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吞口,是富源水族地区较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产物。水族群众至今还保留着在门口悬挂吞口用以避恶的习俗,逢年过节还要祭吞口,唱祭把歌,流传着吞口的神话传说,水族手工艺人擅长雕刻吞口,形成鲜明吞口文化。吞口雕刻较为精细,大多用秋木、冬瓜等质地细腻和不易变形的木材作原料,由当地手工艺人在原材料上进行画样、雕刻出整体,然后另削一柄矩木剑横插入嘴,以突出其驱鬼降魔功效,最后再用红、黑、白、黄四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彩绘图纹。富源县古敢水族乡是我省水族较为聚居的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在门口悬挂吞口木雕用以驱邪避恶的习俗…  相似文献   

2.
正郎万平,富源县古敢乡人,作为水族传统信仰圣物——吞口的传承人,他孤独地坚守着这片水族传统信仰的土壤。吞口是水族的一种宗教法器,是水族民间信仰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水族人过去相信世间万物都有灵魂,而吞口正是用来降服这些灵魂及灾难。  相似文献   

3.
张鹏海 《前沿》2011,(22):139-141
针对"嘉绒"藏区的民族体育舞蹈"铠甲舞"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介绍了其起源和历史变迁,在广泛查阅现有历史文献、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其文化背景进行了挖掘和研究,深入探讨了"铠甲舞"的多元文化特征,着重从多区域文化、多民族文化、"巫""武""舞"相结合的多元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事实证明,"铠甲舞"能够保留至今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应归功于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的多元文化融入,其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本身,就是多元文化在舞蹈艺术中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4.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展览是云南民族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美术,面积近千平方米,按照民间美术的角度把整馆分为两大部分两个展厅。一楼陈列云南民族民间的立体造型艺术;二楼展现云南民族民间的平面造型艺术,总以9个小专题的形式陈列。一、云南民族民间立体造型艺术吞口面具主要展现云南各民族在节日活动和各种民俗事项中的形形色色的木雕、陶塑、纸裱、草编、兽皮缝制、葫芦瓢、棕皮等为材料制作的手工艺品,如禄丰县彝族火把节时耍大刀舞面具;文山壮族草编面具、富源水族吞口等。神桩祭台力图再现云南少数…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现状与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渊实 《前沿》2010,(2):195-197
文章通过走访调查和文献资料法对云南省水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现状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古老而内容丰富的水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如今已濒临灭绝。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水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针对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实际发展状况提出一系列保护传承措施。  相似文献   

6.
水族双歌是水族文学园地里一种别具特色的民间说唱文学,它以言语象征符号记述了水族人民的生活情景、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文章在分析水族双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挖掘水族双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征,对进一步理解水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面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像一面镜子映照着该民族的生活与信仰。在云南这片广袤土地上流传的众多面具艺术中,彝族虎头吞口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而独树一帜。吞口,作为镇宅面具盛行于中原,传入彝族地区后,与这个民族崇拜黑虎的传统理念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最能体现彝族文化精神气质的象征符号。虎头吞口既有形厚质硬、刀法流畅的木刻,也有用葫芦瓢彩画三两笔勾勒而成的,顶端一般保留木勺柄形状,以便悬挂。楚雄彝族巫师毕摩在绘制吞口时,着意突出猛虎的特征,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五虎吞口”。这种吞口在一个大虎头内含有四个小虎头,即额头上面一个,两…  相似文献   

8.
杨文杰 《前沿》2012,(2):130-13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访谈、矛盾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从人文地理视角下对云南人口最少的少少数民族——独龙族体育文化圈的各个要素进行研究,得出独龙族体育文化圈内各个要素:体育项目、心理品质、体质都有着显著的"水火交融"特质:尚力、勇猛、激情而不乏柔美、内敛、传情。这源于独龙族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这些独龙族的特质与中华民族传统的"能屈能伸""刚柔并济""内方外圆"等儒道文化和心理品质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  相似文献   

9.
水族文化信息资源存在分布零散、收集不全,收藏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地方文献服务部门没有形成系统的水族文献资源服务体系,也未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建立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抢救和收藏水族文献信息资料,构建水族文献服务管理体系,提供良好的水族文献信息服务,对传承和保护水族文化、促进水族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有关专家对云南水族文化习俗进行过大量研究,可是费尽心机,终未亲耳听到水族语言,于是人们不免叹息,云南水族语言消失了。今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富源县一个小村庄仍然保留着水族语言,于是笔者走进这个水家小村寨。  相似文献   

