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基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当前网络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面临着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高校传统教育方式面临巨大冲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队伍建设存在不足、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度增加等。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须充分结合网络和传统教育方式的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阵地建设、完善网络的监督和监管等途径推动网络背景下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大众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网络文化来源于大众,这是网络文化大众化的基础;二是网络文化服务于大众,这是网络文化大众化的方向;三是大众参与网络文化产品的创造,这是网络文化大众化的动力。网络文化大众化具有参与的广泛化、内容的世俗化、形式的娱乐化、传播的技术化等特征,它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对此我们要扬长避短,使之能够更好地为网络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只有正确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找出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主要挑战,才能更加顺利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必须厘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处文化境遇和时代背景。从文化路径的维度分析,中国社会具有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路径、本土思想特色的民族文化路径和民众话语内涵的大众文化路径,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现实突破口。只有三重文化路径和谐共生、优化整合,才能构建起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时代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传播渠道拓展、信息资源丰富、主体范围开拓等机遇。然而,由于大数据使网络传播过程呈现出交互式、裂变式、碎片式特征,也同样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传播方向迷失、传播形式内容脱节、传播实效性降低等挑战。利用大数据推动马克思大众化,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基础是实现传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核心是推动传播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重要阵地,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场所。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介传播在社会舆论中无限拓展,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性给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全新发展契机和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以何种路径推进大众化进程,是各高校推进大众化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本文尝试总结近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喜与忧,从培育队伍、监管制度和培育模式三个方面探索一条新媒介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其中红色文化就是主阵地之一。以红色文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了解、挖掘红色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经验,进一步提炼和升华红色文化,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8.
网络诗歌作为诗歌与网络传播两种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天生就带有强烈的文化属性。这种属性赋予了网络诗歌不同于以往的独有的文化特征,并藉此挑战着传统诗歌创作、发表、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从网络诗歌所具有的大众文化特征与民间立场、消费文化特征、后现代主义特征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并且希望网络诗歌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能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当代青年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程度、认知态度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要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确引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积极应对新的挑战,把握当前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传播的现实状况、阻滞因素等,找到有效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是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双向互动中实现变革现实、创新理论的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面临诸多困境和现实挑战。如何研究和认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动规律,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艾思奇启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和探索。他的《大众哲学》一书富有中华民族的生活形式和风格特色,对于今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突破传统研究范式、建构新路径等方面,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质上就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认真反思以往研究范式的局限性,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把大众化的理论成果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化为人民群众稳定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高校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要实现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就必须针对高校的特点采用合适的载体,如: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大众传媒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两大战略是内在统一的。无论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是文化软实力抑或是两者实质来看,它们都具有统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其统一性具体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就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并为文化软实力提供方向保障、经验借鉴和文化资源;文化软实力则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价值和意义,拓展其载体和平台并优化其环境。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成果要转化为实践成果,必须经过大众化这个重要途径。科学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所运用,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就难以巩固。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核心是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三阶段的统一及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统一。学术与政治的割裂造成的批判精神的错位导致大量虚假、无效的批判,造成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社会思潮的疏离,阻滞了马克思主义在与社会思潮积极互动中求发展的进程。必须秉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坚持其开放性、超越性、实践性特征,才能焕发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主动引领社会思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增强自身的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农村党组织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当代中国农村建设实践,才能不断增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具有时代的生命力,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必须把握规律性、必须突破历史的局限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经历了萌芽、发展、平稳过渡、遭受挫折和恢复发展的过程,期间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当前,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全民化、简单化、庸俗化和神化或泛化等问题,只有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和党的中心工作不放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坚持手段创新,才能在转型期的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时代性、实践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等诸多鲜明的特征。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积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关心和解决群众利益;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杨晓燕  秦燕 《理论前沿》2009,(21):12-14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即通过学理化实现大众化。主要表现为:通过理论创新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大众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