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我们党正在进行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与党的十六大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更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从历史背景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条件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从内容要求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突出实践特色基础上的"三位一体",即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三位"统一于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之中;从原则目标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最显著特点是突出实践特色,坚持从实际出发,解决突出问题;从具体方法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贯穿全党教育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2.
梁飞 《青年论坛》2011,(3):8-12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缘起、内容和路径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三个核心问题。其缘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时代挑战和党的使命;内容包括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把握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新变化;路径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把握时代特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以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为导向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选择、运用和发展、创新。因而,是以不同时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为基础"化"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具有指导新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功能。同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利益问题的科学理论,因此,它对我们党、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和认识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李群山 《前沿》2013,(13):41-43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这一理论基石的认识与把握。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存在三个维度,包含三重意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价值主体。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三重意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和认识前提。  相似文献   

6.
王现东  唐胜兵 《前沿》2011,(22):62-64
"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和光辉典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追溯这一历史文化渊源,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中国化才能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注重内容,还要注重形式;"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的理论态度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7.
刘柳珍 《求索》2011,(4):99-101
从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可分为理论上的起点和实践上的起点。理论上的起点是五四时期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实践上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既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导主体,又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因此,在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时,不能一刀切。  相似文献   

8.
文东升  周三胜 《前沿》2010,(2):27-29
经过"五四"文化选择,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步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文化选择与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传播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开启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进程,开始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转换。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是中国文化选择史上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9.
平民话语权或平民利益的保证或保障与否,已成为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和社会秩序是否公正、合理与道德的标志。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起源历程,重新审视以葛兰西为代表的"文化领导权"问题,并就此分析"平民文化"话语权的当代走向,以从制度、组织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来保障"平民文化"话语权的通畅,积极反映群众生活与实践,反映群众诉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们的文化建设真正包含人民群众的自主选择和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国模式的内在规律及机制的深刻揭示和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抽象;其所要关注的核心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以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合"问题,而这种"结合"所形成的专布性取向与泛布性支持之间的关系问题则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首要前提是要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特别是"三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还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意义和实践路径,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紧密结合现实实践和时代条件,既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思想、指导实践,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类认识运动的规则程式和实践活动的内在逻辑,思维方式是规制和指导人类活动背后的阿基米德点,虽然隐蔽但却重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这些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的内核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根本思路,它由实践、历史、批判、人本和全球五个维度组成。其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理论前提;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理论空间;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基本精神;人本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价值关怀;全球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整体视野,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13.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以后集中体现为"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集中体现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世纪新阶段集中体现为"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4.
陈方刘 《岭南学刊》2010,(2):25-28,129
总结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在内容上,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二是在对象上,要以农民为主;三是在学科上,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四是在形式上,要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五是在手段上,要实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5.
綦玉帅  夏东民 《前沿》2011,(10):47-49
只有主观价值评价标准与客观价值评价标准相符合,人民群众才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正确的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主要体现为"四个是否",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否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否坚持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地位;是否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邓晓辉 《人民论坛》2013,(11):58-60
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根据时代主题的变化不断提升创新载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反思性、务实性与创新性的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活动,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人民的幸福作为工作的起点与不断提升的终点,推动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外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政治理论家和学者在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家、本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缓慢发展、快速发展、遭受挫折和重新升温这四个阶段。近年来,国外掀起了"马克思主义热"的浪潮,其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批判以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的体现。目前,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已在我国学界达成普遍共识,它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建立和完善、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家州 《前沿》2012,(5):42-43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需要,更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首先要弄清楚其科学内涵,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该理论体系,进一步探索尝试全新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人翁地位,逐步完善政策制度,形成全民参与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龙佳解  蒋红群  阮德和 《前沿》2010,(21):34-36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钝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根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只有重拾马克思的"批判的武器",践行"武器的批判",去对我们时代的困境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总结,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地走进人民,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左亚文 《人民论坛》2012,(23):14-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使命就是在提出和解答中国问题的基础上,推进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是自身被大众所"化",然后才能"化"大众,而大众化的最有效路径就是紧密联系中国问题,采取问题研讨式的方法进行理论的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