11.
水族精心挑选赛马、细心饲养赛马和独特的"跑马"方式,形成了水族赛马文化的基本要素,是水族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当前,我们应当唤醒民众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传承优秀的水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使水族赛马文化得以进一步地挖掘、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和。作为风俗习惯重要内容的节日即属于广义文化范畴。 世代栖息于黔桂交界都柳江和龙江上游河滨的水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节日文化。从水族最富特色的端节、卯节、苏宁喜节、霞节、洗澡节和吃新节来看,笔者认为其文化内涵主要为拜神祭租、农事安排、人际交流、娱乐渲泄,它还体现了水族的伦理道德观念。通过对水族节日文化内涵的论述,本文希望能对批判、继承、发展和繁荣水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现代化建设有点禅益。  相似文献   

13.
水族的铜鼓文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聚居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及其附近地区的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文明、智慧、勤劳的成员之一。水族的铜鼓文化源远流长,是构成了水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族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4.
水族古文字探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从水族的历史、族称、文字书写迹象以及水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 ,对水族古文字作了考察 ,认为水族古文字与古汉字的甲骨金文同出于一个文化母体 ,它与殷商文字有一定的联系 ,是先秦时从古文字分化出来的一种古字。在此基础上 ,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  相似文献   

15.
沈壮海 《传承》2011,(4):58-59
随着"文化软实力"之说渐为人知,文化是实力、文化即国力等思想观念也随之更为深广地流行于世。"软实力"理论的最初提出者和系统阐发者约瑟夫·奈在其"软实力"理论体系中反复论证文化这种软实力资源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从多种角度表达了他对哪种文化才能够生发软实力的回答。当然,这位美国学者更多的是依据他眼中的美国文化的一系列特质而展开其论说的。  相似文献   

16.
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章以水族古歌为研究对象,提出运用数字人文技术来突破水族古歌传承困境、促进水族古歌研究与应用的重要路径,通过数字人文技术来赓续水族文脉,让水族古歌这一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充满现代科技力量的数字化过程中实现传承与创新,最终达到为我国其他兄弟民族古歌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研究应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路径模式,这对促进我国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包莉秋 《求索》2013,(7):226-228
以"微博"、"微信"等为表现形式的无"微"不至的微时代文化,以其传播的开放性、即时传播的交互性及资讯发布的片断化与不完整性等文化特质,在给人们带来技术、信息便利,实现信息共享与交互,提升信息的传播与加工速度的同时,也伴生着由信息安全、信息泛滥所带来的道德、审美、情感、意志的迁移与异化。鉴于前者,有必要对微时代的文化特质及其传播机制予以客观、冷静的思量;鉴于后者,更有必要对微时代的资讯加工及文化传播回归以求真、向善、唯美的范畴,实现文以载道、以文化民,让微时代的正能量真正充斥于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和每一位参与者的脑海心际,让置身于微时代的每一个体受到"微辐射"的同时,也在系列冲突中进行自我调适,以保证个人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这不仅是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走向问题,更是一个事关人类精神家园的归宿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叶笛 《前沿》2009,(11):193-196
"嬥歌"——巴士人之歌,以其"连臂曲胫、圜行而舞"独特且具意味的舞蹈形式存在于世,源远流长。本文结合巴蜀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背景探析其隐匿的图腾崇拜、传承及流变。同时,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多视角分析了"嬥歌"并非产生于"自娱"的内在动因,揭示了"嬥歌"这一群众性集体舞蹈蕴藏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赵新 《前沿》2012,(11):11-13,20
中国神话传说研究有两大核心观念,即中国神话"贫乏论"和"神话历史化"的问题,是构成中国神话研究中的"理论瓶颈",论文尝试应用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对此问题进行重新探讨,认为华夏社会结构中的巫术文化与血缘文化的精神之争、殷周礼乐文化的强势推进、诸子时代的理性改造正好对应或说明了布氏的长时段、中时段与短时段因素的重要性,而先秦神话传说的精神特质与文化走向与上述三种时段展开的线索密切相关,其中,作为华夏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它的精神源头先秦儒家对于中国神话传说的改造运动尤其值得考察,因为他们的文化认识不仅见证了华夏文化理性主义的文化胜利,也直接地规引了华夏文化对于神话传说的历史看法。  相似文献   

20.
该文分析了商品的"客观品质"与消费者的"主观品质"之间的关系,认为对商品品质的认同最终会转化为对商业标记即品牌标识的认同,形成品牌效应,而商品品牌建设的基本进路是传播商品特色。因此,该文认为,古镇作为文化遗产也应当传播古镇文化旅游产品的特色文化,并提出古镇文化旅游产品以特质文化打造品牌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