局不平衡 ,金融机构存贷款方面不平衡 ,货币化水平方面的不平衡。它使得央行在采取同一的货币政策时 ,对东、中、西部经济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即 :同一的货币政策易对各地区经济产生冷、热不均的情况 ;东西部投资收益率不同导致资金跨地区流动 ,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东西部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差异以及金融机构吸收存款能力的差异导致货币政策效果不同 ;货币化水平的不同导致同一货币政策在各地区实施效果不同。为改变此种状况 ,可以采取 :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 ,实施地区有差别的宏观金融政策 ,大力发展中西部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政策性金融方面对中西部实行更优惠的政策。以实现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有效调节。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行政区划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政区与经济区分布的不一致,我国的经济区域大于行政区划,行政区在社会经济中具有决定作用,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积极性造成了行政区经济。行政区经济的发展是逆区域经济发展的,解决行政区经济问题应该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建立与经济区域相符的行政机构。  相似文献   

19.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按照“鼓励先富,带动后富,东西联合,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和“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地区间的产业分工合理化。从区域联系、区域开发与区域开放的角度来看,保证东部沿海地区继续发展,促进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加快发展;保证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的继续提高,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繁荣;在一部分地区率先富裕起来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合理调控地区差距,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于实现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和迈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区域结构演变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即经济区域间发展水平的梯度性正逐渐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为突出增速转向转变结构创造了条件;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正从规模扩张为主向结构转换发生历史性变化。这些新特点对宏观调控中央与地方关系提出了新要求,在宏观调控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期调控指标设定,主体功能区发展,区域发展极布局,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统一等方面,都必须尊重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在实现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